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資料來源:《六祖壇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佛經(jīng)記載與傳統(tǒng)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在佛門修行中,有一個千古難題:是應該專注內(nèi)心的覺悟,還是在紅塵中歷練?
有人說要閉關靜修,遠離塵囂;有人說要入世修行,在生活中覺悟。
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卻又似乎相互矛盾。
禪宗有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話說得容易,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
其實,真正的智慧者早已明白,修行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內(nèi)外雙修的圓融。
一個人若只修內(nèi)心而不經(jīng)外境磨練,容易落入空談玄理的窠臼。
若只在外境中打滾而不修內(nèi)心,又會被境界所轉(zhuǎn),迷失本性。
《六祖壇經(jīng)》中記載:"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這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道出了內(nèi)修外練的究竟之理。
在唐朝時期,有一位禪師,他用一生的實踐,完美地詮釋了什么叫做內(nèi)修外練。他建立了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叢林制度,讓無數(shù)修行人明白:真正的修行,既要有深入內(nèi)心的覺照,也要有在外境中的歷練。
此人便是百丈懷海禪師,他的故事,揭示了修行的根本法門。
江西洪州百丈山,云霧繚繞,古木參天。山中有座寺院,便是后來聞名天下的百丈寺。
年輕的懷海剛剛來到這里時,對修行充滿了疑惑。他跟隨馬祖道一禪師學法,白天聽禪師講經(jīng)說法,晚上自己打坐參禪。可是修了幾年,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有一天,懷海在禪堂打坐,心中忽然生起一個念頭:"我整天打坐參禪,研讀經(jīng)典,可為什么還是妄念紛飛,心不清凈?"
他去請教馬祖道一禪師。
"師父,弟子日夜用功,卻總是妄念不斷。是不是弟子的修行方法不對?"懷海恭敬地問道。
馬祖道一看著他,忽然抓起旁邊的一根拂塵,朝懷海頭上打去。懷海一愣,還沒反應過來,馬祖又問:"痛不痛?"
"痛。"懷海老實地回答。
"既然知道痛,說明你的心還在。妄念是什么?妄念也是心的作用。你想要斷除妄念,就是用心去對抗心,這不是越弄越亂嗎?"馬祖放下拂塵,淡淡地說。
懷海似乎明白了什么,卻又說不清楚。
馬祖繼續(xù)說道:"修行不在于打坐的時候有多清凈,而在于動靜皆如如不動。你在禪堂里能夠攝心,到了外面就隨境而轉(zhuǎn),這算什么修行?"
"那弟子應該怎么做?"懷海急切地問。
"去挑水砍柴,去掃地做飯,去接待來客,去處理事務。在這些事情中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覺照。內(nèi)心的覺悟如果不能在外境中體現(xiàn),那就是死水一潭。外境的歷練如果沒有內(nèi)心的覺照,那就是隨波逐流。"
馬祖的話讓懷海如醍醐灌頂。從那以后,他開始改變自己的修行方式。
白天,他和其他僧人一起勞作。挑水時,他觀照自己的心是否平穩(wěn);砍柴時,他體會每一斧落下的專注;掃地時,他留意自己的心是否如同掃地般清理干凈。
晚上,他依然打坐參禪,但不再執(zhí)著于一定要達到什么境界,而是觀察白天在各種境遇中,自己的心是如何反應的。
有一次,寺里來了一位施主,態(tài)度傲慢,言語刻薄。其他僧人都不愿意接待他,懷海主動站了出來。
那施主見懷海年輕,更加輕慢,冷嘲熱諷:"你們這些和尚,整天坐在這里,吃著信徒的供養(yǎng),念幾句經(jīng)文就以為功德無量。有什么用?"
懷海心中沒有絲毫波瀾,平靜地回答:"施主說得對。若只是口念經(jīng)文,心不清凈,確實沒有什么用。但若能在一切境界中都保持清凈心,那就不一樣了。"
"清凈心?我看你們遇到罵你們的人,心里也會不舒服吧?"施主繼續(xù)挑釁。
懷海微笑道:"施主現(xiàn)在罵我,我心里確實知道。但知道和起煩惱是兩回事。就像我知道外面在下雨,但我在屋里,雨淋不到我。施主的話我聽到了,但我的心不被它所動,這就是清凈。"
施主一愣,沒想到這個年輕和尚有如此定力。他又問:"那你怎么做到的?"
"日常用功。"懷海簡單地回答,"每一件小事都是修行的機會。掃地時專注掃地,挑水時專注挑水,與人說話時專注說話。漸漸地,心就能在任何境界中都保持覺照了。"
施主若有所思,態(tài)度慢慢轉(zhuǎn)變。臨走時,他恭敬地合掌:"今日受教了。"
這件事讓懷海更加確信,真正的修行確實需要內(nèi)外雙修。內(nèi)心的修持給了他穩(wěn)定的基礎,外境的歷練讓他的修行更加扎實。
幾年后,懷海開始獨立弘法。他在百丈山建立了自己的道場,來學法的人越來越多。
有一天,一個學僧問他:"師父,修行到底是該重視內(nèi)心的覺悟,還是應該在事相上用功?"
