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7月,韓國新生兒數(shù)量勉強突破2萬,可生育率依然趴在0.75這個讓人絕望的數(shù)字上。
走進這個曾經(jīng)人丁興旺的東亞強國,街頭嬰兒車里躺著的是寵物狗,小學一個年級只剩4個孩子,超過五分之一的人口已經(jīng)跨過65歲門檻。
韓國究竟怎么了?這場"人口寒冬"會蔓延到哪里?
生孩子比養(yǎng)寵物還稀罕的國家
數(shù)字不會撒謊,但數(shù)字背后的現(xiàn)實更觸目驚心。
當韓國統(tǒng)計廳公布2025年7月新生兒數(shù)據(jù)時,21000多個新生命看起來是個不錯的數(shù)字。
可這已經(jīng)是韓國出生人口連續(xù)13個月保持"增長",生育率卻依然在0.75的深坑里爬不出來,離人口穩(wěn)定線2.1差得不是一星半點。
走在首爾明洞的繁華街頭,你會有種奇怪的錯覺??Х瑞^里年輕人談笑風生,地鐵準時到站,商場里人頭攢動。
一切看起來都很正常,直到你注意到那些被推著的嬰兒車——里面躺著的不是嬰兒,而是穿著小衣服的寵物狗。
有網(wǎng)友調侃說,在韓國想買個奶瓶得搜遍三條街,買狗罐頭卻下樓就有。
這話一點也不夸張,數(shù)據(jù)顯示韓國母嬰用品店十年間減少了47%,寵物咖啡館卻每年新增200多家。
更讓人唏噓的是學校的變化。
在一檔韓國綜藝節(jié)目里,主持人去小學錄制時隨口問了句"學校有多少學生",孩子們零零散散地回答:"23個。"
主持人愣了半天,轉頭問身邊小男孩他班上有幾人,答案更讓人震驚:"整個年級就4個學生。""現(xiàn)在半個學校的人都在這兒了。"主持人感慨道,而這所學校的狀況竟然還算"不錯的"。
從2021年開始,韓國因生源不足被關停的學校數(shù)量不斷攀升。2021年還只是20多所,到2025年已經(jīng)飆升到49所。
這些空下來的教學樓沒有閑著,刷層漆就改成了養(yǎng)老院。門口的滑梯還在,只是玩的人變成了坐輪椅的老人。
與此同時,65歲以上人口占比正式突破20%,韓國進入了"超老齡化社會"的紅色警戒線。
一邊是嘰嘰喳喳的孩子越來越少,一邊是需要照護的老人越來越多。這種對比讓人不寒而栗。
64小時工作制下的"生育絕望"
年輕人不生孩子,真的是因為"太自私"嗎?深入了解后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是真的"生不起、不敢生"。
韓國年輕人面臨的第一座大山是壓死人的經(jīng)濟負擔。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年輕人買婚房至少需要準備折合人民幣130萬元。
光是結婚這一套流程下來,就得180萬人民幣。可2025年韓國年輕人平均月薪才約2.6萬人民幣,就算不吃不喝,攢夠結婚錢也得六七年。
這還沒算養(yǎng)孩子的成本。更矛盾的是,韓國年輕人掙得不多,卻被"面子文化"綁架著花錢。根據(jù)2022年美國投行的報告,韓國人人均奢侈品消費額達到325美元,位居世界第一。
這不是他們多有錢,而是在韓國求職市場,穿名牌成了"通行證"。你要是一身普通衣服去面試,連下一輪的機會都沒有。
這種風氣直接導致韓國年輕人平均負債達到52萬元人民,好不容易熬出頭進了大廠,又掉進了職場內卷的火坑。
韓國超過三成的職場人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三星某半導體部門還被特批每周工作64小時。韓國人年均工作近2000小時,這個數(shù)字冠絕全球。
"你不做有的是人做"這句話,在韓國企業(yè)里不是玩笑,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每天累得回家就想躺平,誰還有精力談戀愛生孩子?
