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聯(lián)
本文資料來源:《法苑珠林》《金剛經(jīng)》
圖片均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本文純屬虛構(gòu),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供佛一事,自佛陀住世以來便是修行人日課。無數(shù)善男信女,晨起焚香,凈水供花,虔誠禮拜??赡闶欠裣脒^,同樣是供養(yǎng)三寶,為何有人家宅安寧、所求遂意,有人卻依舊諸事不順、煩惱纏身?
《法苑珠林》中記載:"供養(yǎng)之福,隨心而轉(zhuǎn)。"這"隨心而轉(zhuǎn)"四字,道盡了供佛的玄機。供養(yǎng)不在于物品貴賤,不在于儀式繁簡,關鍵在于那顆誠心能否真正與佛心相通。當你的誠心達到一定境地,自然會出現(xiàn)種種瑞相,這些瑞相便是誠心感通的明證,也是福報深淺的顯現(xiàn)。
古德云:"誠則靈,不誠無物。"你供佛后是否留意過那些微妙的變化?香煙裊裊中可曾出現(xiàn)異象?禮拜之時可曾感得殊勝?這些看似平常的細節(jié),恰恰暗藏天機。
歷代高僧大德都曾開示,供佛感應并非虛妄,而是心誠則靈的自然顯現(xiàn)。當年佛陀在世時,便有諸多弟子因供養(yǎng)而得殊勝瑞相,這些記載散見于各部經(jīng)典之中。那么,究竟有哪幾種瑞相最為靈驗?它們又如何昭示著誠心的深淺與福報的大小?
要說清這個問題,還得從一段兩千多年前的往事說起。
那是在佛陀住世的時候,舍衛(wèi)城中有一位長者,名叫須達多,世人尊稱為"給孤獨長者"。此人生性仁厚,廣行善事,專以周濟孤苦為懷,家財雖豐卻毫不吝嗇,凡有窮苦之人求助,必傾囊相助。
這一日清晨,給孤獨長者如往常一般,在家中佛堂供養(yǎng)禮拜。他凈手焚香,擺上清水鮮花,恭恭敬敬地禮拜三寶。長者每日如此,從不懈怠,已持續(xù)多年。
就在這天供養(yǎng)之時,奇異的事情發(fā)生了。那爐中香煙本該隨風飄散,這日卻筆直上升,在佛像前盤旋三匝,凝而不散,形成一朵祥云。長者見此情景,心中歡喜,知是感通之兆。
他的管家侍立一旁,也看見了這番景象,驚訝地說:"老爺,我跟隨您這么多年,見您日日供養(yǎng),今日這香煙盤旋,實在罕見。"
給孤獨長者合掌微笑:"這是誠心所致,佛菩薩慈悲,垂示感應。"
管家又問:"那這香煙盤旋,算是什么征兆?"
長者沉吟片刻:"我也不敢妄言。不如去請教世尊,聽佛陀開示。"
當日午后,給孤獨長者便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恭請佛陀開示。佛陀聽聞此事,面露微笑,對眾弟子說:"善哉善哉。須達多問及供養(yǎng)瑞相之事,正是末法眾生所需了知。今日便為汝等開示,供養(yǎng)三寶之后,若現(xiàn)瑞相,各有深意。"
佛陀環(huán)視四周,見諸比丘及在家弟子都恭敬合掌,靜候法音,便娓娓道來:"供養(yǎng)之事,看似簡單,實則深奧。有人供養(yǎng)多年,心猿意馬,雜念紛飛;有人初次供養(yǎng),卻能至誠懇切,一念不生。誠心深淺,自有瑞相昭示。"
阿難尊者合掌問道:"世尊,弟子愚鈍,不知何為瑞相?"
佛陀說:"瑞相者,吉祥之相也。當修行人供養(yǎng)三寶,若心誠意切,便會感得種種殊勝景象。這些景象,有內(nèi)在的,有外顯的,有當下即現(xiàn)的,有日后方顯的。懂得辨別這些瑞相,便能知曉自己修行是否得力,福報是否增長。"
迦葉尊者接口問:"世尊,那外顯的瑞相有哪些?"
