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們已完全從梅西與C羅的時代,過渡到了一個屬于90后和00后的現代版本。
沒有對第47位金球獎得主登貝萊的不敬。登貝萊完全有值得稱道的獲獎理由。但問題在于,也正如那兩位前輩一樣,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次的勝利感覺上并不會被大書特書。這其中有一種試圖將當下的表現強行拔高、放大以匹配某種更宏大敘事的意味。
因此,在缺乏重大國際男子足球賽事,也缺乏一位在頂級層面真正具有統(tǒng)治力球員的情況下,登貝萊成了"順位下一個"的選擇。這位28歲的球員在歐冠淘汰賽階段與隊友并列巴黎圣日耳曼隊內最佳射手,打入四球。其中對陣利物浦和阿森納的兩球確實含金量十足,但另外兩球則是對陣布雷斯特時打入的。而在這種法甲國內幾乎算不上激烈競爭的比賽中,巴黎只是再次展示了他們如何憑借巨大的經濟優(yōu)勢碾壓國內對手。
當你想到哈維、伊涅斯塔、亨利、馬爾蒂尼,以及(到目前為止的)萊萬多夫斯基、薩拉赫和哈蘭德在本世紀都未能獲獎時,登貝萊的獲獎理由就開始顯得有些單薄了。
部分原因在于特定年份的運氣,以及你恰好遇到了哪些競爭對手。另一部分原因則在于關于這個獎項本質的持續(xù)爭議:它究竟是評選"最有價值球員",還是真正授予世界上"實際最佳"、也就是"最有天賦"的足球運動員?
當然,"最有天賦"在某種程度上也取決于天賦的實際兌現程度……這正是為什么這個獎項感覺上應該是兩者主觀結合的產物。這也是梅西和C羅長久以來所展現的,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們的看法。他們不僅保持著驚人的競技水平,還一路直接贏得了最重要的團隊榮譽。
即便按照如今公認的看法——梅西是更偉大的球員,或許是歷史最佳——C羅的每一次獲獎也依然有著充分理由,他的五座金球獎中有四座是伴隨著歐冠冠軍而來的。而像哈維、伊涅斯塔、萊萬多夫斯基和哈蘭德這些本應值得獲獎的球員,只不過不幸地在他們漫長的巔峰期中與這兩位巨擘處于同一時代。
從另一方面看,登貝萊或許又是幸運的,他面對的競爭對手亞馬爾,可能被認為尚未達到其巔峰狀態(tài)。亞馬爾本應是更合適的獲獎者。他顯然已是世界最佳球員,表現水準高出任何人,甚至能做到其他球員無法想象的事情,并且是在最重要的比賽中做到這些。巴塞羅那在那場令人扼腕的歐冠半決賽中未能戰(zhàn)勝國際米蘭,并非亞馬爾之過,他恰恰是為避免這一結局付出最多的球員。
這一切同樣適用于最終實至名歸地贏得女子金球獎的邦馬蒂,她擊敗了馬里奧娜·卡爾登泰和阿萊西婭·魯索(后者是五位進入前十但最終落選的英格蘭球員之一)。邦馬蒂顯然是世界最佳女足球員,她的表現水平遠超他人,完成著別人難以企及的事情,并且是在大賽中做到這些。巴塞羅那未能擊敗阿森納,或者西班牙隊在兩場決賽中未能戰(zhàn)勝英格蘭,這都不是邦馬蒂的過錯,她才是帶領球隊走到那里的最關鍵人物。
不過,雖然邦馬蒂已是兩度獲獎(這第三座獎杯使她達到了金牌標準的歷史性成就),但這往往也意味著,投票給一位未能贏得最重要團隊榮譽的球員,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那么,亞馬爾落選是否因為他太年輕,人們覺得他還需要"再上一層樓"呢?他本會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青少年球員。即使僅僅將選擇簡化為他和登貝萊之間的二元對比,亞馬爾的表現水準也高于登貝萊,貢獻也更大。唯一的實質性區(qū)別是登貝萊所在的球隊贏得了決賽。甚至有人認為克瓦拉茨赫利亞在那支球隊中的作用比登貝萊更關鍵。
如果評選僅僅取決于歐冠冠軍的光芒,那么對于一座已經從舊世界的莊重、傳統(tǒng)聲望演變?yōu)楦⒅馗∪A與炫目的獎項來說,這倒是一種奇怪的"契合"。甚至獎杯本身這些年來也變得更加華麗炫目,如果你回顧克魯伊夫或貝斯特舉起那個樸素小球體的老照片,你會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相應地,據說今年的游說活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并且隨著賽季的推進愈演愈烈。梅西-C羅時代本身也影響了這一點,這又是現代足球"自我吞噬"的另一個例證。
這一切并非要否定團隊運動中個人獎項存在的價值。有些球員顯然更具決定性,認可這一點是正確的,實際上也是這項運動的樂趣之一。
只是,如同該獎項七十年來歷史中的其他幾個年份一樣,2025年的金球獎評選,似乎并未完全做到這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