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城州河之南有山,唐朝時山上多竹稱竹山、青愛山;又因山頂蒼翠,石壁如屏,又稱翠屏山并沿用至今;民間多叫周雞公梁,實名真武宮梁。舊時山上廟宇甚多,樓亭不少,風景頗豐,故事連篇。翠屏山,不愧為達城的一座名山。
選自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達縣志》
一山多景冠達城
清朝乾隆《直隸達州志》“景勝”篇中,留下黎惇(疑為黎錞,因黎氏家譜中無黎惇)對直隸達州有這樣的描寫:“鳳凰嵯峨,翠屏環(huán)拱。竹嶺東列,鐵峰西峙,一水縈帶,四山如城。”文中的翠屏,指的是翠屏山。當年的翠屏山,戛云亭、凝翠亭、真武宮、玉皇宮、九子廟、觀音廟、地母廟、三清廟、古佛寺、金盤洞坐落其間。直隸達州八景中的翠嶺搏云、竹山煙雨,通川八景之一的朱紅魁字均在此山。這在達城周邊山中不可多見。
達城有舊八景和新八景之稱,人們通常把乾隆《直隸達州志》所載的鳳巖懸瀑、鐵峽流霞、金灘鼓浪、翠嶺搏云、竹山煙雨、寶林風月、仙墅桃源和相堂槐照稱之為舊八景;民國《達縣志》記載的鐵山曉日、翠嶺祥云、龍爪清潭、鳳崗綠竹、北巖夜月、西寺晴霞、爛柯棋局和山埡仙跡稱之為新八景。因時過“景”遷,大多名存實亡,唯翠屏山上之云,其景“我自巋然不動”,只不過前為翠嶺搏云,后稱翠嶺祥云,一字之差而已。古人多為其詠詩,志書今留下清朝嘉慶達縣知事蔡星“號螺疊疊鎖通川,崱屴晴空黛色懸。倒影江流新漲后,淡施嵐氣夕陽前。欲行法雨超無上,自有慈光被大千。徙倚巍亭真可戛,詩情不在晚霞邊”和江西宜黃應起元的“翠屏峭立對南關,遙望矞云西嶺間。五色祥光浮石骨,千重瑞氣藹煙鬟。亭前掩映秋聲起,洞里芬芳宿蝶閑。具識太平真有象,紛紛郁郁繞朝班”等詩句。
而被明朝達州知州夏松稱之為通川八景之一的翠屏巖魁字,少為世人所知。據民國《達縣志》和《達縣市南外鄉(xiāng)志(1911—1985)》記載,翠屏山半巖石壁上,鐫刻魁字,一寸多深、一丈多寬大。古代科舉考試三年一次的鄉(xiāng)試時,縣里人將魁字填上朱紅,十分耀眼。但后來被青苔、野草淹沒,隱約可見??职⒔B定年鐫刻。紹定是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年號,共計6年(1228—1233年)。夏松在1528年農歷三月十五日,專門為翠屏巖魁字作序,序中寫道:他與司教黃敏、周锽、易緯、曾舉會面時,談到翠屏巖“魁”字長時間被埋沒,就安排人劈開荊棘,去掉苔蘚,搭上梯子觀看:楷書字跡仍然可見。因此用朱紅填明,以彰顯達州讀書做官的奮力追趕前人,大“魁”于蜀,大“魁”于天下的之事。到夏松所處的明朝,之前唐宋時,從達州走出去的還真有六人官至宰相,他們分別是唐朝時的李嶠、李適之、劉晏、韓滉、元稹和宋朝的張商英。為祭拜這六人,后人在鳳凰頭建六相祠,凡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考前要到六相祠祭拜。六相祠早已被毀,今鳳凰山上建有六相廣場,達城徐公祠巷立有六相雕塑。
2005年時的翠屏山,唐富雄攝,紅色為魁字大約位置
翠屏巖魁字今何在?數年間,筆者多次向住在翠屏山、永豐街的老人打探,都搖頭表示沒有看見;三次巖上探尋,毫無結果;一住南外草街子、求學于達縣地區(qū)紡織廠子弟校(今金華學校)的老者,他說小時候見過。筆者力邀他一同探訪,他站在龍郡一住宅七樓的窗口給筆者指出了大概位置。但因道路難行、荊棘叢生,筆者無法靠近一探究竟。
翠屏山的戛云亭,系元稹任通州司馬期間所建,該亭“下瞰江流,周覽城邑”,為達城文風的重點所在,原亭約毀于元朝。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紳士周德純等在舊址重建。嘉慶二年(1797年)由署游擊孫起龍遷亭于南壩,光緒二十五年( 1899年) 又將亭移至半山(即今址) 。戛云亭高約13米,底徑7.2米,下開兩個弓形拱門,頂豎直插云天石柱,青瓦白墻,八邊三層,底層翹角塑有五彩祥云,亭內樓梯、橫梁均為木質結構,十分古樸雅致。1968年以200元賣給私人,2003年3月收歸文物部門并進行維修保護。2001年、2007年先后被達州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登高習俗源此山
我國登高習俗,古已有之,但大都是在九九重陽之日,留有李白“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等千古名句。而達州人獨鐘元九登高。
2022年時的翠屏山與龍郡,鄭景瑞攝
元字在古漢語中有始、首等含意;九在數目中表示多數,最多,最大,為上,因此元九又稱上九,是農歷每年頭一個九日,即農歷正月初九。這天是天日,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須隆重慶祝。九與酒諧音,九不能離酒,各家各戶都準備豐盛的酒宴,給玉皇大帝祝壽。
