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開賽的中網創(chuàng)造單日4.5萬人次入場、現場消費320萬元的新紀錄。從球迷愛稱升級為統一品牌體系,2025“中國賽季”萬象更新。
《共同體》是中國之聲決勝時刻聯合體育大生意推出的體育商業(yè)主題對話節(jié)目,以“求同存異,聊聊大家共同關心的體育熱點話題”為口號,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國之聲《決勝時刻》欄目期間播出。
9月中旬,隨著成都網球公開賽、杭州網球公開賽、比利·簡·金杯等賽事開幕,網壇又進入到“中國賽季”時段。今年“中國賽季”依然萬人空巷,剛開賽的中國網球公開賽在鄭欽文復出的利好帶動下,9月27日創(chuàng)下4.5萬人次的賽事單日人流量紀錄;現場消費超320萬元,同樣創(chuàng)中網單日消費額新高。
而2025“中國賽季”的焦點變化,則可能在于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正式將“中國賽季”這四個字作為品牌整體來推廣。一共九場巡回賽被納入到“中國賽季”體系:中國網球公開賽、上海勞力士大師賽、武漢網球公開賽、寧波網球公開賽、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成都網球公開賽、杭州網球公開賽、江西網球公開賽、香港網球公開賽。
9月20日,第210期節(jié)目討論網壇“中國賽季”新面貌。參與的“閑話者”是中國之聲記者張聞,澎湃新聞體育部高級記者蒲垚磊,體育大生意大灣區(qū)產業(yè)總監(jiān)譚力文。
本文為本期節(jié)目精華內容摘錄。
“中國賽季”走進品牌化時代
張聞:年度最后一項大滿貫結束后,世界網壇就即將迎來“中國賽季”。今年的“中國賽季”將從9月中旬延續(xù)到11月初,涵蓋10場ATP和WTA比賽,既有高級別的1000賽,也有多樣化的250賽,還有隊際賽,為網球愛好者提供豐富多彩的觀賽體驗。
過去我們提到“中國賽季”,更多將它作為球迷之間約定俗成的稱呼,因為這段時間ATP、WTA賽事集中在中國辦賽。而今年“中國賽季”不僅僅是一種共識,更成為品牌。8月,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發(fā)布了“中國賽季”的品牌標識、主題口號等信息,將9場巡回賽納入到“中國賽季”體系當中。這被視為中國網球展開國際化新征程的序幕。力文,這個品牌化后的“中國賽季”,相比以前會有什么區(qū)別?
九城聯動開創(chuàng)“中國賽季”新時期
圖:中國網球公開賽
譚力文:我覺得“中國賽季”從球迷之間的愛稱,變成經過整合的品牌形象,產生的顯著變化首先是各項賽事、各個辦賽城市,在門票銷售、觀眾體驗、媒體傳播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共同可借鑒標準。
同時,我還關注到,北京是“中國賽季”品牌推出后的首任輪值主席城市。主席城市會每年輪換,這意味著其他辦賽經驗相對沒那么豐富的城市,可以通過輪值制向其他城市取經,例如吸收中網、上海大師賽等大賽經驗,提升自身賽事運營水準。
而對于球迷來說,“中國賽季”品牌的推出也是很有益處的,能讓他們在每個辦賽城市或場地獲得更好的賽事體驗。至于我個人期待方面,我感興趣的是“中國賽季”未來是不是能在商務合作方面聯動所有辦賽城市,形成一個大的商業(yè)開發(fā)框架,讓各項賽事都共享到“中國賽季”IP釋放的商業(yè)價值。
中國球星仍是票房保證
張聞:力文主要是從運營、商業(yè)層面展望,競技方面我們聽聽蒲老師的想法?;貞浺荒昵?,2024年中國網球發(fā)展軌跡超出國人期待,鄭欽文巴黎奧運會奪金,商竣程、張之臻、布云朝克特均取得不同程度突破。不過本賽季中國選手發(fā)揮略有回落。蒲老師怎樣預期中國球員在今年“中國賽季”的表現?
