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二字,始終是一個普通人難以逾越的欲望障礙。有人當官為了撈錢,有人當官為了名聲,李衛(wèi)這個人當官,為的或許就是光宗耀祖。
為什么?因為他們家實在是太有錢了,他當了官以后,根本就不缺錢。因此他壓根就看不上貪污得來的那點錢,所以才會政績頻出,讓雍正有了用他的理由。
我們知道李衛(wèi)是雍正朝最受寵的四大名臣之一,但是我們不知道,他的官其實不是雍正賞賜的,而是康熙年間花錢買來的。
李衛(wèi)從小不愛讀八股文,走不了科舉的路子。父母見他無所事事,問他想做什么,他說:“當官!”
此時,李衛(wèi)已經(jīng)30歲,家境比較富裕,父母擔心他閑著會惹是生非。既然兒子想當官,家里就拿出了一大筆錢,給他重金捐了個兵部員外郎的職務。
說起來,人們印象中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居然是清朝賣官鬻爵的始作俑者。
但康熙也很無奈啊,平定三藩之亂要花錢,抗擊沙俄花錢,收復臺灣要花錢,滅準噶爾叛亂一樣得花錢。
眼看朝廷的銀子在戰(zhàn)爭中流水一樣嘩啦啦地沒有了,康熙能不著急嘛。
著急了就得想辦法開源,咋開源呢?康熙盯上了民間的那些土豪老財們的錢袋子,但他又不能搶那些富戶人家的錢財,皇帝這樣做和綠林盜匪有何區(qū)別呢?
于是,康熙皇帝抓住這些財主們急需官府保護的心態(tài),推出了這個捐官的制度。
這個制度雖然有一定的限制,但推出了以后,那個火熱勁,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清朝的財政問題。
李衛(wèi)的家族,就是在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發(fā)動叛亂、朝廷急需銀子平叛的時候,捐了一筆數(shù)目可觀的銀子,朝廷也投桃報李,給了李衛(wèi)一個從五品的虛職,沒有什么實際權力。
出乎意料的是,李衛(wèi)雖八股文讀得不好,能力卻非常強。僅過了兩年,就官升一級,任戶部郎中,正五品。
四年后,康熙駕崩,雍正即位,李衛(wèi)開始了他的飛速攀升之路。
雍正即位后,李衛(wèi)好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升遷速度飛快。只用了四年時間,李衛(wèi)就官升至浙江總督,成為一品大員,封疆大吏。
他出生于商人家庭,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也沒有強大的靠山。
能夠在十年時間內(nèi)從一個從五品閑職升到一品大員,不得不說,李衛(wèi)的為官能力實在是強得讓人咋舌。
那么,李衛(wèi)到底有哪些地方獲得了雍正的青睞呢?
人生巔峰
雍正可謂是“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他幾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僅僅4個小時。在位不到13年,在數(shù)萬件奏折中所寫下的批語,就多達1000多萬字。
雍正說:“朕從來用人,不悉拘資格,即或階級懸殊,亦屬無妨?!?/p>
他認為官員只要能夠完成工作,做實事,就應該得到破格提拔。而不拘泥于他的出身,提拔人才也不必遵循各種繁文細節(jié)。
李衛(wèi)正是雍正這種用人方式下的最大受益者。
李衛(wèi)的當官路徑與大多數(shù)官員不同,在眾多科舉出身,講究斯文和禮儀的官員中,李衛(wèi)算是個大老粗,顯得非常另類。
他從不看公文,都是讓手下人讀給他聽,有不合意的地方,隨口就糾正改動。千絲萬縷的事情,他聽后都能夠分析得一清二楚,脈絡清晰,讓人嘆服。
李衛(wèi)做事的特點就是簡單粗暴直接,從不拐彎抹角,因此他處理公務的效率很高。
他最大的政績就是“緝查私鹽”。在清朝,鹽是由國家控制的資源,嚴禁私人買賣??墒?,鹽的利潤極大,私自販鹽屢禁不止。
雍正最初任命李衛(wèi)為云南鹽驛道,剛剛接管云南鹽務時,情況一團糟。
有的官員利用自己的權力私自制鹽,販賣出去賺取利潤。有的官員貪污鹽稅,揣進自己的腰包。還有的官員故意控制投入市場的鹽量,抬高價格。
李衛(wèi)摸清情況后,一方面鼓勵商人經(jīng)營鹽業(yè),減少官員在鹽業(yè)上的壟斷。
另一方面降低鹽價,用自己能夠調(diào)配的銀錢來彌補鹽價的虧空,百姓能夠買到平價的鹽后,就不會再去買高價的私鹽。
除此之外,李衛(wèi)也不懼怕當?shù)毓賳T們盤根錯節(jié)的關系,明察暗訪,對官員的貪污虧欠進行清算。
經(jīng)過他的大力整頓,云南老百姓不僅吃到了便宜的鹽,朝廷的鹽業(yè)收入也扭虧為盈。
因為李衛(wèi)的云南鹽驛道做得非常出色,兩年后,雍正將他提拔為浙江巡撫,兼任浙鹽政使。
浙鹽的情況與云南鹽的情況又有所不同。浙鹽的價格比周圍其他鹽區(qū)的價格高,受到律例的限制,老百姓不能跨區(qū)購買鹽。
中間的價格差讓私鹽販子看到了巨大的利潤空間,私鹽倒賣猖獗。
李衛(wèi)采取各種圍追堵截的方法,打擊具有強大勢力的大鹽梟。同時利用各種手段降低浙鹽價格,削減走私鹽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