佛陀伸出一指:"第一種瑞相,便是須達多今日所見——香煙旋繞。尋常供香,煙氣隨風飄散,這是常理。若供養(yǎng)之人心意純凈,摒除雜念,一心向佛,香煙便會出現(xiàn)異象。"
"有的香煙筆直上升,不偏不倚,直達佛前,這表示供養(yǎng)者心地正直,誠心純粹。有的香煙盤旋如云,在佛像前環(huán)繞,這說明供養(yǎng)者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已生歡喜心。還有的香煙分而復合,形成各種吉祥圖案,這是供養(yǎng)者累世善根深厚,今生供養(yǎng)更添福報。"
須達多長者聽了,心中歡喜,問道:"世尊,那弟子今日所見香煙盤旋三匝,又是何意?"
佛陀含笑不語,只是看向遠方的菩提樹。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也在聆聽這場法會。
過了片刻,佛陀才說:"第二種瑞相,是花不萎謝。"
眾人聞言,都露出疑惑之色。供花枯萎,本是自然之理,如何能不萎謝?
佛陀看出眾人心中所想,解釋道:"世間萬物,生住異滅,這是定律。鮮花供養(yǎng),一日兩日必然枯萎??扇艄B(yǎng)之人心懷至誠,所供之花便會出現(xiàn)奇異之處。"
"有的鮮花供奉數(shù)日,依然鮮艷如初,不見枯敗。這是供養(yǎng)者心意純凈,感得護法善神護持。有的花朵雖然枯萎,卻不掉落,依然立在枝頭,這表示供養(yǎng)者福德深厚,所求之事必能成就。還有的花朵供奉之后,反而開得更加茂盛,這是最殊勝的征兆,說明供養(yǎng)者不僅自身福報增長,還能庇佑眷屬,福澤綿延。"
舍利弗尊者聽到這里,合掌問道:"世尊,這花不萎謝,莫非是神通所致?"
佛陀搖頭:"非也。這是誠心感通,自然顯現(xiàn),并非刻意為之。修行人當知,一切瑞相皆從心生。你心誠到了,佛菩薩的加持力自然就到了。佛法不離世間法,世間一切現(xiàn)象,都是心的映照。"
這時,目犍連尊者忽然想起一事,便說:"世尊,弟子曾聽聞,有人供佛之后,水盞中的清水會出現(xiàn)異象,這也是瑞相嗎?"
佛陀點頭:"正是。這便是第三種瑞相——凈水現(xiàn)光。"
"供養(yǎng)清水,是表清凈心。水性至柔,無色無味,能容納一切,又能映照一切。供水之人,若能心如止水,不起波瀾,水中便會出現(xiàn)種種吉兆。"
"有的水盞在陽光下泛起金光,光芒四射,這是供養(yǎng)者心地光明,智慧漸開的征兆。有的水面平靜如鏡,能清晰映照佛像,纖毫畢現(xiàn),這說明供養(yǎng)者心鏡明凈,煩惱漸消。還有的水中會浮現(xiàn)蓮花形狀的光影,這是極為殊勝的瑞相,表示供養(yǎng)者已與佛法相應,蓮花化生之因已種。"
阿難又問:"世尊,弟子聽說有人供養(yǎng)之時,會聞到異香,這也算瑞相嗎?"