蒲垚磊:“中國賽季”對中國球員來說,自然是主場作戰(zhàn),肯定備受中國觀眾期待,甚至是他們走進球場的理由。去年的中網、武網、上海大師賽,不少觀眾都是沖著中國明星選手如鄭欽文、張之臻等入場觀賽。當時鄭欽文繼奧運奪金后也在武網收獲亞軍了。而今年中國軍團確實相對有點背運,鄭欽文、商竣程、張之臻都遭遇了傷病困擾。
鄭欽文如約亮相中網
圖:中國網球公開賽
但對中國球迷來說,幸運的是能在“中國賽季”看到他們復出。只要他們參賽,對“中國賽季”都是一個很大的正面刺激。只不過可能由于身體與狀態(tài)恢復的問題,還不能對成績有太大期待。張之臻在杭州賽前也說,對自己的目標和要求不會像去年那么高。對于觀眾來說,也許可以放下對中國球員的成績追求,用更放松的心態(tài)看他們逐步在球場上找回狀態(tài)。
但是除了幾位明星選手之外,其他中國球員還是挺有看點的,有機會在“中國賽季”創(chuàng)造驚喜。例如王欣瑜,去年中網表現很好的老將張帥,以及進步很大的布云朝克特。
今年是布云朝克特的首個完整的巡回賽季,去年較多打的是挑戰(zhàn)賽,今年則一直在ATP征戰(zhàn)。到賽季末的時候,他的疲勞值大概會積累得比較高。這就意味著,通過觀察他在“中國賽季”主場作戰(zhàn)的表現,可以看到他對巡回賽壓力的適應程度,由此判斷他的成長情況。
球迷畫像逐漸迭代
張聞:提到“中國賽季”,就無法不提上海。作為國內最早舉辦職業(yè)網球賽事的城市之一,上海1996年就舉行了首項中國大陸自己購買賽事版權并承辦的職業(yè)網球賽事——喜力網球公開賽,2009年,上海大師賽正式創(chuàng)立。很多人覺得上海大師賽之于中國網球文化來說,就像F1中國大獎賽之于中國賽車文化,是啟蒙式的賽事。蒲老師多次現場報道上海大師賽,以前很少中國選手能參戰(zhàn),但現在中國球員身影逐漸增加。您覺得這么多年來,賽事的觀賽人群、宣傳定位有什么變化?
蒲垚磊:對賽事自身來說,比賽水準、賽事保障方面都有持續(xù)升級。而我自己覺得非常明顯的變化在于,中國網球文化、包括觀眾觀賽文化也實現了升級。這些比賽一年一年辦下來,中國觀眾逐漸熟悉網球規(guī)則以及觀賽禮儀,包括什么時候能給球員加油助威、場外怎樣跟球員互動、怎樣欣賞那些很有魅力的擊球瞬間。這種球迷文化的積累,主要還是靠上海大師賽、中網等賽事的逐年積累,讓觀眾們在現場而不僅僅是電視觀賽來實現的。
近年來報道上海大師賽時,還看到越來越球迷帶著孩子來看比賽。可見每一年的辦賽積累了一批球迷,這些球迷又在培養(yǎng)自己的下一代認識網球,這樣“球迷二代”“球迷三代”陸續(xù)出現了。我還記得去年遇到一位快80歲的老奶奶,她也是很早就開始看上海大師賽,看著當年的費德勒、納達爾還算年輕小將,到現在辛納、阿爾卡拉斯已經接班了。球員在傳承,球迷也在傳承,這都是網球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游人如鯽的上海大師賽紀念票商店
圖:上海勞力士大師賽
所以我覺得“中國賽季”升級為統一品牌后,無論對等級較高的賽事還是相對中下等級的比賽,都能發(fā)揮出培養(yǎng)網球文化的作用。因為高水平比賽在不斷帶給更多球迷。
張聞:是的,中國球迷現在越來越會看球,包括出現了很多觀賽攻略,例如怎樣花很少的錢就看到球員訓練、哪個球員在哪個場地訓練、買哪天的門票更有機會看到大牌球星。我覺得上海大師賽的觀賽群體也在變得多層次化,有的主要關心中國球員,有的則純粹為了欣賞最高水平的網球對陣。
而這兩類群體共同促進賽事影響力的擴大、以及群體自身的擴大。這個過程就像同樣在上海很火爆的音樂劇市場一樣,一開始中國音樂劇市場還不夠大的時候,會有些國外頂級的劇團,偶爾來上海演出兩三天。市場繁榮起來后,則形成了以中國原創(chuàng)音樂劇為基礎、加上國外高水平劇團演出的多層次體系。
經濟效益進一步向文旅延伸
張聞:營收是另一個“中國賽季”的經典話題。去年中網票房收入超過了8000萬元,同比上漲60%;而綜合消費達到2500萬元,比2023年增長40%。我相信這肯定跟鄭欽文有關。但從商業(yè)模式來看,打造“中國賽季”品牌不僅僅靠運動員,而是需要品牌的整體影響力持續(xù)提升。力文,您覺得這次“中國賽季”九城聯動會帶來什么新氣象?
