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專項行動要求各網站平臺要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堅決堵塞問題漏洞,切實營造良好網絡生態(tài)。圖/IC photo
只需要一個名字,就可以“開盒”一個人過去5年的個人信息。
據(jù)央視新聞報道,2023年到2024年3月期間,周某、唐某等6人非法收集、買賣、提供并公開明星、“網紅”、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等800余人的個人信息。今年4月,周某、唐某因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追究刑事責任。此外,他們還將為“開盒”承擔民事責任,向社會公眾賠禮道歉,并支付公益損害賠償金10萬元。
正是為了整治此類挑動負面情緒、滋生網絡亂象的行為,近日,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整治惡意挑動負面情緒問題”專項行動。此次行動聚焦社交、短視頻、直播等平臺,全面排查話題、榜單、推薦、彈幕、評論等重點環(huán)節(jié),旨在為營造文明理性的網絡環(huán)境筑牢堅實防線。
情緒本是人類感知世界、表達自我的自然方式。人們日常的“喜怒哀樂”,正是情緒最真實的外在流露。然而,在互聯(lián)網的放大效應下,原本屬于個體的情緒火苗,稍不留意便可能演變成席卷全網的“情緒海嘯”。
這種情緒傳播模式有著“雙刃劍”作用。積極正向的情緒起到凝聚人心、傳遞溫暖的效果,而負面情緒一旦失去管控,便會像“毒素”一樣污染網絡環(huán)境,讓網絡淪為情緒宣泄的“垃圾場”,甚至釀成網絡暴力。
這些惡意挑動負面情緒的行為,以不同面目滲透到網絡的各個角落:
有人借社會熱點事件大做文章,強行將事件與身份、地域、性別等標簽綁定,通過污名化炒作挑動群體間的極端對立。原本可以理性探討的公共議題,最終淪為情緒化的“罵戰(zhàn)”,撕裂著來之不易的社會共識。
比如,有人炒作性別議題,發(fā)表攻擊、侮辱異性言論,用“倒貼”侮辱女性,用“鳳凰男”給男性貼標簽,大搞不當對比及惡意關聯(lián),最終導致兩性之間的誤解加深。
有人利用公眾對安全的擔憂,惡意虛構、散布災情、險情、警情等虛假信息,刻意宣揚恐慌焦慮情緒。類似行為,不僅干擾正常的社會秩序,更讓公共部門陷入無休止的辟謠、自證。
有人傳播血腥恐怖的現(xiàn)場畫面,肆意煽動網絡暴力戾氣。這類內容不僅違背社會公序良俗,更會對未成年人造成嚴重誤導,甚至可能誘發(fā)對極端舉動的模仿。
此次專項行動,既聚焦具體問題,又覆蓋廣泛現(xiàn)象,充分體現(xiàn)出強烈的針對性、系統(tǒng)性與精確性,直擊負面情緒傳播的源頭病灶。
網絡情緒的起點在個體,擴散的關鍵在平臺。此次專項行動就要求各網站平臺要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堅決堵塞問題漏洞,切實營造良好網絡生態(tài)。
平臺需要加強內容把關,建立多維度、全流程的內容審核機制,對虛假、夸大、低俗的內容堅決說“不”,從源頭切斷負面信息的傳播路徑。同時,加強算法治理,摒棄單純以“流量”為導向的推薦邏輯。通過技術手段識別并降低頹喪消極、極端對立、恐慌焦慮等負面內容的推薦權重,讓積極正向、理性客觀的內容獲得更多傳播空間。
此外,還需要搭建更完善、更高效的用戶反饋機制,簡化反饋流程、縮短響應時限,確保舉報訴求能被快速接收與核實。對經核查確認存在違規(guī)行為的賬號,需依法依規(guī)采取限流、禁言、封號等處置措施,發(fā)揮情緒傳播“過濾器”的作用。
平臺積極落實責任是基礎,廣大網民的理性參與、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助力同樣不可或缺。只有每一個互聯(lián)網的參與主體遵循共識、一同行動,才能鏟除滋生負面情緒的土壤,讓理性與文明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旋律。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f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