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聯(lián)合國迎來成立80周年的紀念大會,新任主席安娜萊娜·貝爾伯克的就職演說,卻像一盆冷水,澆在了所有期待的目光上。
她沒有慶祝,而是用一句沉重的斷言開場:“今天不是慶祝的日子,此時此刻,世界再次陷入黑暗”。
那么,在80周如此重要意義時刻,作為聯(lián)大主席的她,為何一上來就給全世界潑了一盆冷水?
鷹派底色洗不掉
貝爾伯克的個人政治烙印,與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這一角色所要求的制度性中立,存在著一種幾乎無法調(diào)和的內(nèi)在矛盾。
翻開她的履歷,她曾是德國的“反俄”先鋒,在俄烏沖突上,她不僅呼吁對俄實施“極限制裁”,還力主向烏克蘭提供更先進的武器,立場甚至比德國總理朔爾茨本人還要激進。
她堅決反對修復“北溪2號”管道,這一決定直接導致德國不得不轉(zhuǎn)頭從美國購買高價能源,讓本國經(jīng)濟承受了實實在在的痛苦。
對待中國,她的“鷹派”色彩更為濃烈。
那句“無法想象與中國在同一個星球”的極端言論,幾乎讓她在全球外交界“一鳴驚人”。
后來她甚至表示,為了避免與中國共存,自己愿意移居外星。這種言論,出自一個大國外長之口,令人瞠目結舌。
她主導并推動德國發(fā)布的首份《中國戰(zhàn)略》,更是將這種對抗思維制度化,明確將中國定義為“系統(tǒng)性競爭對手”。
在此框架下,她鼓吹在5G、半導體等關鍵領域?qū)θA實施技術封鎖,大肆炒作涉臺、涉疆等議題,并積極推動所謂的“去風險”,意圖減少對華經(jīng)濟依賴。
她的政治DNA里,刻滿了陣營對抗,而非全球協(xié)作。
一個外長的兩種人設
除了立場上的尖銳,她屢屢在公開場合暴露出的專業(yè)短板,也讓人對其駕馭復雜外交事務的能力產(chǎn)生深深的懷疑。
最著名的莫過于那次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口誤。
她竟呼吁普京做出“360度轉(zhuǎn)彎”,這句完全違背幾何常識的話,立刻讓她淪為國際笑柄。
俄羅斯政要抓住機會公開嘲諷,稱其缺乏基本的教育。
她還曾混淆烏克蘭的地名,甚至誤稱歐洲有13億人口,比實際數(shù)字多出近一半。
這些常識性錯誤,對于一位普通人來說或許情有可原,但對于聯(lián)合國大會主席這樣一個需要極高嚴謹性和專業(yè)素養(yǎng)的職位而言,卻是致命的。
這與聯(lián)合國章程賦予聯(lián)大主席的核心職責——“促進對話、凝聚共識、彌合分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正因如此,在中國代表就其當選提出質(zhì)詢時,才會明確提出“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協(xié)商共識”等四項核心要求。
這與其說是要求,不如說是一種警示,一種對她過往行為可能導致角色失范的深切憂慮。
一場無恥的政治交易
貝爾伯克的上位之路,本身就充滿爭議,其程序上的瑕疵,更是讓這個全球性的公共職位,蒙上了一層政治交易的陰影。
最初,德國政府提名的候選人并非貝爾伯克,而是赫爾加·施密德。
一位履歷堪稱完美的資深外交官,曾任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前秘書長,更是伊核協(xié)議談判桌上的關鍵人物,其專業(yè)能力和外交手腕廣受國際贊譽。
然而,在最后關頭,德國政府上演了一出“臨陣換將”的戲碼,用貝爾伯克替換掉了施密德。
幕后原因很快被揭開:這被廣泛認為是德國綠黨的一場黨派交易。
為了給在國內(nèi)政治壓力日增的貝爾伯克尋找一個“體面的出口”,他們不惜犧牲掉最優(yōu)秀的候選人。
德國國內(nèi)的精英圈層對此反應極為激烈。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前主席霍伊斯根,毫不留情地用“無恥”一詞來痛斥這一舉動。
輿論普遍認為,這是“用一個過氣的政治人物,替代了最優(yōu)秀的候選人”。
這種幕后操作,自然也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警覺。
在今年6月3日的選舉中,由于俄羅斯方面對其資格的強烈質(zhì)疑,原本例行公事的選舉程序,被迫改為了罕見的無記名投票。
盡管她最終以167票對7票獲勝,但這一插曲本身就說明,其上任的合法性已經(jīng)受到了公開挑戰(zhàn)。
俄羅斯代表波利揚斯基更是直言不諱,稱她的當選是“聯(lián)合國的災難”,指責她偏見嚴重,根本無法勝任一個需要象征團結的職位。
當聯(lián)大主席的產(chǎn)生,不再是基于資歷、能力和廣泛共識,而是源于一場國內(nèi)政治的幕后交易時,這個職位本身的神圣性和公信力,已經(jīng)被嚴重掏空。
這不僅是德國的國家信譽損失,更是對整個聯(lián)合國體系的一次沉重打擊。
暗箱操作的目地
回到貝爾伯克那場充滿悲觀論調(diào)的就職演說,她只列舉問題,卻不提供方案。只渲染黑暗,卻不見光明。
這種做法被外界批評為“說風涼話”,本質(zhì)上是在回避作為主席引領各方尋找解決方案的核心責任。
結合她過往鮮明的“親以色列”立場,以及推動對華技術封鎖等行為,外界有理由擔憂,她未來的工作重點,可能會高度集中在氣候變化、人權、民主等符合西方政治正確的議題上。
而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真正關切的債務危機、糧食安全、發(fā)展權等核心訴求,則可能被邊緣化。
德國的《明鏡》周刊就曾表達過這種擔憂,認為她的強硬立場可能會讓德國失去“全球南方”國家的支持,甚至影響到德國競選2027年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這種帶有濃厚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話語和議程偏好,本質(zhì)上是一種“小圈子”思維,它將進一步拉大聯(lián)合國與“全球南方”國家的距離,破壞聯(lián)合國內(nèi)部的團結。
如果貝爾伯克的“危機敘死”成為其任期的主導邏輯,那么聯(lián)合國這個本應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的全球平臺,很可能異化為一個放大各種矛盾與分歧的舞臺,最終讓多邊合作的根基受到侵蝕。
結語
世界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個悲觀的預言家,而是一個務實的建橋者。
信息來源:參考消息2025-09-23 《聯(lián)合國成立80周年,聯(lián)大主席強調(diào)不是“慶祝的日子”》
觀察者網(wǎng)2023-02-19《德國外長稱普京必須“360度大轉(zhuǎn)變”,梅德韋杰夫:無知而搞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