更別提從上學就開始的"地獄模式"了。韓國孩子從小學就開始內卷,每天只睡4個小時,一年補習費至少6萬人民幣。
這些年輕人熬了十幾年終于擺脫了補習班,一想到生了孩子還要讓孩子重走一遍自己的老路,果斷選擇"算了"。
有年輕人在采訪里說得很實在:"我自己當牛做馬就算了,不想再為財閥生下小奴隸,繼續(xù)給他們打工。"
女性的處境更加艱難。韓國女性高等教育入學率高達76.3%,比男性還高10個百分點,但就業(yè)率卻只有56.7%。
企業(yè)招人時還會暗戳戳問女性"幾年內不生孩子",就算生了孩子,男性育兒假使用率才14.3%。帶娃的重擔基本全壓在媽媽身上。
這種情況下,女性自然對生育更謹慎,畢竟誰也不想既要拼職場,又要當"全能媽媽"。
2000億美元砸出來的政策泡沫
面對這樣嚴峻的局面,韓國政府早就坐不住了。從2006年到現(xiàn)在,政府已砸入超過2000億美元的生育補貼"重金求子"。
地方政府更是卷瘋了,各種奇葩政策層出不窮。首爾市頭胎出生可以領取1.1萬人民幣現(xiàn)金獎勵,二胎1.6萬元。
一直到孩子8歲前,父母還能按月領取津貼,平均每月1600元。仁川市的力度更大,生一個孩子直接獎勵1億韓元,換算成人民幣差不多50萬。
除了真金白銀鼓勵生育,政策創(chuàng)新也是花樣百出。光州試點推行"小學生家長10點上班"反響不錯,韓國政府決定2026年全國推行。
政府強制要求企業(yè)披露育兒支持數(shù)據(jù),將其納入企業(yè)評價體系。幼兒園推出夜間看護,社區(qū)開設免費臨時托育服務,就為了方便那些需要加班的父母。
連大學生都沒放過。政府通過紀錄片、校園講座向學生們倡導"婚育的非經(jīng)濟價值",希望在年輕人心里埋下種子。
前前后后130多項政策,2000多億美元的投入,反映的是韓國政府緩解人口危機的迫切??蛇@些錢花出去,效果卻慘不忍睹。
2006年到2025年,韓國每月育兒補貼從10萬韓元漲到50萬,生育率反而從1.12跌到了0.75。
專家分析得很透徹,2025年那波新生兒增長就是"補償性生育"。不過是疫情期間推遲的需求釋放了,加上30歲左右適婚女性基數(shù)增長,根本不是政策起了作用。
就像有網(wǎng)友說的:"給你50萬讓你生娃,但要你天天加班、養(yǎng)娃花300萬,你愿意嗎?"問題的根子其實很明顯,韓國政府敢砸錢,卻不敢碰真正的硬骨頭。
看看瑞典,父母共享480天產(chǎn)假,父親有專屬假期不用就作廢,生育率能維持在1.7。法國靠公立托育和靈活工作制,也比韓國強得多。
財閥壟斷的職場文化不改,64小時工作制還存在,年輕人哪有時間顧家?性別平等沒落實,男性育兒假使用率低得可憐,女性怎么敢生?
房價和教育成本居高不下,28.3%的年輕人住房都沒解決,生娃更是奢望。政策就像在沙漠里給人一瓶礦泉水,然后讓人種玉米。
聽起來是個辦法,但誰都知道根本不現(xiàn)實。
發(fā)達國家都在犯的同一個錯誤
韓國的生育危機,不只是一個數(shù)字問題,更是一個社會情緒的問題。一個國家最怕的不是人少,而是人心散了。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不育,背后不僅僅是經(jīng)濟壓力,更是對整個社會缺乏信任。他們覺得,無論多努力,生活都不會變得更好;無論多拼命,也買不起房、養(yǎng)不起娃。
這種情緒一旦蔓延,就會讓整個社會變得"冷漠"。而這種冷漠,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因為它不是一時的問題,而是一種趨勢,一種習慣,一種心態(tài)。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
你可以用錢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你沒法用錢買來希望。你可以建更多的幼兒園,但你留不住愿意當父母的年輕人。
你可以制定很多政策,但你拯救不了一個已經(jīng)不再相信未來的社會。這才是韓國最頭疼的地方。
不是沒人生,而是沒人想生;不是沒人能生,而是沒人愿生。更可怕的是,這不是韓國一個國家的問題。
現(xiàn)在很多國家都開始感受到這個問題的影響,不只是韓國,日本、意大利、甚至中國的一些城市也開始出現(xiàn)類似的趨勢。
大家發(fā)展得越快,生活節(jié)奏越緊,年輕人就越不想把人生"加碼"。以前覺得發(fā)達國家的問題離我們很遠,現(xiàn)在卻發(fā)現(xiàn),他們的問題可能就是我們的"預演"。
韓國只是走得更快,所以撞得更早。它不是特例,而是前車之鑒。根據(jù)韓國政策研究院的預測,如果生育率長期維持在0.7以下,到本世紀末,韓國人口可能銳減85%。
這不僅是勞動力的消失,還會帶來財政壓力、企業(yè)競爭力下滑、消費市場萎縮、安全防務困境等一系列連鎖反應。
自然界早就給過我們警示:當環(huán)境不再適合生存時,動物們會毫不猶豫停止繁衍。人類社會,最終也逃不開這個規(guī)律。
韓國現(xiàn)在的情況,其實給所有國家都敲響了警鐘。發(fā)展不能只看經(jīng)濟數(shù)字,也不能只堆高樓搞工業(yè)。
真正能讓一個社會持續(xù)下去的,是年輕人愿意留下來、愿意生活、愿意有下一代。但要做到這一點,就得從根子上改,從教育、住房、職場文化、性別平等、社會保障,全方位去重建一個"適合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
催生本身沒錯,但不能只靠"撒錢",也不能搞道德綁架。要讓年輕人自愿,而不是"被動響應"。
孩子不是國家的工具,更不是社會的負擔。如果一個社會不能給他們一個值得期待的生活,沒人愿意為未來做投資。
結語
韓國的生育危機本質上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高效發(fā)展"與"人本關懷"之間的深層矛盾,這面鏡子映照出的是許多發(fā)達國家可能面臨的共同困境。
當財富積累的速度超越了生活幸福感的增長,當競爭壓力吞噬了對未來的信心,生育率下降就成了一種社會的"自我保護"機制。
面對這樣的趨勢,你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環(huán)境應該讓年輕人看到什么樣的未來?歡迎分享你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