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子里有爛偏偏面館。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上世紀90年代,隨著在東城根街南沿線基礎(chǔ)上拓修而成的文翁路橫空出世,從文廟前街通往與之平行的文廟后街,才有了第三條道路。
在此之前,僅有兩條既老又小的巷子可供選擇。一條是文翁路右側(cè)、更靠近石室中學(xué)的文翁巷。2007年,石室中學(xué)擴建,文翁巷被納入校園的范圍,隨之消失。
另一條,便是文翁路左側(cè)的孟家巷。孟家巷還在,等于說,從文廟前街徑直走到文廟后街,又只剩下兩條路可走。
如果不是住在附近,一般人很難發(fā)現(xiàn)孟家巷這條僅5米寬、長200余米、不通汽車、藏了又藏的百年老巷。前一陣我從成都圖書館老館出發(fā),準備去華西壩,順著導(dǎo)航規(guī)劃的騎車路線,沒出200米,才很偶然地從它面前經(jīng)過。
剛過省公安廳的大門,晃眼就在右手邊看到一排老舊的紅磚房。富有年代感和故事感的小巷口,像通往80年代的縣城老家,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往里張望。
里面多半藏著好東西。進去后,果不其然。
正對文廟后街的巷口因涂鴉墻繪而變得活潑。幾米開外,巷子里僅有的一間小賣部,招牌上公安廳機關(guān)民警職工快件存取處的字樣,顯示出其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yōu)勢。
小賣部的屋檐邊拴了一節(jié)繩子,上面掛的愛心雨傘方便居民隨借隨還。三兩個街坊就站在小賣部門口嘮家常,總有一個像閑人馬大姐。
而在靠近文廟前街的巷口,是專做外賣的烤魚、鮮鍋兔,圖租金便宜。巷子里的固定商鋪不多,全部加起來,一只手也能數(shù)完。
孟家巷的中間部分,院兒門對院兒門的老小區(qū),依然保持了晚上準時鎖門的習(xí)慣。開門請電話聯(lián)系門衛(wèi),甚至要意思意思,給塊把錢的開門費。
住在孟家巷兩側(cè)的居民、借便道快速通過的外賣小哥、以及要去文廟后街的成都第六幼兒園上學(xué)的小孩,成了和孟家巷頻繁打交道的群體。
那二年辰,下南大街附近的小娃兒,早上,父母帶著,經(jīng)孟家巷到幼兒園上學(xué)。放學(xué),又從孟家巷再走一遍,親切中帶著踏實,一路都是同學(xué)、熟人。
兩側(cè)的院墻算不上高,但上面高出一大截的鐵絲網(wǎng),在氣勢上已讓人規(guī)規(guī)矩矩。更不要說現(xiàn)在的巷子里有超高清攝像頭覆蓋,頻繁亂丟垃圾會被揪出來進行罰款。因此,舊舊的孟家巷還算得上整潔。
10年前,為了在成都街頭找爛偏偏面館。我去了香格里拉背后、有存古巷垃圾面的存古巷,以及騾馬市旁邊的九思巷,偏偏漏掉了孟家巷。
孟家巷像是存古巷和九思巷的結(jié)合,飯點時刻,熱乎乎的煙火氣便從幾家面攤冒出。巷口的大叔,只賣早中午兩輪。
食客倚墻而坐,就近解決早上吃什么的問題。無生意可做時,大叔便和在巷口梳頭發(fā)的太婆互開玩笑。“沒搞熟,哪敢這樣?”
無名面攤上的回鍋肉面是招牌,肉偏肥。喜瘦,則選肉絲。默認細面,起鍋后加上的酸菜末等小料,有些許川東面的風格??谖兜乃?,中規(guī)中矩,偏咸。
巷子深處,5號院兒院壩頭的伍姐老字號遂寧面更為美味。伍姐話不多,生活在門衛(wèi)室里,順便也支起面攤補貼家用。不分早晚,只要想吃,“就可以煮”。
雖是老院壩里的簡易面攤,灶臺卻也收拾得整潔有序。碗中的調(diào)料已趁燒水的功夫配好,水剛開,伍姐便從門衛(wèi)室里拎出一把細面,“咚”地扔進沸水。
一兩素椒炸醬面面,一兩紅油水餃。都是紅味,香型卻千差萬別。臊子面的臊子很足,大顆的肉粒寫滿實誠,少許的豬油在面溫的作用下化作熟悉的家常味。川東人吃面時偏愛加入的醬腌菜末,讓整碗面又香出新層次。
伍姐的紅油水餃也不賴,韭菜肉餡兒浸出湯汁,和平常家里包的差不多。韭香和紅油香相互成就。一邊吃著面,斑駁舊小區(qū)里傳來的陣陣二胡聲,像是在暑假里回到外公外婆家。
那二年辰,孟家巷最有名的,屬2號院院壩頭開了十多二十年的包租婆面。
據(jù)說,包租婆是孟家巷的土著,日常喜歡嘴巴上叼一根煙。房租錢要掙,賣面的錢也要掙。包租婆在院門口立一個牌子,自然會有人順著往里走,發(fā)現(xiàn)大雜院里面的別樣風味。
老住戶說,包租婆早就沒做了。
沒了面館,歷經(jīng)百年風雨的2號院依舊是孟家巷最特別的院子。院門是青羊區(qū)掛牌保護的文物,檐柱、檐枋、雀替等基本上是原來的老樣子,上面還雕刻有較為精美的花鳥走獸。
相傳,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之一、被孫中山追贈為“大將軍”的“炸彈大王”喻培倫曾居住在院中。他研制出的新型烈性炸藥,在辛亥革命時期派上了大用途。
清朝時候的孟家巷,處處是深宅大院,住滿了成都的名門望族。到民國時期,大院兒又都變成了軍閥的公館宅邸。再后來,成了大雜院,產(chǎn)權(quán)發(fā)生了變更。
作家馮暉老師小時候經(jīng)常到孟家巷2號院的親戚家玩耍。在《成都街道漫步手記》一書中,馮老師提到,孟家巷2號院的產(chǎn)權(quán)屬于石室中學(xué),院子中曾經(jīng)居住的也多為學(xué)校教職工。
其中,包括著名作家沙汀的大兒子楊禮。當時,楊叔叔是七中的校長,其夫人曹嬢嬢在四中當數(shù)學(xué)老師。四中的校醫(yī)何爺爺,也曾住在孟家巷2號院。
如今還有多少資格老成都住在孟家巷?恐怕不多。
在巷子中擺攤謀生的,大多像伍姐這樣的新成都人。房租低廉的孟家巷,也是環(huán)衛(wèi)工人等群體在成都的落腳之處。
巷口靠近10號院的附近,掃碼制作購買的老成都糖油果子,也是由租住在此十多年的大叔和老伴兒制作而出。每天至少要賣出一兩百串。
小小孟家巷顯然吃不下如此多的糖油果子。大部分是往附近的武侯祠錦里的美食檔口送。只要電話響起,有訂貨需求,大叔便又開始新一輪的制作。
從鮮有人路過的百年小巷出發(fā),借錦里的平臺,將香甜脆糯的糖油果子送往外地游客的口中。
送貨時,實在無人看守小店,吃慣了的街坊鄰居想吃怎么辦?掀開保溫桶,慶幸還有兩串。一口下去,得到滿足和治愈。
就在很多個這樣的瑣碎、溫暖的瞬間里,孟家巷這條隱匿于高樓的百年老巷又鮮活起來,并給老成都留下日常的回味。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孟家巷的邊邊角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