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在圖像泛濫、日益速朽的時代,攝影是否仍能喚起深層的凝視與情感共鳴?攝影師羅朱玲玲以鏡頭為筆,給出了一份寧靜、悠遠而堅定的答案。9月24日至11月10日,羅朱玲玲攝影展“大自然之美與神話之境”在上海蟠龍新天地程祠故里舉辦,集中呈現(xiàn)其橫跨2003至2022年間的45幅攝影作品,其中多幅記錄地震前緬甸蒲甘古城的珍貴影像系首次公開展出。
此次展覽聚焦自然、神話、生命與美等關鍵主題,觀眾可以在江南建筑的雕花窗欞與黛瓦白墻間,感受羅朱玲玲個人審美的表達、對緬甸的人文關切以及對人與大自然關系的探討。展廳“神話之境緬甸”首次展出了攝影師在2003年起拍攝的緬甸蒲甘古城系列作品,采用紀實風格拍攝,聚焦緬甸的文化、社會和精神生活。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蒲甘古城,擁有近兩千座建造于11至13世紀的佛塔與浮屠,今年3月發(fā)生的7.7級地震使其遭受重創(chuàng),攝影作品中所記錄的黃昏金塔、伊洛瓦底江船影等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留存?!拔疑诰挼槁吕?,十歲移居香港,后曾數(shù)次回到緬甸攝影記錄,如今目睹這份遺產(chǎn)逐漸消逝,心中充滿悲憫?!绷_朱玲玲說:“期望通過此次展覽,讓上海觀眾認識緬甸的人文之美?!?/p>
在“發(fā)現(xiàn)大自然之美”篇章中,攝影師將年輕時的花藝學習經(jīng)驗融入花卉攝影,以更藝術性的手法呈現(xiàn)自然界稍縱即逝的美。作品《春日無聲之翼》捕捉紅耳鵯鳥棲息梅枝的靜謐瞬間,《敬畏天成》展示元素的簡潔和平衡之美,《蜻蜓之吻》則記錄了杭州荷塘的細微一瞬。 “花卉和大自然題材賦予了我更大的表達自由,花卉攝影滋養(yǎng)著我對自然界與生俱來的聯(lián)結?!绷_朱玲玲告訴新民晚報記者,花卉主題系列作品主要以印象派或幻覺風格拍攝,這些創(chuàng)作深受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影響,與程祠故里這個古色古香的建筑氣質十分契合。
“捕捉荒野性之趣”展廳展現(xiàn)了攝影師鏡頭下捕捉的大自然荒野生命影像,從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雪中起舞的丹頂鶴《求偶之舞》,到博茨瓦納覓食的黑斑羚《水坑覓食》,直至坦桑尼亞塞倫蓋蒂草原落日下的長頸鹿《塞倫蓋蒂黃昏》,體現(xiàn)攝影師對跨越洲際大陸的自然生命禮贊。正值秋分節(jié)氣,攝影師還特別選取了多幅捕捉秋天意境的自然攝影作品展出,在程祠故里后院的戶外展區(qū),觀眾能近距離欣賞巨幅攝影作品《夏秋之交》,感受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的秋日更迭。
本次展覽選址蟠龍新天地這一融合歷史與現(xiàn)代的“城市微度假”目的地,通過國際級攝影藝術作品與江南建筑空間的對話,為上海及長三角市民,乃至全國及國際游客提供了高品質的文化消費體驗,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藝術氛圍。程祠故里這座歷經(jīng)修繕的江南歷史文保建筑,與攝影作品中的東方美學意境形成巧妙呼應。
羅朱玲玲表示,她每年至少來上海八次,這是一座令人振奮的大都市,已經(jīng)視其為自己的第二個家,她說:“上海擁有蓬勃的文化藝術,海派文化融合了東西方元素,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格,同時上海也是絕佳的攝影創(chuàng)作勝地,許多公園和花園為我的花卉攝影提供了無限的取材。”
作為一位長期活躍于香港文化公益事業(yè)的藝術家,羅朱玲玲此次攜作品來到上海,標志著滬港文化交流在視覺藝術領域的進一步深化。據(jù)悉,展覽將延續(xù)她的公益理念,觀眾可免費觀展。展覽結束后,部分攝影作品將公益捐贈給緬甸及蟠龍新天地周邊學校及醫(yī)院,促進青少年一代對大自然與文化的認知。此舉也體現(xiàn)了滬港兩地在社會公益與藝術教育方面的共同價值觀,進一步強化了兩地在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與聯(lián)動。
原標題:《45件攝影作品呈現(xiàn)緬甸秘境與自然詩篇,羅朱玲玲攝影展在上海蟠龍?zhí)斓貑⒛弧?/p>
欄目編輯:楊玉紅 題圖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圖片來源:采訪對象提供
來源:作者:通訊員 閆錦 新民晚報 張鈺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