譚力文:去年中網、上海大師賽、武網的收入均創(chuàng)新高,背后的核心肯定是中國球員成績越來越好。但不能忽視的另一點在于,球迷們正在形成觀賽習慣。像蒲老師剛才提到,現場觀眾帶家人、孩子觀賽的比例增加,這就意味著網球觀賽習慣從個人愛好變成家庭娛樂。家庭娛樂更容易衍生出周邊消費,所以可以簡單判斷,家庭觀眾比例增加能帶動相應消費增長。
武網開票儀式在游輪上舉行,加強了賽事與文旅聯動
圖:武漢網球公開賽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球迷群體是外國觀眾。近年中國放寬外國人入境要求,包括過境免簽等政策。很多外國人都會把上海作為中國之旅第一站,當這里有亞洲唯一一場ATP 1000賽時,上海對球迷游客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尤其是對日韓、東南亞有較強輻射能力。
而當“中國賽季”品牌落地之后,上述不同類型的境內外觀眾,有機會關注到中國網球賽事的整體框架。以前大家的目光聚焦在北京、上海、武漢,對其他城市——例如江西九江——關注度肯定沒那么高。而“中國賽季”會帶動球迷關注為什么這座城市會舉辦頂尖網球巡回賽分站,繼而有興趣去現場觀賽。
網管中心預測的數據顯示,今年預期會有100萬人現場觀看“中國賽季”,帶動餐飲住宿等相關消費20億元。期待預測成真,展示九城聯動模式帶動體育消費活力的作用。
“中國賽季”品牌助力網球金字塔構建
張聞:說到體育消費,今年不少比賽門票漲價,蒲老師怎樣看?
