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是國內(nèi)中產(chǎn)家庭眼中 “性價比極高” 的國際教育過渡地。
一家英語母語國際幼兒園學費僅每年5萬元,就連馬術(shù)、潛水這類在國內(nèi)堪稱 “奢侈品” 的興趣培養(yǎng),在這里也因人力成本低而變得觸手可及。
對于渴望讓孩子 “爬藤” 進入歐美名校,卻又難以承受歐美本土高昂費用的中產(chǎn)家庭而言,東南亞仿佛是量身定制的 “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幾年間,局勢陡轉(zhuǎn)。
受美國匯率波動等國際大環(huán)境影響,東南亞多國陷入嚴重通脹,物價、學費一路飆升;原本被稱道的國際教育質(zhì)量也大打折扣,課程松散、教學資源縮水成了常態(tài)。
更讓陪讀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經(jīng)濟環(huán)境沖擊下滑,而當?shù)卣哂置鞔_禁止陪讀家長工作,“開源” 無門、“節(jié)流” 難繼,東南亞徹底摘下了 “窮鬼天堂” 的光環(huán)。
一場大規(guī)模的 “逃離” 就此展開:一部分家庭選擇退回國內(nèi),卻要面對孩子難以融入中文教學的困境;另一部分計劃轉(zhuǎn)向轉(zhuǎn)向歐洲,卻又被高額的定居門檻與文化隔閡潑了冷水。
在這群彷徨的家長身上,我們想講述的不僅是教育路徑的變遷,更是一群普通人在時代浪潮中被推著走的無奈與掙扎 。
以下是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真實故事:
從社交媒體上看見其他陪讀媽媽決定將孩子轉(zhuǎn)學回國的分享后,“要不放棄爬藤,帶孩子回國”的想法再一次涌上了Vicky的心頭。
作為一名在馬來西亞陪讀 4 年的媽媽,Vicky 的人生軌跡曾是 “內(nèi)卷贏家” 的范本:
10 多年前,她從國內(nèi) “衡水模式” 的高壓教育中突圍,考上一線城市的大學,隨后出國讀研,畢業(yè)后順利進入上海一家外企,拿著體面的薪水,穿著剪裁得體的職業(yè)裝穿梭在寫字樓里。
可即便早已脫離校園,壓力大時,Vicky還是會夢到高中教室——桌子上堆著永遠寫不完的試卷,黑板上的倒計時一天天減少,粉筆灰落在肩頭,那種窒息感,她至今記憶猶新。“東亞的內(nèi)卷,早就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這輩子都忘不了?!?/strong>
成為母親后,這份刻在骨子里的焦慮被徹底點燃。
“我孩子出生的時候,剛好是生育率高峰”,當時新聞里,學區(qū)房價格日益高漲,一線城市連幼兒園都學位難求,甚至身邊還有朋友為了能讓孩子讀個好學校,咬牙背上30年房貸,住進老破小里。
更讓她焦慮的是教育競爭的殘酷:“我們當年總說上海高考簡單,可現(xiàn)在上海普通高中學生能考上 985、211 的,比例已經(jīng)低得嚇人,好多孩子連本科線都夠不上。”
而當Vicky意識到孩子“資質(zhì)不如自己”,可能沒辦法在國內(nèi)的教育中殺出血路后,她決定讓孩子走“體制外”的路線,即送孩子讀國際學校,上國外大學。
也就是這時候,送孩子去馬來西亞讀書的這條“捷徑”闖入了Vicky的視野。
根據(jù)中介的介紹,馬來西亞非常適合Vicky這樣“焦慮”的家長:當?shù)氐膰H學校便宜,消費不如一線城市,而且極其重視英語,讀海外名校的概率比國內(nèi)大很多,是絕佳的“爬藤”跳板。
“而在上海,稍微好一些的國際小學一年20多萬,還要孩子是外籍”,和先生商量后,夫妻二人決定送孩子去馬來西亞國際學校讀幼兒園,爭取孩子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
比 Vicky 更早行動的,是在泰國陪讀的王杰。
和 Vicky 一樣,王杰有過海外留學經(jīng)歷,從孩子出生起,就打定主意要送孩子走 “國際化路線”,避開國內(nèi)的教育內(nèi)卷。
可這幾年,泰國低齡留學的成本越來越高——學費每年都在上漲,房租跟著通脹翻了一倍,加上自己的事業(yè)進入瓶頸期,收入不增反降,他開始重新審視 “低齡留學” 的性價比,越算越覺得 “不劃算”。
更讓他清醒的,是對孩子未來的考量:“我們家沒有現(xiàn)成的公司能傳給孩子,現(xiàn)在海外名校畢業(yè)生回國就業(yè)也不容易。如果不能給孩子拿到國外身份,他最后大概率還是要回國內(nèi)發(fā)展。
既然如此,不如讓他先在國內(nèi)打好基礎(chǔ),至少能適應國內(nèi)的教學節(jié)奏和職場環(huán)境,真要是考不上高中或大學,再考慮出國也不遲。”
下定決心送孩子回國后,王杰和妻子立刻開始行動。
妻子每天在家給孩子補中文,從拼音、識字教起,還專門報了線上中文班,怕孩子回國后跟不上語文課程;他則四處打聽國內(nèi)學校的招生政策,四處托朋友幫忙,最終趕在了小學前將孩子送回去。
回望這幾年在泰國的花費,王杰前前后后花了近百萬元,卻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自嘲地說:“以前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真出來了才知道,哪里的生活都有難處,所謂的‘教育捷徑’,不過是我們自己騙自己?!?/strong>
對于那些還在糾結(jié)是否要去東南亞陪讀的家長,他們的建議是:“不要只看別人的宣傳,一定要多查資料、多問過來人,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孩子的情況,想清楚未來的規(guī)劃,不然很容易陷入困境,到時候后悔都來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