達城民眾登高習俗,史志最早有記載的是清朝嘉慶《達縣志》,其中禮俗門風俗篇寫道:“正月清明日,群登翠屏山,載酒載歌竟日……九日,謂之上九,城中士女登翠屏山禮玉皇大帝,肩摩谷擊,攜酒挈榼,飲于山頭,至黃昏始散?!薄哆_縣市南外鄉(xiāng)志(1911—1985)》也有這樣的記載:“每逢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市民相攜佳肴,登臨翠屏山,設野宴于真武宮前。尤以正月初九登高之日為盛,彩龍翻舞,金獅撲騰,簫、笛、鑼、鼓之聲大作,直至夕陽西沉。”
為啥最早登的是翠屏山?楊先國先生在《達州人元九登高 ——民俗調查報告之一》中寫道:翠屏山地處達城南邊,與達城僅有州河一水之隔,山雖不高卻突起岸邊,猶如達城的綠色屏障。他認為翠屏山背后火烽山的“火”字是達城人元九登高民俗的最初起因。舊時達城的建筑物,除少數寺廟宮觀和外籍會館有磚砌高墻外,民宅多為穿斗木結構,在以桐油為燈木柴燃炊的年代里,常常發(fā)生火災。城內居民便將頻繁的火災歸咎于火烽山的“火”字在作祟。為避火災,在火烽山與達城間的翠屏山頂修建真武宮。真武帝在道教中主北方之神,北方壬癸屬水,以此獲取以水來克火的法力。真武宮落成后,道士們每年正月初九都要舉辦盛大的廟會,稱為上九會,由于上九日是玉皇大帝的圣誕日,所以操辦得特別隆重與熱鬧。這天,城內萬人空巷,人們扶老攜幼,拾級登山,前來觀看道家舉辦的法事和天一燈,他們席地圍坐,把酒言歡,盡興而歸。年復一年積而成俗。
2022年時的古佛寺蓮花洞,鄭景瑞攝
翠屏山上的真武宮消失、天一燈的不復存在,真武克火、天一生水理念的淡化和消除,在通州做過司馬的元?。ㄓ址Q元九)就成了元九登高緬懷對象,登上了達城登高的舞臺。隨著達城人口的增加,翠屏山已經無法容納更多的登山者,人們自然而然地改變了登臨地點,由登翠屏山發(fā)展為登城北的鳳凰山,以及火烽山等地。“元九登高涌萬家,一家就是一盤花,團團圍坐野餐樂,追念詩人感物華”,著名詩人梁上泉這樣吟詠家鄉(xiāng)的元九登高。
2006年6月,達州市第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從2007年開始,將每年的正月初九定為元九登高節(jié)。元九登高節(jié)已成為四川十大地方名節(jié)之一、達州城市的文化品牌。
多少故事藏其間
不表今人在翠屏山上新建達縣(達州)中學,不談以戛云亭命名詩社、出版詩集,而從深藏其間的眾多傳說故事選取幾則共賞。
2005年時的翠屏山和州河,唐富雄攝
戛云雅興
唐朝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元稹貶通州,成為位居刺史、別駕、長史之后的閑職司馬官,直到至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通州刺史李實病故,才被朝廷任命代理刺史職務。次年正月初九離開通州。元稹任通州司馬期間經常到戛云亭游玩觀賞。調任虢州長史前,還十分關心通州的農業(yè)生產,掛念率領通州人在翠屏山一帶開荒墾地未完成的事務。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初一,他寫下《告畬竹山神文》,祈求竹山(翠屏山)神靈保佑通州年年風調雨順,人民豐衣足食。
真武顯靈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月,真武宮被戰(zhàn)火焚毀,但真武大帝神像尚存。傳說神像眼目在轉動,是真武大帝顯圣了,要眾生募錢給神像修道觀。當時每天到真武宮燒香施錢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真武宮東側豎有一高桿,上懸紙燈,排列成天一兩字,稱天一燈,其意天一生水,以壓城內火星作祟。當夕陽西沉之時,天一燈頓時大亮。到正月十四、十五日晚上,有人偷燈送到尚未生小孩的婦女家,預祝早生貴子。若其家幸得貴子,便送香油到真武宮還愿。
紅軍擊敵
1933年農歷十月初九,川軍第二十三軍劉存厚殘部約一個團的兵力,潰退到翠屏山上,妄圖居高臨下,阻止紅軍渡河。紅三十軍二六八團三營,由政委(當時營教員稱政委)劉少堂率領強渡州河,進入南外楊柳埡,迂回敵后,截斷退路,逼敵于懸?guī)r絕境,然后發(fā)起猛攻,一舉擊敗困守真武宮梁的敵人,俘敵600余人。
三清廟辦學
戛云亭側有座三清廟,三合院,兩個殿,面積約100平方米。剛解放時住有主持和僧人。1951年,政府積極興辦學校,但因財力所限,缺乏正規(guī)校舍,便利用三清廟辦起了小學。當時只開辦一年級和二年級,合班上課,學生只有二三十個。1954年初夏的一場特大風雨,使三清廟成危房停止辦學。1956年被政府拆除。
作者:鄭景瑞
編輯:劉恒玥
編審:鄭 濤
總編:僧希林
點個在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