這里是劉小順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提到我國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印象是:賭場酒店的霓虹燈徹夜閃爍,大三巴前的人群摩肩接踵,氹仔的購物街滿是拎著紙袋的游客等——仿佛這座城市的關(guān)鍵詞,就是“熱鬧”與“現(xiàn)代”。但很少有游客知道,在澳門的南端,還藏著這么一個“最特別”的區(qū)域:既沒有博彩業(yè),也沒有高樓大廈,甚至連游客都很少,只有彩色的老房子、吱呀作響的漁船和曬在巷口的咸魚干,它就是路環(huán)。
前段時間我和朋友逛澳門,特意避開了熱門景點,乘坐公交去了路環(huán)。車子從氹仔的賭場區(qū)駛出,越往南開,高樓越少,直到看到路邊的“路環(huán)市區(qū)”路牌,眼前的景象才突然慢了下來:矮矮的彩色小樓排在路邊,墻面上爬著三角梅,門口擺著舊藤椅,幾位老人坐在樹蔭下打紙牌,連狗都趴在路邊懶洋洋地曬太陽。朋友忍不住說:“這哪里還像澳門?倒像個小漁村!”
確實,路環(huán)和我們所熟悉的澳門太不一樣了。它曾經(jīng)是澳門最偏遠(yuǎn)的海島,和澳門半島、氹仔并稱“澳門三島”,后來雖因填海與氹仔連成一片,卻始終沒被“同化”——這里沒有賭場,沒有高樓大廈,連店鋪都多是本地人開的雜貨店、海鮮排檔,連招牌都透著“舊舊的溫柔”。走在路環(huán)的主街“十月初五馬路”上,能看到漁船??吭诎哆叄瑵O網(wǎng)晾在船頭,漁民坐在船里整理漁獲,海風(fēng)吹過,帶著淡淡的魚腥味,這或許才是澳門最初的模樣。
路環(huán)的“老”,藏在每一棟建筑里。彩色的葡式小樓大多有幾十年歷史,有的墻面上留著雨水沖刷的痕跡,有的窗臺上擺著盆栽,連門牌號都還是老式的鐵皮牌。最有名的“路環(huán)圣方濟(jì)各圣堂”,白色的外墻配著綠色的門窗,像從童話里搬出來的房子。教堂旁邊的小廣場上,有座青銅雕像,刻畫的是漁民勞作的場景,陽光灑在雕像上,連影子都透著歲月的靜好。
路環(huán)的“慢”,更是刻在生活里。清晨,雜貨店老板會慢悠悠地開門,把牛奶、面包擺上貨架;中午,海鮮排檔的老板娘會站在門口,用粵語問路過的人“食咗飯未”(吃飯了嗎);傍晚,孩子們會在海邊的空地上追逐打鬧,直到太陽落下,把海面染成金色。我和朋友找了家海邊的小餐廳,點了一份葡國雞和炒蜆,坐在戶外的桌子上,看著漁船隨著海浪輕輕晃動,聽著鄰桌老人用粵語聊天,突然明白為什么本地人說“想發(fā)呆就去路環(huán)”—— 在這里,連時間都走得比別處慢。
很多人不知道,路環(huán)也是澳門“最后的漁村”。過去,這里的居民大多以捕魚為生,現(xiàn)在雖然漁民少了,但漁村的痕跡還在:海邊的“路環(huán)碼頭”還停著幾艘漁船,岸邊的“漁民互助會”門口掛著舊漁網(wǎng),甚至連餐廳里的海鮮,都是漁民當(dāng)天打撈的。我們吃的炒蜆,老板娘說“早上剛從海里撈上來的,最鮮”,咬一口,果然帶著海水的清甜,比在市區(qū)吃的鮮美多了。
其實,路環(huán)的“小眾”,恰恰是因為它的“不商業(yè)化”。它距離澳門半島比較遠(yuǎn),沒有賭場吸引游客,也沒有刻意打造網(wǎng)紅景點,就這樣安安靜靜地保留著漁村的本色。有人說“路環(huán)是澳門的另一面鏡子”,照出了這座城市除了燈紅酒綠之外的溫柔;也有人說“路環(huán)是澳門人的后花園”,累了就來這里吹吹海風(fēng),吃頓海鮮,就能找回生活的松弛感。
當(dāng)你下次再去澳門旅游,如果厭倦了賭場的喧囂和游客的擁擠,不妨乘坐公交去路環(huán)走一走。不用做攻略,沿著十月初五馬路慢慢逛,看看彩色的老房子,聽聽海浪的聲音,找家小餐廳吃頓海鮮,說不定你會像我一樣,愛上澳門這個“最特別”的區(qū)域——原來澳門不只有燈紅酒綠,還有這樣一片能讓人靜下心來的角落哦!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態(tài)度的旅行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