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核心力量,然后攻其不備。
謀事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避其鋒芒”,懂得避實就虛,找到對方的弱點,并且攻其不備,能達到自我的目的,這也是兵家最高明的策略之一。
《三十六計》之中的“釜底抽薪”核心計策,也是避實就虛,找到對方的軟肋,并且攻其不備。
在《禮部制稿》之中有這樣一句話: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就是水的沸騰是靠火的力量,火燒的越旺水越沸騰,想要止住水的沸騰,直接把下面的柴草去除,就可以達到目的。
在軍事之中面對力量強大勢不可擋的敵人,就要避其鋒芒,削弱他的進攻氣勢,這才是最好的智慧與謀略。 在官渡之戰(zhàn)之中,曹操燒毀了袁紹的糧倉,運用的就是釜底抽薪的計策。 當時曹操退守官渡,袁紹見曹操不肯出來應戰(zhàn),每天到曹軍營外辱罵挑戰(zhàn),雙方僵持了三個月。
曹操覺得自己快要堅持不下去了,因為自己的糧草供應困難,這個時候他的謀士荀攸告訴他:“現(xiàn)在是關鍵時刻,一定要堅持下去,戰(zhàn)局就會發(fā)生變化,否則就會失去這一個機會。”
曹操認為荀攸的話很正確,就堅持與袁紹周旋,就在這個時候真的出現(xiàn)了有利的轉(zhuǎn)機,袁紹有一個謀士叫許攸,但是和袁紹的關系不和,就跑來投靠了曹操。
他把袁紹屯糧草的地方告訴了曹操,這個時候曹操心生一計,就帶著5000精兵走小路,急速向袁紹的糧草聚集地烏巢前進。
曹操把馬的嘴包扎起來,沒有一點聲音。每一個士兵都帶著放火的東西,曹操夜半時分混入了袁紹的糧倉大本營烏巢,5000人私下散開,放起火來。
袁紹的糧草部隊從睡夢中驚醒,就看到周圍濃煙四起,火光沖天,頓時亂作一團。 當袁紹的軍隊聽說這件事情之后軍心大亂,全線崩潰,袁紹帶著800兵馬逃回了河北,后來一蹶不振,死于202年。
曹操用的就是釜底抽薪的計策,當時雙方的實力懸殊,袁紹有10萬精兵,而曹操只有3萬。在這種情況下,曹操并沒有正面與袁紹起沖突,即便袁紹咒罵三個月仍然按兵不動,而是攻擊了曹操的后備糧倉,這就是“釜底抽薪”的計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