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家嫌賣家賣得太便宜,非要聯(lián)手給商品設定個最低價。沒錯,這就是最近G7和歐盟正在琢磨的對付中國稀土的“大招”。
根據路透社9月23日那篇獨家報道,這些國家的高官們關起門來開了幾次會,最后拍腦袋想出一招:既然短時間沒法完全不用中國的稀土,那聯(lián)合起來定個“最低價”,再不行就加征關稅和碳稅。
說白了,就是覺得中國稀土賣得太“白菜價”,攪得他們自家企業(yè)沒活路。
可問題是,稀土這玩意兒不是普通商品,它是現(xiàn)代工業(yè)的“維生素”,手機、電動車、戰(zhàn)斗機、衛(wèi)星,哪個離得開它?
中國這些年幾乎成了全球稀土的“穩(wěn)壓器”,供應著全球超過90%的重稀土和60%以上的輕稀土。
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中國稀土出口量同比還漲了11.94%,價格卻因為技術升級和規(guī)?;_采,比五年前還低了一截。
這下G7坐不住了,他們的企業(yè)挖稀土成本高,環(huán)境壓力大,根本拼不過中國。
于是干脆不玩市場競爭了,直接掀桌子,要搞“價格保護主義”。
你先別覺得他們真瘋了,G7這招藏著好幾層算計。
第一層是“政治秀”。明年好幾個G7國家要換屆,選民們天天聽著“中國掌控供應鏈”的新聞焦慮,政府總得做點動作。
設定價格下限,聽起來像是在“保護全球市場秩序”,實際上是把中國低價稀土定性為“不公平競爭”。
這樣一來,他們既能對內交代“我們在反擊”,又能拉攏其他資源國站隊。
第二層是“緩兵之計”。
澳大利亞、美國其實也有稀土礦,但提煉技術落后中國十幾年。
中國稀土企業(yè)比如北方稀土,已經能把釹鐵硼永磁體的生產成本壓到每公斤30美元以下,而歐美企業(yè)同樣產品成本超過50美元。
G7想用“限價令”強行拉高市場價,給自己企業(yè)續(xù)命,爭取時間突破技術瓶頸。
9月初美國能源部剛發(fā)報告,說他們的稀土回收率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二,這差距可不是定個價就能追上的。
但這場自救表演漏洞百出。
稀土不是石油,全球沒統(tǒng)一交易市場,價格怎么定?輕稀土中的鑭、鈰和重稀土中的鏑、鋱,用途不同、稀缺度天差地別,難道要搞個“稀土價格菜單”?
更諷刺的是,中國稀土低價背后是連續(xù)十幾年投入上千億研發(fā)的結果,比如甘肅的稀土分離廠能耗比2015年降了40%,廢水循環(huán)率沖到95%,而歐美想用“碳稅”打壓,反而可能暴露自家生產的高碳排放短板。
況且,面對這場圍堵,中國其實早就不是被動接招的角色。
第一張牌是“技術碾壓”。
江西一家企業(yè)今年8月剛公布新型萃取技術,能把稀土提取純度拉到99.9995%,而國際水平還在99.99%掙扎。這0.0095%的差距,讓高端制造業(yè)寧愿多等兩個月也要中國貨。
更別說中國控制著全球80%的稀土永磁體產能,日本豐田曾試驗用非中國稀土造電動車電機,結果成本翻倍、性能還跌了15%。
第二張牌是“產業(yè)鏈降維打擊”。
G7以為卡住原料價格就能翻身,可中國已經跳到下一局。在馬來西亞、越南建了合資精煉廠,用中國技術處理非洲、東南亞的礦石。
今年1-8月,從這些第三方渠道出口的“非中國原產”稀土制品,實際上超過60%核心工藝來自中國。
限價令?先得分清什么是“中國制造”。
第三張牌最讓G7頭疼,中國自己正在減少“賤賣”稀土。
2025年7月,中國工信部悄悄調整了稀土總量控制指標,意味著中國早就在主動淘汰低端出口,G7的限價下限可能還追不上我們的提價節(jié)奏。
G7的限價令,表面是貿易博弈,骨子里是科技主導權的爭奪。但全球化走到今天,早已不是誰聲大誰有理的時代了。
所以,G7的“價格下限”策略可能產生反效果。設定最低價格本質上是一種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與西方一貫倡導的“市場原則”相悖。
這種做法可能進一步扭曲全球稀土市場,而非解決供應鏈問題。
中國稀土穩(wěn)坐釣魚臺,靠的不是資源壟斷,而是從采礦到磁材的全產業(yè)鏈控制力。
而這場博弈或許會變成一堂課,教會西方發(fā)達國家,真正的供應鏈安全,不該靠筑墻設限,而得像中國這樣埋頭苦練技術內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