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元嘉十六年(公元439 年),巴丘正式改稱巴陵郡。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期東吳將領魯肅為防御水軍而精心建造的“閱軍樓”。此樓坐落于巴陵城西門城樓上,與洞庭湖畔緊緊相鄰。它最初被稱作“巴陵城樓”,后來,因南朝詩人顏延之在詩句“清氛霽岳陽”中,首次出現(xiàn)了“岳陽”這一稱呼。而他所作的《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無疑堪稱描繪岳陽樓前綺麗風光的開篇佳作。
至唐朝,此地始稱“岳陽樓”,彼時巴陵已易名為岳州。然而,從初唐到盛唐,岳陽樓尚無統(tǒng)一稱謂,時而被稱作“南樓”,時而被叫作“洞庭樓”,亦有稱其為“驛樓”者。
盛唐時期,民間雖已通俗地將其定名為“岳陽樓”,然而真正在名人詩歌題詠中出現(xiàn),則是在乾元二年(公元756年)。而首位稱其為岳陽樓的大文豪,便是素有“詩仙”美譽的李白。
乾元二年三月,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獲赦,不久后抵達岳陽。當他目睹岳陽樓之景,不禁觸景生情,滿懷興奮地吟出《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一詩,借此抒發(fā)自己遇赦后的喜悅之情。經(jīng)李白這般稱呼使用,“岳陽樓”這一名稱便迅速傳揚開來,并逐漸固定下來。
岳陽樓的前身,乃是三國時期東吳將領魯肅所建的閱兵樓。東漢末年,名將魯肅主持修建此樓,初衷是用于指揮與檢閱水軍。歲月流轉,時光變遷,魯肅的閱兵樓逐漸演變?yōu)槿藗兊桥R攬勝、觀光賞景之所,承載起獨特的人文與歷史價值。
岳陽樓雄踞于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景區(qū)陸地東西長度約130米,南北長度約300米,陸地總面積達3.9萬平方米。此處前臨洞庭,背倚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眺萬里長江。雖地處湖南省北端,卻恰處中國中部,毗鄰長江,相伴洞庭,于洞庭湖而言居其湖口,于長江而言居其中游。
就水路交通而言,自岳陽啟程,逆長江而上,途經(jīng)三峽,可抵巴蜀之地;順長江東行,能達武漢、南京、上海等地,甚至遠渡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逆流而上,可與湖南76個縣市相連。從陸路交通來看,岳陽樓緊鄰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與107國道,在南北交通干線上同樣位居中端,極容易轉至其他相連的鐵路、公路,從而暢達各省。
岳陽樓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深厚情結,故而在近千年的時光里,成為一個家喻戶曉之地。登上此樓,極目遠眺,那廣袤無垠的“八百里”洞庭湖便毫無保留地映入眼簾,壯闊之景讓人瞬間心曠神怡,仿佛剎那間進入“無我無人”的空靈境界。
岳陽樓景區(qū)內(nèi),除主樓之外,還有諸多頗具觀賞價值的景點。其中,有朱德同志題寫匾額的懷甫亭;有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的仙梅亭;還有取材于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傳說的三醉亭。此外,魯肅曾在此發(fā)布軍令的點將臺、充滿文化韻味的書法碑廊,以及小喬墓、魯肅墓等,皆值得游客移步前往,以抒發(fā)懷古之情。
至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中書令張說被貶謫至岳陽任職,他對軍樓進行擴建,稱其為南樓,之后又將其改名為岳陽樓。岳陽的山清水秀,岳陽樓的雄偉壯觀,吸引了眾多才華橫溢的文人墨客。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文學大家紛至沓來,他們登上此樓,欣賞天下秀水,留下了上千篇膾炙人口的詩文。其中,杜甫的《登岳陽樓》、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商隱的《岳陽樓》等,皆是語句精巧、意境深遠的佳作,使得岳陽樓的知名度逐漸提升。