蒲垚磊:門票收入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一方面是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經濟上有余力購買體育賽事門票,滿足自己的休閑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國網球市場年復一年積累下,球迷基數擴張顯著。不斷有新消費者進來,價格有所反應也屬正常。
不過我更關注的是消費形式的變化。剛才力文提到九城聯動讓球迷關注到中網或上海大師賽以外的500賽、250賽,不少賽事同期舉辦,如果網球群體再多元化一點,就可能還會出現一類球迷群體:他們今年看了某場比賽,明年就看另一場,后年繼續(xù)換地方。這樣子形成持續(xù)性的觀賽習慣,而且刺激到旅游消費。因為他們去一個新的觀賽城市,往往也會相應到當地經典觀光、體驗地方人文特色,文體旅融合消費就被帶動起來了。力文還預期外國球迷也可能因九城聯動增加對中國網球賽事布局的認知,他們也去更多中國城市旅行觀賽,賽事帶動消費的效益更顯著了。
除了頭部巡回賽,“中國賽季”時段中
還包括多場挑戰(zhàn)賽級別賽事
圖:蘇州網球公開賽
除了消費方面,九城聯動對網球競技發(fā)展也很有意義。前段時間跟一位圈內人交流,他認為網球不光要有頂層賽事,同時也像其他運動項目一樣,需要有基層參與,需要從下往上的金字塔結構?,F在“中國賽季”品牌包含的賽事級別,從高到低覆蓋1000賽到250賽。每個地方的賽事鋪開之后,可以讓地方的青少年球員、沒接觸過網球的群體,都有更多機會現場感受網球魅力。這樣一年一年下來,中國網球球迷基數還會進一步增加。
所以九城聯動以及品牌化的“中國賽季”,不管對競技層面培養(yǎng)運動員來說,還是對經濟層面培養(yǎng)網球產業(yè)人才來說,都會有很大幫助。
政策助力中國網球光明前途
張聞:8月份,國家體育總局還印發(fā)了《網球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改革措施》,當中提到的一些措施可以說對接到蒲老師剛才提到的預期,例如社會化構筑大眾網球生態(tài)、系統化推進“大青訓”體系、品牌化打造網球經濟體系等等。此前中國網球很少有這種大動作的政策文件,可見網球事業(yè)發(fā)展在政策層面上得到更多引導和支持。兩位比較關心措施中的具體哪一條?怎樣展望政策出臺的作用?
譚力文:過往中國網球發(fā)展比較依賴個別運動員的突破,例如李娜的示范效應。而我對《措施》中“社會化構筑大眾網球生態(tài)”和“系統化推進‘大青訓’體系”這兩條尤其關心,因為概括起來就是說,網球發(fā)展過程中,大眾是根基、青訓是未來。只有當網球真正走進社區(qū)、走進校園、成為大家日常容易接觸的運動,才能讓中國網球涌現更多苗子、更多有天賦的人才。
蒲垚磊:我關注的是“多元化建設‘大國家隊’”。網球是一項個人運動。相比足球等團體運動,后者的參與單位主要是俱樂部,俱樂部要招募培養(yǎng)球員,然后實現相關的競技或經濟目標。但個人項目意味著運動員主要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因此歐美常見的情況是網球人才培養(yǎng)以家庭為單位。像納達爾就是家人、教練發(fā)現他的潛質,他自己又愿意打球,家庭就支持他去學球練球。然而培養(yǎng)網球選手成本很高,需要滿世界跑地上學、培訓、比賽,然后可能要打到世界排名前100才能養(yǎng)活自己,所以前期的經濟壓力很大。
《網球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改革措施》部分條文
圖:國家體育總局
而假如我們能發(fā)揮舉國體制的優(yōu)勢,打造出像《措施》中所說的“組建國家、省市、社會、市場、家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聯合培養(yǎng)的‘大國家隊’”,對未來中國球員培養(yǎng)肯定會有幫助,乃至讓中國球員與其他國家球員的競爭中,也有自己的特色或優(yōu)勢。
張聞:我個人感興趣的是加強網球教練員隊伍建設,特別是引進體能師、康復師、營養(yǎng)師、大數據分析師等應用型專業(yè)人才。我們網球知道賽季非常辛苦,而且一年接一年,如果配套保障不能跟上,很難支持運動員長期以健康身體應對多個賽季?,F在中國球員經常受傷,原因涉及到體質乃至運氣等方面,而體能、康復、營養(yǎng)等保障的保駕護航水平也會帶來影響。我覺得至少保障上來之后,中國運動員能健康地多打幾個完整賽季,就已經是很大進步。
總而言之,我們以2024年為分界線的話,中國網球是在這一年之后,進入到一個系統性改革、高質量發(fā)展的階段。2024的高光時刻,不容易在2025就馬上復制,但在網球已經出現“破圈”之勢的時候,中國網球也可以蓄勢再升。未來中國將不只有一個李娜、一個鄭欽文,路走好了,中國網球選手會井噴式代代傳承。感謝兩位參與本期話題討論,我們下期節(jié)目再會。
注:本文封面圖片來自中國網球公開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