懷海想起了當年自己問馬祖的問題,他笑了笑,說:"這就像問一個人,走路是左腳重要還是右腳重要。兩只腳都要用,才能走得穩(wěn)。"
"可是,"那學僧繼續(xù)問,"有的祖師說要心無所住,有的祖師說要在事上磨練,這不是矛盾嗎?"
"不矛盾。心無所住是內(nèi)修,在事上磨練是外練。內(nèi)修是根本,外練是運用。就像一棵樹,根扎在土里看不見,但枝葉在外面生長。根深才能葉茂,葉茂也能讓根更壯。"懷海解釋道。
"那具體應該怎么修呢?"
懷海站起身,帶著學僧走到田地里。正值農(nóng)忙時節(jié),僧人們在田里勞作。
"你看,"懷海指著一個正在鋤地的老僧,"他在做什么?"
"在鋤地。"學僧回答。
"再看看他的心。"
學僧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那老僧神情專注,動作有序,每一鋤都恰到好處,臉上沒有煩躁,也沒有散亂。
"他在鋤地的同時,心也在修行。外在做事,內(nèi)在覺照,這就是內(nèi)修外練。"懷海說道。
隨后,懷海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叢林規(guī)約,后世稱為"百丈清規(guī)"。這套規(guī)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所有的僧人都要參加勞動,上至方丈,下至行者,無一例外。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懷海立下的規(guī)矩,也是他親身實踐的準則。
有人不理解,質(zhì)疑道:"修行人應該一心參禪悟道,為何還要勞作?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懷?;卮穑?若只知道坐禪而不知道在日用中修行,這個禪是死禪。真正的禪,是動靜一如,是在一切處都能保持覺照。勞作時若能保持正念,勞作本身就是修行。"
"那內(nèi)心的修持就不重要了嗎?"又有人問。
"當然重要。沒有內(nèi)心的修持,外在的勞作只是勞作,不是修行。但光有內(nèi)心修持而沒有外境歷練,這個修持也是不牢固的。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jīng)過風雨,一碰就碎。"
懷海的弟子們在這樣的教導下修行,果然進步神速。他們白天勞作,身體得到鍛煉,心性得到磨練;晚上坐禪,總結(jié)白天的覺照,深入內(nèi)心的觀察。內(nèi)外相資,體用一如。
有一次,一位弟子在劈柴時,忽然開悟了。他放下斧頭,來找懷海。
"師父,弟子今日劈柴時,忽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弟子興奮地說。
"說來聽聽。"懷海微笑道。
"弟子發(fā)現(xiàn),劈柴時要找準木頭的紋理,順著紋理劈下去,木頭就應聲而開。若是逆著紋理,再用力也劈不開。這不就像修行嗎?順著心性修,自然水到渠成;逆著心性修,費力不討好。"
懷海贊許地點頭:"不錯。那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弟子還發(fā)現(xiàn),劈柴時心要專注,身要有力,手要穩(wěn)準。缺一不可。修行也是如此,內(nèi)心要清明,行為要精進,方法要正確。三者合一,才能成就。"
"很好。"懷海說,"你今天劈的不僅是柴,更是自己的無明。這就是外境練的妙用。"
幾年后,懷海年事已高。弟子們心疼他,想要阻止他繼續(xù)勞作??蓱押猿置刻於家教锢镒鍪隆?/p>
有一天,弟子們實在不忍,就把他的工具藏了起來。懷海找不到工具,就真的不吃飯。
弟子們慌了,趕緊把工具送回來。懷海拿起鋤頭,淡淡地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不是規(guī)矩,而是修行的本質(zhì)。勞作讓我的心保持清醒,讓我的修行落實到生活的每一處。若不勞作,我的修行就失去了根基。"
弟子們這才明白,師父堅持勞作,不是為了維持生計,而是為了保持修行的完整性。內(nèi)修外練,缺一不可。
有一次,一個學僧問懷海:"師父,您已經(jīng)開悟了,為什么還要這么辛苦地勞作?"
懷海笑道:"你以為開悟之后就可以不修了嗎?恰恰相反,真正的修行是從開悟之后才開始的......"
懷海的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弟子都愣住了。
開悟之后才開始修行?這不是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嗎?一般人都以為,開悟就是修行的終點,是功德圓滿的時刻。可師父卻說,開悟只是開始?
弟子們面面相覷,不明所以。
懷??粗麄円苫蟮谋砬?,緩緩說道:"你們可知道,內(nèi)修和外練,究竟有什么深層的關聯(lián)?為什么兩者缺一不可?為什么開悟之后反而更要在外境中歷練?"
眾人搖頭,等待師父的開示。
懷海繼續(xù)說:"這里面,有一個關于修行的終極秘密。
這個秘密,關系到為何真正的智慧者,一生只做內(nèi)修外練這兩件事。
這個秘密,更關系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見性成佛'......"
而懷海接下來所說的話,徹底揭示了內(nèi)修外練的究竟原理。
這個原理,讓在場的弟子們恍然大悟,原來修行的真諦竟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