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最近看到一句話特別戳心:“如今拍出一部劇,比讓這部劇被人看見還容易?!?/p>
有人用一份成本僅50元的微短劇劇本,撬動了月入50萬元的驚人回報;也有人砸下千萬資金精心打造長篇劇集,結(jié)果播出后連熱搜邊緣都沒蹭上。差距到底出在哪?
未必是演員不夠吸睛,也不一定是故事不夠精彩,問題或許就卡在最開始——如何讓觀眾愿意點開第一眼。正如導演劉璋牧在社交平臺感慨的那樣,比起完成拍攝,更難的是……讓作品真正被看見。
即便《不眠日》開播后熱度可觀,對一部短劇而言已屬亮眼表現(xiàn),卻仍需要導演親自發(fā)文請求觀眾幫忙推薦傳播。
而當《180天重啟計劃》收官時,導演李漠語氣中滿是遺憾:這部劇似乎還沒來得及真正綻放,就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無聲無息地退場了。
甚至不少已經(jīng)推出多季的電視劇,在首集內(nèi)容里就直面“長視頻用戶持續(xù)流失”的現(xiàn)實困境,精準擊中當下核心命題——面對爆炸式增長的內(nèi)容供給,觀眾每一秒都在做取舍。一旦無法在瞬間抓住注意力,前期所有投入都可能付諸東流。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有些內(nèi)容能一秒擊中人心,另一些卻連被觀看的機會都沒有?
現(xiàn)在的觀眾早已不再抱著慢慢品味的心態(tài)追劇。打開平臺首頁,滾動刷新全是新上線的作品,他們必須在極短時間內(nèi)判斷:“這部劇能不能滿足我此刻的需求?”
合口味就點擊進入,不合口味立刻滑走,整個過程幾乎等同于“秒級淘汰制”。長劇創(chuàng)作者當然明白形勢嚴峻,于是嘗試各種方式引流:啟用流量明星穩(wěn)住基本受眾。
與短視頻平臺聯(lián)動,借助二次創(chuàng)作片段激發(fā)路人好奇……
這些手段確實帶來一定曝光,但總感覺少了最后一道推力。關鍵在于,大多數(shù)長劇仍然不愿像微短劇那樣,在劇名這個至關重要的入口上下足功夫。
要知道,劇名是觀眾與作品之間的第一次接觸,就像走在街上看到一個人,第一印象往往來自穿著打扮。劇名就是作品的“第一形象”,能否讓人駐足停留,全靠這一眼的吸引力。
別小看一個名字的作用。觀察網(wǎng)文和微短劇行業(yè)就會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劇名本身就是一則免費廣告。
早年間的網(wǎng)絡小說命名風格普遍簡潔大氣,很多標題一聽就有“大IP潛質(zhì)”??珊髞硇伦髡咧饾u意識到,繼續(xù)這樣取名,作品很容易沉沒于海量文本中——誰會從一堆看不出主題的標題里特意點開一個呢?
于是創(chuàng)作者開始在書名上發(fā)力,字數(shù)越拉越長,恨不得把劇情中最爽的情節(jié)全塞進去。即使讀者不點開正文,光看標題也能立刻明白:“哦,這本講的是逆襲打臉,正好對我的胃口?!?/p>
微短劇更是將這種策略發(fā)揮到極致。畢竟其本質(zhì)就是“短、平、快”吸引眼球,如果劇名還拐彎抹角,觀眾早就劃走了。
看看那些爆款微短劇,劇名要么直接揭示核心沖突,要么明晃晃亮出爽點。比如涉及時間循環(huán)題材的,可能會命名為《我的一天有120個小時》。
觀眾一眼就能get到:“這是關于重復時間的故事,肯定充滿反轉(zhuǎn)”,完全不需要猜測。這本質(zhì)上是一種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導向思維”——在信息過載的環(huán)境下,用最少的文字幫助用戶快速決策。
當然,微短劇的命名方式也存在爭議,部分標題確實過于博眼球,甚至游走在擦邊球邊緣。
但對于長劇來說,這恰恰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信號:不必照搬微短劇的俗套表達,但必須學會使用觀眾聽得懂的語言進行溝通。
當前長視頻用戶不斷流失,平臺反復提醒創(chuàng)作者要“放下身段”,實現(xiàn)與用戶的精準連接。而所謂的“精準”,不能只是口號,從優(yōu)化劇名入手,才是最切實可行的第一步。
例如可以借鑒“高概念提煉法”,把劇情最具吸引力的核心矛盾濃縮進劇名中,像《逆時偵查組》這樣的命名,觀眾馬上就能聯(lián)想到“與時間賽跑的破案故事”。
也可以采用“關鍵詞嵌入法”,直接加入類型標簽,如懸疑類標注“謎案”“追蹤”,甜寵類突出“戀愛”“治愈”,幫助觀眾迅速匹配個人偏好。
還可以運用“情緒承諾法”,明確告訴觀眾觀看后的情緒收益,比如“解壓神劇”“專治心情低落”“溫暖你的夜晚”“治愈系必看”等,賦予劇名情感價值。
當然,并非所有長劇都需要如此操作。對于投資巨大、陣容豪華、主題厚重的正劇或歷史題材作品,比如聚焦重大歷史事件、描繪時代群像的劇集,若使用過于直白的命名方式,反而會削弱題材應有的莊重感。這類劇更適合保持藝術格調(diào),依靠口碑與內(nèi)容厚度自然吸引目標觀眾。
但對于走類型化路線的長劇——如懸疑探案、都市情感、甜寵戀愛等品類——真沒必要端著架子。先用一個貼近大眾語境的劇名吸引點擊,再憑借扎實的敘事讓觀眾覺得“沒白看”,這才是真正接地氣又務實的做法。
事實上,優(yōu)質(zhì)內(nèi)容從不怕劇名不夠文藝。比如《結(jié)愛·千歲大人的初戀》,初看名字略顯中二,但憑借過硬的劇情質(zhì)量,最終成為當年的意外黑馬。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看似是普通青春校園劇,實則包裹著家庭關系與成長蛻變的深層議題,播出后贏得大量忠實粉絲。
還有不少作品起初不被看好,隨著劇情展開越來越精彩,觀眾反而覺得原劇名配不上內(nèi)容的高度。
由此可見,長劇優(yōu)化劇名并非降低審美層次,而是體現(xiàn)對市場規(guī)律和觀眾心理的理解。如今影視行業(yè)競爭白熱化,連50元成本的微短劇都能憑借精準定位賺得盆滿缽滿,那些投入千萬級別的長劇如果還在“劇名”這一關掉鏈子,豈不是等于親手堵死自己的出路?
畢竟,觀眾的注意力資源極其有限,你不主動爭取,自然會有別人搶走。
從一個能讓觀眾愿意點擊的劇名起步,再到一段讓人舍不得退出的劇情推進,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這場“秒級定生死”的內(nèi)容戰(zhàn)場上站穩(wěn)腳跟。畢竟,好作品值得被看見,更值得被第一眼就看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