然而,岳陽樓真正名滿天下,是在北宋時期,得益于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為岳州知州,他鐘情于岳陽山水的秀麗奇異,次年便著手重修岳陽樓??⒐ず螅埲死L制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并寫信邀請好友范仲淹為修葺一新的岳陽樓作記。
范仲淹不負所托,一篇360余字的《岳陽樓記》,字字精妙,堪稱千秋絕唱。文中“余觀夫巴陵勝狀……”一段,道盡天下樓、天下水的勝景;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更是成為中華民族千古傳頌的不朽名言。正是這篇文情并茂的《岳陽樓記》,讓岳陽樓聲名遠揚,成為千古名樓。
五朝樓觀,乃是專家廣泛收集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歷史文獻與圖文資料,經(jīng)精心研究后,繪制出岳陽樓圖,并以青銅鑄造而成。它堪稱當今我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青銅建筑群,可謂世界之最。 唐代岳陽樓,古樸簡約卻不失莊重。
彼時,大唐乃泱泱大國,為世界強國,各國使節(jié)紛至沓來。其政治、經(jīng)濟與文化對世界影響深遠,尤其對日本、韓國影響顯著。
直至今日,仍能在日韓建筑中,窺見與唐代樓閣相似之處。岳陽樓三字牌匾,由書法大師顏真卿題寫。 宋代,滕子京重修后的岳陽樓規(guī)模宏大、結構復雜,四面八角,擁有二十四個屋檐。范仲淹的千古雄文《岳陽樓記》便為該樓而作。
當時,滕子京既未依靠財政撥款,亦未進行集資攤派,卻修筑出如此雄偉壯觀的樓閣,功績卓著。 元代岳陽樓為兩層三檐建筑。元朝時,中原地區(qū)由來自草原的蒙古族統(tǒng)治,故而元代岳陽樓帶有一些蒙古族風格特點。
明代的岳陽樓別具特色,其為六邊形建筑,周身花紋裝飾繁復精美,頂部鑄有寶頂,散發(fā)著濃郁的宗教氣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前曾于皇覺寺修行。稱帝后,他大力推崇宗教文化,受此影響,明代岳陽樓便被賦予了濃厚的宗教色彩。
至于清代岳陽樓,其建筑風格纖細秀美、精巧雅致。岳陽樓三字牌匾乃康熙皇帝御筆親題。一座樓閣的牌匾能由皇帝書寫,足見岳陽樓在當時聲名遠揚,備受重視。由此可見,每個朝代的岳陽樓,皆與所處時代的歷史緊密相連。
雙公祠內(nèi),供奉著滕子京與范仲淹。往昔,若想了解岳陽樓、洞庭湖,以及滕、范雙公的生平事跡,或許只能依托那僅有368個字的《岳陽樓記》。如此一來,相關認知難免流于籠統(tǒng)與模糊。而雙公祠中的每一首詩詞、每一幅圖片,皆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二位鮮為人知的歷史背景。
滕、范二人同窗求學,一同考中進士,又在同一朝堂為官。范仲淹推行慶歷新政,卻因新政失敗被貶至河南鄧州。滕子京作為范仲淹政治上的追隨者與擁護者,同樣未能幸免,被貶至岳州。
岳陽樓下,有一處聞名遐邇的詩書碑廊。其建筑風格為仿古回廊,盡顯古樸、莊重與典雅之韻。碑廊全長240米,依北斗七星之形排列修筑。從空中俯瞰,它恰似一把金鑰匙,欲開啟前方五座銅樓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之門。碑廊內(nèi)珍藏著近150幅歷代名家的書法墨寶,件件珍貴無比。對于鐘情書法的朋友而言,此地無疑是絕佳之所。
新碑廊共劃分為四個片區(qū),分別為領袖區(qū)、當代名家區(qū)、古代名家區(qū)以及岳陽樓記區(qū)。
在南極瀟湘”的牌坊之上,鐫刻著一副對聯(lián)——“南極瀟湘千里月,北通巫峽萬重山” 。此聯(lián)為清代名家張照所撰,其意為:從洞庭湖向南,可經(jīng)由湘、資、沅、澧四條水系,深入湖南的三湘大地,領略瀟湘的朦朧月色;向北,則能借道長江,踏入長江三峽中的巫峽,飽覽巫山十二峰的秀麗景色。短短一副對聯(lián),巧妙概括方位與兩地勝景,堪稱精妙。而這副對聯(lián)的書寫者,乃是我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劉海粟先生。
