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死于痔瘡,這不是笑話,而是張居正的悲劇。
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他要求辭職回鄉(xiāng)盡孝,卻被萬歷奪情。
結果,就出來好多官員反對奪情。甚至還出了個“反奪情五君子”,其中就有因反對奪情而被打斷了腿的未來的東林黨領袖,鄒元標。
此事后,張居正意識到反對自己,也就是反對萬歷新政的官員是非常多的。再加上父親的去世,也讓他忽然有了生也有涯的感覺,他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了。
這直接導致了三個結果。
一個是萬歷新政的步伐,大大的加速,張居正的行事越來越“操切”,張居正說甚至說出了“宜及仆在位,務為一了百當”這樣的話來。
大意就是趁著我還在位,一定要把新政的事情全部辦完。
一著急,就引出了第二個結果。
就是他沒把痔瘡放在心上,認為是很好治的病,操勞國事,一拖再拖,小病拖成了大病,最終死在了非常普通的病上。
第三個結果,對他,對他的身后事,甚至是對大明王朝都產生了惡劣的影響,那就是急于在有限的時間內,把萬歷培養(yǎng)成一位明君,以接續(xù)自己的事業(yè)。
結果,適得其反。
萬歷與張居正情同父子,但正是張居正的嚴父式教育,惡化了兩人的關系。
說萬歷同張居正情同父子,并不夸張。
有一次萬歷生病,張居正又不方便時時進宮探望,只能在宮外遙叩問安。
等萬歷病好了,上朝了,張居正緊走幾步就跪在萬歷面前,仰著頭仔細的盯著萬歷看。萬歷也很感動,問先生是不是自己看起來氣色已經好很多。
而張居正則不答,又膝行幾步,靠的更近了,看不夠似的盯著萬歷。萬歷感動的趕緊安慰張居正,說先生我一天能吃四頓飯,一頓能吃兩碗,您就放心吧!
這君臣都有些“失儀”的舉動,充分說明了兩人之間確實感情深厚,非同一般的君臣。
可是,孩子總是要長大的。
萬歷六年的時候,小皇帝已經十六歲了。普通的孩子,到了十六歲,就進入逆反期了,更何況萬歷是大明朝最好的老師張居正教出來的好學生。心智更是成熟,小皇帝要嘗一嘗權利的滋味了。
萬歷七年,小皇帝十七歲,他忽然異想天開,給戶部要十萬兩銀子,目的明確,想吃的好的,是給光祿寺要御膳的費用。
戶部很為難,預算早定,再者說了,這內帑和國帑他不是一回事啊。年初就已經按預算支給內帑了,這沒法改,沒有。
小皇帝也干脆,沒有那就不難為你們了,讓工部給朕直接鑄錢!
終于,把師父張居正“惹”出來了。
張居正用那個時代的語言給萬歷解釋了什么叫通貨膨脹,萬歷表示不懂。不懂不要緊,反正就是不行。不僅不行,還導致萬歷必須更節(jié)儉以敷國用。
這一次,萬歷小皇帝,完敗。
第二次,是張居正啟奏給鎮(zhèn)守遼東防備女真人的李成梁封寧遠伯。萬歷還是很痛快的,立刻準奏。
畢竟,李成梁守著大明朝的半壁江山。
但是,很快萬歷又提出要給自己的岳父王偉封伯,封永年伯。張居正將旨意封駁回去,哪有給外戚封伯的,又沒有給國家做什么貢獻!
萬歷真是好學生,立刻查資料,告訴老師,正德二年、嘉靖二年,本朝的兩位皇帝都封了自己的岳父,這是有先例的!
張居正只好同意,既然有先例,那就封永年伯。
但是,不能世襲。因為老師查資料嘉靖八年,世宗皇帝朱厚熜說過,今后外戚封爵,不得世襲!
其實,要說張居正沒意識到萬歷已經漸漸成年,有了自己的注意,有了想抓權的想法,那真的是小瞧了這位一代名相。
他已經有功成之后,急流勇退的想法了?墒牵患馔鈱е铝怂淖兞思榷ǖ南敕,也最終導致師生二人的關系徹底惡化。
萬歷八年,朱翊鈞十八歲,親政,張居正上《歸政乞休書》。
如果,此時的張居正,真的回湖北老家養(yǎng)老,也許這一對千古以來君臣的異數還能夠持續(xù)下去。
可惜,事到臨頭,小皇帝突然出現(xiàn)了畏難的情緒,死活不讓師父退休,非得和母親一起留下張居正。
其實,也不難理解小皇帝的情緒。
像我們普通人,也會有這樣的時刻。比如“恐婚癥”,比如占絕對優(yōu)勢的比賽,突然就想贏怕輸的運動員。
而萬歷突然面對天底下最大的權利,幾乎是沒人能制約的為所欲為的權利,唯一的制約,師父張居正,也要回家,這一種恐慌,對一個十八歲的少年來說,也是正常的。
只不過,李太后的一句話在小皇帝的心里埋下了一根刺,李太后請張居正至少要輔佐萬歷到30歲。
而張居正,出于對權位的留戀,雖然有了慕歸山林的念想,也是有些不習慣。畢竟張居正權傾朝野十幾年。
就像咱們老百姓退休之后突然無事可做,搞不好還弄一身病呢。
再比如武則天,八十多歲了,重病在身,不顯老態(tài),一旦禪讓,老態(tài)畢露,嚇得唐中宗李顯也是雙眼淚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