佛陀贊許地看著阿難:"善哉,你問到了第四種瑞相——異香充滿。"
"修行人供養(yǎng)之時,若心至誠處,往往會聞到奇異的香氣。這香氣不同于世間任何香料,清雅醇厚,聞之令人心曠神怡,煩惱頓消。有的人聞到栴檀香,有的聞到蓮花香,有的聞到難以名狀的妙香。"
"這異香從何而來?并非供品所發(fā),而是誠心所感。當供養(yǎng)者的心與佛菩薩的慈悲相應時,自然會感得天界的妙香。這種瑞相出現(xiàn),說明供養(yǎng)者的誠心已經(jīng)達到一定境地,開始與諸佛菩薩心心相印了。"
佛陀說到這里,忽然話鋒一轉(zhuǎn):"不過,這四種外顯的瑞相,雖然殊勝,卻還不是最根本的。真正的瑞相,還在內(nèi)心。"
眾人聽了,都屏息凝神,想聽佛陀繼續(xù)講解。
佛陀環(huán)視眾人:"第五種瑞相,是心生歡喜。"
"有的人供養(yǎng)之時,心中會生起無緣無故的歡喜。這種歡喜不同于世俗的快樂,不是因為得到了什么,而是一種從心底涌出的喜悅,輕安自在,清凈無染。這是供養(yǎng)者的心與佛菩薩相應,感受到了法喜。"
"若供養(yǎng)之后,你忽然覺得心情舒暢,煩惱減輕,看什么都順眼,對什么都歡喜,這便是心生歡喜的瑞相。這種瑞相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是最真實的感應,說明你的誠心已經(jīng)感通,福報正在增長。"
須達多長者若有所思,又問:"世尊,那第六種瑞相呢?"
佛陀微笑:"第六種瑞相,是夢中見佛。"
"修行人若供養(yǎng)虔誠,晚上入睡后,常會在夢中見到佛菩薩。有的夢見佛陀為自己說法,有的夢見自己在佛前聽經(jīng),有的夢見佛菩薩為自己摩頂加持。這些都是殊勝的瑞相,說明你的誠心已經(jīng)深入阿賴耶識,連睡夢中都不忘三寶。"
"夢境雖虛,卻是心的映照。常夢見佛菩薩的人,說明他的心已經(jīng)與佛法相應,白天的修行功夫,已經(jīng)滲透到了潛意識當中。這樣的人,修行必然進步神速,福報也會日益增長。"
佛陀講到這里,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弟子。祇園精舍中一片寂靜,只有遠處傳來幾聲鳥鳴。
阿難恭敬地問:"世尊,您剛才說了六種瑞相,可否還有其他的?"
佛陀點點頭:"自然還有。第七種瑞相,是所求遂意。"
"供養(yǎng)三寶,本不應該有所求。修行人當以無所求而求,不執(zhí)著于功德福報??煞卜虺鯇W,總是心有掛礙,或求平安,或求順遂,或求解脫。若供養(yǎng)之后,你心中所求之事,竟然不期而遇地實現(xiàn)了,這也是感應。"
"有的人供養(yǎng)之后,事業(yè)忽然順利了,有的人身體病痛忽然好轉(zhuǎn)了,有的人家庭矛盾忽然化解了。這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實則都是福報增長的顯現(xiàn)。不過這種瑞相要謹慎對待,切不可因此而生貪心,否則福報轉(zhuǎn)眼即逝。"
迦葉尊者聽到這里,合掌問道:"世尊,您說了這么多瑞相,可否它們之間有高下之分?"
佛陀看著迦葉,贊許地說:"問得好。這些瑞相確實有層次之分。"
"外顯的瑞相,如香煙旋繞、花不萎謝、凈水現(xiàn)光、異香充滿,這些都是初學者容易察覺的征兆,也是誠心的基礎顯現(xiàn)。而心生歡喜、夢中見佛、所求遂意,這三種內(nèi)在的瑞相,則層次更深,說明供養(yǎng)者已經(jīng)與佛法有了真正的相應。"
佛陀頓了頓,目光變得深邃:"可這七種瑞相,雖然殊勝,卻還不是最究竟的。真正最殊勝的瑞相,只有少數(shù)根性深厚、福德圓滿之人才能感得。那是……"
話到這里,佛陀忽然住口不言。
阿難見狀,心中焦急,恨不得立刻知道答案。其他弟子也都屏息凝神,等待佛陀揭曉。
就在這時,遠處飛來一只白鴿,落在祇園精舍的屋檐上,歪著頭看著下方的法會。佛陀抬頭看了看那只白鴿,微微一笑。
須達多長者終于忍不住,合掌問道:"世尊,最殊勝的瑞相究竟是什么?這與我們的誠心和福報又有著怎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