1984年,時年90歲高齡的劉先生書寫此聯(lián),落款卻是“劉海粟年方90” ,以“年方”二字,盡顯其年輕的心態(tài)與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
岳陽樓主樓樓頂高懸的“岳陽樓”三字橫匾,乃我國著名文豪、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所題。此樓匾別具特色:其一,無題字落款;其二,岳陽樓作為千古名樓,其書寫方式卻是從左至右的現(xiàn)代寫法。
關于這塊樓匾,還流傳著一段有趣的小故事。
1961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陳賡大將不幸逝世,其胞弟陳憶吾時任岳陽縣文化館館長,準備赴京參加陳賡的追悼會。岳陽縣委縣政府便委托他,請陳賡的夫人傅涯向毛澤東求字。
傅涯接到請求后,謙遜地表示:“岳陽樓是歷史文物,乃千古名勝,還是請歷史學家郭老題寫更為適宜?!庇谑?,這一任務便落到了郭老身上。郭老對此極為重視,回去后精心書寫了好幾幅三字樓匾,送請毛澤東挑選。然而,挑來選去,皆不滿意,覺得郭老或許過于緊張,字寫得拘謹,未能展現(xiàn)出真正水平。
一次偶然間,毛澤東瞥見郭老準備寄往岳陽樓管理所信封上“至岳陽樓管理所收”中的“岳陽樓”三字,寫得自然流暢。于是,他用紅筆圈出,將信封寄至岳陽樓管理所。就這樣,形成了岳陽樓三字匾,無題名、無落款,且采用現(xiàn)代寫法這兩大特色。
岳陽樓高19.42米,占地面積251平方米。在江南三大名樓之中,其規(guī)模形制最小,卻獨具特色。它不僅是三大名樓里唯一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更是唯一于原址保持原貌的古代建筑,完整呈現(xiàn)出我國古代建筑的藝術風格與特色。其建筑特征可用十個字概括:三層、四柱、飛檐、盔頂、純木。江南三大名樓里,黃鶴樓有五層,滕王閣達七層,岳陽樓為何僅修三層?這是因為岳陽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孫子曾言:“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故而岳陽樓設三層,每層分別寓意天時、地利、人和。
岳陽樓建于岳陽的西城門之上,沒有打地基,猶如一座空中樓閣,其絕大部分重量,主要依靠樓內(nèi)四根直徑達50厘米的楠木金柱承載,這些金柱自樓底一直貫穿樓頂。岳陽樓每層皆有高高翹起的檐角,線條流暢自然,造型優(yōu)美雅致,此即為飛檐。
值得一提的是,每層檐角的裝飾物各不相同:一層為鳳,二層為龍,三層為云,寓意龍鳳呈祥。鳳在下、龍在上的布局,也反映出當時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
樓頂形似古代將軍的頭盔,故而得名盔頂。這種拱而復翹的盔頂式構造,在我國建筑史上獨一無二,自清代傳承至今,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斏洗A⒅蛔∷?,塔重0.7噸,連同盔頂近兩噸。岳陽樓并無橫梁,那它是如何承受這般重量的呢?原來,盔頂下方有一形似蜂窩的木件,名為如意斗拱。
事實上,盔頂近兩噸的壓力,通過斗拱以一分二、二分四的方式,由64個點將這兩噸壓力均勻分散。斗拱不僅使樓頂與樓體完美銜接,還兼具美觀之效。
1983年落架大修時,人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整個樓體完全依靠我國古代傳統(tǒng)的木料榫接工藝搭建而成,未用一顆鐵釘、一塊磚石,結構嚴整精巧,堪稱純木建筑。
此次大修后,80%的木料沿用自清代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岳州知府張德容最后一次重建時的材料。
