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拋磚引玉:拋磚只是手段,引玉才是自己的目的。
從古至今,不管是戰(zhàn)場還是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種計策,那就是“以小博大”。以自己小的付出換來大的回報,這在《三十六計》之中被稱為“拋磚引玉”。
我們之前和大家探討過“聲東擊西”這一計策,洋裝攻打東側(cè),實際上圍攻西城。而拋磚引玉與聲東擊西,唯一不同的是需要利用自己的實力與資本,把自己的“磚”拋出去,引來想要的“玉”。
拋磚引玉,這一計策的出處有多種傳說。
第一個傳說: 唐代詩人趙嘏非常有名氣,很多人都想與他吟詩作對,所以求詩者絡(luò)繹不絕。另外還有一個詩人叫常建,他也仰慕趙嘏的名聲,想求一首詩,但是卻一直沒有機會。 后來趙嘏游覽蘇州的時候,常建想趙嘏必定會去靈巖寺,于是就在寺的墻壁上刻了兩句詩。 趙嘏來到寺中,見墻壁上這首詩沒寫完,就補了兩句,然后就促成了經(jīng)典名詩。 很多人就稱常建是“拋磚引玉”,而這只是一個傳說,事情是否屬實也無從查證。
另外還有一個傳說是來自宋真宗年間,有一個佛門故事: 有一個唐代的禪師,晚上和弟子一起參禪悟道,剛參禪的時候,他就問弟子:“有沒有誰對佛學(xué)有深刻理解,可以往前進一步。” 這個時候其他師兄弟都不作聲,只有一個小和尚鞠躬作揖,往前走了一步。 這個禪師看了,慢慢的說:“剛才我是想拋磚引玉,誰知道卻引來一塊土磚坯子。” 磚坯子就是還沒有成磚形的土塊,這句話也是禪師調(diào)侃小和尚的玩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