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未必是好事,周勃周亞夫父子是功高震主的典型。
周勃佐劉邦建立漢朝,又為劉邦東征西討平定叛亂,可以說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諸呂亂政時撥亂反正,安漢興劉,又有扶立文帝繼位的大功,可以說居功至偉。但還是被文帝猜忌,差點冤死獄中,多虧了薄太后出手相救,這才安度晚年。
仁厚賢德如漢文帝都顧忌周勃功高震主,所以功高未必是好事。
周勃這個人厚重少文,不善言辭,也沒有架空文帝的想法,他被文帝猜忌,確實有點冤枉,他兩度任相,第一次只當了一個月,第二次也才十個月,也沒有總攬朝政的苗頭,漢文帝為何不放過他呢?
想來想去也就一個可能,那就是漢文帝是被周勃扶立,他害怕被周勃架空,周勃沒這個想法但有這個能力,所以才打壓周勃。漢文帝讓周勃罷相之國,這就給了投機分子一個信號,這說明周勃不再受寵,可以對他下手,周勃到了封地就被污蔑謀反,漢文帝連查也不查就把周勃逮捕入獄,這就是典型的清除異己,不是周勃真有罪。
周勃不善言辭,都不知道怎么為自己辯護,還好薄太后實在看不下去了,這才出手相救。薄太后看問題很深刻,她對漢文帝說,當年周勃手里有皇帝印璽,掌控北軍,那時候他都不想造反,現(xiàn)在僅憑自己封地就想造反了,這不合邏輯。
漢文帝也清楚周勃沒有反心,只不過是沒事找事,借懲治周勃來打壓功臣勛貴,塑造自己的威望。功臣在皇權面前,本質(zhì)上就是威脅,這就是他們的角色屬性。
周勃之子周亞夫深得其父深傳,精通武略,七國之亂爆發(fā)后,周亞夫臨危授命,平定了七國之亂,再一次安漢興劉,是漢景帝的第一功臣。也算他倒霉,遇上了刻薄寡恩的漢景帝,直接被漢景帝誣蔑為謀反,逮捕入獄,周亞夫不堪凌辱,絕食五日后嘔血而亡。
周亞夫的罪名還是功高震主,已經(jīng)威脅到了漢景帝的權威,漢景帝必欲除之而后快。
周亞夫的權威有多夸張,漢文帝去他的細柳營視察,連門都進不去,這些將士只知周亞夫不知有皇帝,漢文帝得到周亞夫許可才進了細柳營,還被告知不能驅(qū)馳,漢文帝只能按轡徐行,周亞夫見了漢文帝連跪都不貴,只是行軍禮。這算什么,嚴格來說,這算大不敬,周亞夫那套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借口根本站不住腳,也就是漢文帝要用他,才沒跟周亞夫計較。
漢景帝跟漢文帝可不一樣,漢景帝連恩師都敢殺,更何況你周亞夫。
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后,當仁不讓的成為丞相,但相權和君權從來是相抵觸的,周亞夫做了丞相后數(shù)次反對漢景帝的君命,漢景帝想廢太子,周亞夫不同意,想冊封大舅子為侯,周亞夫不同意,想冊封投降的匈奴王為侯,周亞夫還是不同意,這基本上算是和漢景帝對著干了,漢景帝自然不能留他。更重要的是,漢景帝覺得周亞夫能力太強,他怕萬一他死了,他的兒子漢武帝不一定能鎮(zhèn)得住他,還不如除了利索。
恰好,周亞夫治家不嚴,本以為退休在家能安享晚年,偏偏被人抓住了把柄,他的兒子居然敢購買甲胄,這是要謀反嗎!這就給了漢景帝殺他的理由。
狡兔死走狗烹,這真是古人用無數(shù)次鮮血總結出來的道理。
只要你手握兵權、相權,就一定會對至高之位產(chǎn)生威脅,哪怕你并無反心,但你的地位就注定你有反心。
君王總有危機感,他總覺著在他的龍椅背后,有一雙眼睛在暗地里窺視他,讓他坐臥不安,只有死人才沒有威脅,所以就殺之而后快。
周勃和周亞夫父子,都屬于那種有能力,能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將領,但偏偏是這種人對皇帝最有威脅。
現(xiàn)代企業(yè),有很多勞苦功高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被清洗,本質(zhì)上和周勃、周亞夫被清洗一個道理,很多老板只知道同甘苦共患難,但很難做到同富貴。
董宇輝被逼出走離開東方甄選就是最好的證明,易中天做客東方甄選時,問董宇輝知不知道霍去病為啥會早逝,就在暗示董宇輝功高震主,很難善終,所以董宇輝才從東方甄選離開,選擇單干。
功高未必是好事,很有可能是敗亡的根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