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明明做了很多功課,最后還是后悔自己的選擇?比如買了一件后悔的衣服,或者選擇了一份不滿意的午飯。別擔心,這不全是你的錯,而是我們大腦中普遍存在的“認知陷阱”在作祟。
什么是認知偏差?
在心理學上,我們把這種思維中系統(tǒng)性的錯誤模式稱為“認知偏差”。這些偏差就像大腦的快捷鍵,幫助我們快速做決定,但有時也會讓我們偏離理性的軌道。
兩個最常見的認知陷阱:
1、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這是最常見的偏差之一,意思是:我們傾向于尋找、解釋和記憶那些支持自己原有想法的信息,而忽略那些與之矛盾的信息。
舉個例子:當你決定買某個品牌的手機時,你會不自覺地在網(wǎng)上搜索“XXX手機的優(yōu)點”“XXX手機的測評”,而對那些批評這款手機的負面評論視而不聞。我們以為自己在客觀地做功課,其實只是在為自己的偏好尋找證據(jù),為自己的選擇找合理性。
2、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當我們在做判斷時,會過度依賴最先接觸到的信息(我們稱之為“錨點”),即使這個信息與我們的選擇并沒有直接關系。
舉個例子:商家常常利用這個心理。一件衣服原價500,現(xiàn)在打折150。你可能會覺得“哇,省了這么多!”并立刻下單。但你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件衣服的真實價值可能就只有100,那個500只是一個讓你產(chǎn)生“劃算”錯覺的“錨點”。
如何避開這些思維陷阱呢?
識別它們是第一步,接下來才是關鍵。這里有幾個實用的小技巧,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主動尋找反對意見: 做出重大決定前,不要只看自己想看的。試著去搜索一些批評性的觀點,或者和持不同意見的朋友聊聊,強迫自己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多元化信息源: 不要只從一個渠道獲取信息。比如,買房時,除了中介的話,也要聽聽周邊居民的看法;買東西時,除了銷售的描述,也可以和買過的消費者聊聊。
反向思考: 問自己一個關鍵問題:“如果我的這個決定是錯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這個練習能讓你看到那些被你忽略的風險和弱點。
我們的大腦并不總是理性的,它有很多“偷懶”的小習慣。但沒關系,只要我們了解這些認知偏差,就能更好地規(guī)避它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