岳陽樓在美學、力學、工藝學、建筑學等諸多領域均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岳陽天下樓”之稱名副其實。而岳陽樓能歷經(jīng)千年、聞名天下,關鍵在于它是一座富有靈魂的樓閣,其靈魂源自千古雄文《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僅368個字,卻內(nèi)容宏博、哲理深邃。范仲淹在文中,借對洞庭湖陰天與晴天兩種迥異景色的描繪,傳遞出不同的人生境界?!蚌牿?,表面看是對洞庭降雨天氣的刻畫,實則映射人們遭遇失敗挫折后的悲觀消極心態(tài),由此引出“去國還鄉(xiāng),憂讒畏譏”之感。而“春和景明”,則展現(xiàn)人們歷經(jīng)成功時的愉悅心境,便有“寵辱偕忘,把酒臨風”之態(tài)。
此時,范仲淹感慨,理想抱負兼具的仁人志士,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界變遷與自身得失而情緒起伏,無論成敗,皆保持恒定淡然,不妄自菲薄,始終豁達從容。這八個字蘊含深刻哲理,成為諸多商賈名流的自勉座右銘。
范仲淹更進一步,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崇高思想,將全文思想升華至全新高度,成為儒家文化千古豐碑,與當下“民本思想”一脈相承。
當年,滕子京收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頓時喜出望外。旋即,他邀請當時的大書法家蘇子美書寫,大雕刻家邵竦雕刻。
在北宋時期,滕子京修樓、范仲淹作記、蘇子美書丹以及邵竦雕刻,此四者被合稱為“巴陵四絕”,聲名遠揚。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當年滕子京所修的岳陽樓以及那塊“四絕匾”,僅存世短短33年,便在宋神宗年間,毀于一場雷擊引發(fā)的大火。
如今所見的這幅雕屏,書寫者乃是清代大書法家、乾隆的書法啟蒙老師張照,同樣彌足珍貴。
岳陽樓歷經(jīng)歲月滄桑,屢遭損毀卻又屢經(jīng)修繕。如今我們所見的岳陽樓,乃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新修葺而成。其整體建筑,可用“四柱、三層、飛檐、純木”這八個字精準概括。
岳陽樓主樓共三層,高達15米,樓體由4根粗大的楠木支撐而起,內(nèi)部環(huán)繞12根立柱,再輔以周圍30根木柱,共同連結為一個穩(wěn)固的整體。整個建筑未使用一枚鐵釘,亦無一道巨梁。
樓體的12個飛檐,檐角高高翹起,宛如鳥嘴于高空啄食。屋頂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盡顯金碧輝煌之態(tài),曲線流暢自然,陡峭而又上翹。
據(jù)古籍記載,岳陽樓“純木結構,盔式樓頂”,這般古老的建筑,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獨特風格與輝煌成就。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中現(xiàn)存的唯一一座木結構建筑,其余兩座皆為建國后復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宇。
岳陽樓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其一樓與二樓,各鑲嵌著一幅《岳陽樓記》雕屏。一樓的雕屏,乃是公元十九世紀的復制品;二樓所嵌雕屏,出自公元十八世紀大書法家張照之手,其字體方正,筆力雄渾,技法變幻多端,獨具匠心,堪稱傳世一級珍品。三樓所嵌雕屏,則是毛澤東書寫的杜甫詩作《登岳陽樓》,筆法雄健奔放,形神兼?zhèn)?。這些雕屏金光閃耀,熠熠生輝。
1988年,岳陽樓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簡介:程衛(wèi)東,男,1947年生,洛寧縣大原村人,縣政府煙辦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學研究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顧問,洛陽市姓氏研究會理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