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荊州,叫醒清晨的從不是鬧鐘 —— 是巷口早堂面的濃湯香飄進(jìn)窗,是鍋盔爐里 “滋滋” 的烤芝麻聲,是糖油果子剛炸好的甜香繞著街角轉(zhuǎn)。這座滿是歷史味的城,早餐卻活得煙火氣十足:不是沒得選,是站在早點(diǎn)攤前,看著早堂面、鍋貼餃、糯米雞…… 根本不知道先吃哪樣!今天就扒出荊州 8 種 “特色早點(diǎn)”,每一種都藏著老荊州的味道,外地游客得跟著本地人才能找著正宗的!
1. 早堂面:
要說荊州早餐的 “C 位”,早堂面認(rèn)第二,沒人敢認(rèn)第一。這碗面在荊州火了 100 多年,老輩人說 “沒吃過早堂面,等于沒到過荊州”。每天凌晨 4 點(diǎn),面館師傅就開始熬湯:整雞、鮮魚、筒骨丟進(jìn)大鍋,慢火燉到湯色奶白,連骨頭里的鮮都熬進(jìn)湯里,早上舀一勺澆在面上,光聞香味就醒神。
面條選的是堿水面,煮好后根根分明,咬著帶勁不軟爛,吸溜一口面,再喝口湯 —— 雞的鮮、魚的甜、骨的濃混在一起,鮮得舌頭都要化了。老荊州吃早堂面有講究:必須配一勺酸豆角或辣蘿卜,咸鮮里帶點(diǎn)辣,解膩又開胃,一碗下肚,上午干活都有力氣,難怪有人天天早起就為這一口。
2. 鍋貼餃:
荊州人的早餐桌上,總少不了一盤金黃的鍋貼餃。師傅們凌晨就開始調(diào)餡:新鮮豬肉剁成泥,加姜末、蔥花、生抽拌勻,包在薄面皮里,捏出好看的褶子,一排排碼在平底鍋上。倒點(diǎn)油,小火慢煎,沒一會兒就聽見 “滋滋” 的聲響,面皮邊緣慢慢變焦黃,香味順著鍋縫飄出來,勾得人直咽口水。
3. 糯米雞:
別被 “糯米雞” 的名字騙了,它不是真的有整只雞,卻比雞肉還鮮!師傅把糯米提前泡軟,蒸到軟糯,再拌上切碎的雞肉丁、香菇丁、筍丁,加少許鹽和醬油調(diào)味,捏成圓乎乎的團(tuán)子,再上鍋蒸 10 分鐘,蒸好后裹層油紙,拿在手里暖乎乎的。
4. 牛肉粉:
荊州的牛肉粉,講究的是 “湯濃、肉爛、粉滑”。每天凌晨 3 點(diǎn),師傅就把新鮮黃牛肉切成塊,和牛骨一起丟進(jìn)大鍋,加八角、桂皮、香葉慢燉 6 小時,燉到牛肉軟爛,湯熬得濃稠掛勺,早上把米粉燙軟,撈進(jìn)碗里,澆上牛肉湯,再碼上幾塊燉好的牛肉,撒點(diǎn)蔥花,一碗噴香的牛肉粉就成了。
5. 糖油果子:
在荊州的早點(diǎn)攤前,總能看見一口冒著熱氣的油鍋,里面炸著圓滾滾的糖油果子 —— 師傅把糯米粉揉成面團(tuán),搓成小丸子,滾上一層白芝麻,放進(jìn)熱油里炸,炸到金黃酥脆,撈出來瀝干油,再裹層薄薄的糖霜,看著就甜滋滋的。
剛炸好的糖油果子最好吃:外殼脆得 “咔嚓” 響,咬開里面是軟乎乎的糯米芯,帶著芝麻的香和糖的甜,不齁不膩,嚼著越吃越香。
6. 豆皮:
荊州豆皮和別的地方不一樣,是用黃豆磨漿,在鍋里慢慢燒煮,煮到凝結(jié)成薄薄的皮,再晾干切成小塊,看著像透明的紙片,摸起來軟乎乎的。吃的時候,師傅會把豆皮放進(jìn)熱水里焯一下,撈出來拌上醬油、醋、少許香油,或者卷上咸菜、肉絲,一口下去,豆皮細(xì)膩得幾乎不用嚼,滿是黃豆的清香,也是荊州人刻在骨子里的 “家常味”。
7. 鍋盔(鍋塊):
荊州人管鍋盔叫 “鍋塊”,這東西在本地的名氣,說是 “家喻戶曉” 一點(diǎn)不夸張 —— 街頭巷尾的爐子前,總排著長隊(duì),師傅把面團(tuán)搟得薄如紙,撒滿白芝麻,貼進(jìn)炭火爐里烤,沒一會兒就飄出芝麻的焦香,烤好后拿出來,外皮脆得掉渣,咬一口,熱氣裹著芝麻香直往嘴里沖。
8. 面窩:
面窩是湖北早餐的 “小可愛”,在荊州的早點(diǎn)攤前也少不了它 —— 師傅把大米泡軟磨成漿,加蔥花、芝麻、少許鹽拌勻,舀一勺放進(jìn)特制的圓形模具里,放進(jìn)油鍋里炸,炸到金黃,模具一取,面窩就成了圓墩墩的樣子,中間還帶著一個小洞,看著特別討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