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抗日救亡運動日益活躍起來,全國成立很多抗日救亡團體,比如說“上海反日救國聯(lián)合會”。當時,有一名20多歲的年輕人參加了“上海反日救國聯(lián)合會”的工作,并帶領上海的學生到南京進行請愿,因叛徒出賣被逮捕,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關押在提籃橋監(jiān)獄。
后來,年輕人被釋放,加入到革命的隊伍中,建國后先后擔任重慶市委書記和上海市市長等職,卻在1966年到1976年的那場政治風暴中受到?jīng)_擊,最終含冤而逝,此人名叫曹荻秋。
曹荻秋是四川資陽人,生于1909年。早年時期,曹荻秋在家鄉(xiāng)接受教育,曾就讀于成都高等師范學校歷史系。當時革命成為時代主流,國共領導的國民大革命風起云涌,曹荻秋成為學校學生運動的骨干成員,他領導了成都高等師范的“擇師”運動,抵制反動校長的就職。
大革命失敗后,國民政府實行白色恐怖政策,面對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曹荻秋非常氣憤,即便面前是腥風血雨,他仍然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930年參加領導了廣漢起義,成立廣漢蘇維埃政府,并代理政府主席。
廣漢起義失敗后,曹荻秋來到重慶,擔任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部長。然后又輾轉來到上海,擔任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秘書,當時,曹荻秋參加了上海民眾救國會黨團工作,組織學生到南京請愿,并擔任總指揮。
1932年3月17日夜,曹荻秋在昌平路英租界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曹荻秋堅貞不屈,進行了堅決的抗爭??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經(jīng)組織營救,曹荻秋被釋放,繼續(xù)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領導工作中,擔任中共江蘇省委文委副書記,負責領導上海文化團體黨的工作。
1939年10月,曹荻秋隨劉少奇赴豫皖蘇邊區(qū),參加中共豫皖蘇邊區(qū)黨委工作,兼任中共皖北特委書記。當時,日偽軍對江蘇等地不斷進行掃蕩,時任蘇北行署副主任的曹荻秋深入人民群眾,與人民生死與共,最終取得反“掃蕩”斗爭的勝利。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曹荻秋擔任蘇北區(qū)黨委書記和蘇北軍區(qū)政委,領導組織了淮海等戰(zhàn)役的支前工作,為華東地區(qū)的解放做了大量工作。上崗還解放后,曹荻秋擔任上海西南服務團團長,跟隨第二野戰(zhàn)軍深入大西南作戰(zhàn),參加了重慶市的解放和接管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就任重慶市委第三書記、第二書記和第一書記。
1955年11月,曹荻秋奉調上海,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并在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增選為上海市副市長。1965年,56歲的曹荻秋全票當選為上海市市長,成為繼陳毅和柯慶施之后的第三任上海市市長。
令人沒想到的是,僅一年,上海就刮起了一場政治風暴,王洪文率領的“工總司”在張春橋等的支持下,向上海市委和市人委發(fā)起奪權運動,于1967年宣布成立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上海市委第一書記陳丕顯和市長曹荻秋則遭到非法關押。
在此期間,張春橋和曹荻秋想方設法地要將曹荻秋打成“叛徒”,欲致曹荻秋于死地,但中央一直沒有定案,這讓張春橋等人的陰謀沒有得逞。1976年3月,67歲的曹荻秋含冤而逝,他終究還是沒能等到平反的那一刻。
1978年6月23日,經(jīng)中共中央批準,中共上海市委為曹荻秋舉行隆重的骨灰安放儀式,徹底平反,恢復名譽。曹荻秋的骨灰由專機送往北京并安放于八寶山革命公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