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器格物,匠心雅集」
中式庭院的一角,芭蕉舒卷,湖石疊影,儼然一幅活的水墨長卷。中國人向來懂得在有限中經營無限,不必遠涉山水,不必長揖煙霞,只在這方寸之地,便藏著一個自足的小天地。芭蕉的綠,疊石的灰,相互依偎,彼此成全,竟將人間的煙火氣,也揉進了難以言說的雅致里。
風來了。蕉葉輕晃,那影子便在粉墻上題詩。是墨跡淋漓的草書,是工筆細致的楷法,又或只是幾筆寫意的涂抹,全憑看客的心境。蓬勃的綠意不甘寂寞,偏要從那規(guī)矩的灰墻中跳脫出來,宣告生命本身的張揚。而那疊石默然佇立,它的灰是歷經風雨后的沉靜,是火焰褪盡后的溫存,是一種將萬千話語咽下肚去的含蓄。這一柔一剛,一綠一灰,非但不彼此沖撞,反倒生出奇異的和諧,活成了中式美學里“剛柔并濟”的最佳隱喻。
細看那芭蕉,往往恰依石而生。蕉葉垂落時,宛若美人低首,輕拂石頂?shù)纳n灰,似有無聲的對話在其中流轉。疊石屹立處,又似忠實的衛(wèi)士,為蕉根擋住炎陽的侵襲。晴日朗照時,石影落在蕉葉上,便是最自然的墨色勾勒——那是造化的手筆,非人力所能及。
庭院中的生活,便是在這樣的景致中徐徐展開。晨起推窗,先見芭蕉又抽新葉,夜來的雨珠尚在葉心滾動,忽有一粒再也承托不住,“嗒”的一聲墜入石隙,竟似敲響了晨鐘。午后困倦,不妨移榻蕉蔭下,取一卷閑書,沏一壺清茶。書未必真讀,茶卻是要品的。眼倦時便抬首望天,看云影從石峰間緩緩移過,恍惚間竟不知是云移還是石動。
至若夜雨忽至,先是三兩雨點試探般地敲打蕉葉,繼而淅淅瀝瀝,終成一片琤琮。此時若掌燈夜坐,隔窗聽那雨打芭蕉的韻律,忽密忽疏,忽急忽緩,便是世間最清雅的樂章。而那湖石在雨中愈發(fā)深沉,它們的灰暗里似乎藏匿著無數(shù)往事,雨水的沖刷反而讓它們更加沉默。
在這蕉石相映的庭院里,時間仿佛也放慢了腳步。人們于此間品茶、對弈、賞月、觀花,甚至只是枯坐,都能感受到一種深植于日常的審美體驗。芭蕉依舊綠,疊石依舊靜,而人心,也在這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慢慢沉進歲月的溫柔里。
這或許便是中式庭院的真意:它不是與世隔絕的逃遁,而是鬧中取靜的智慧;不是矯飾的造作,而是天人合一的實踐。在一蕉一石間,我們尋回了與自然對話的能力,也重新學會了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編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