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錦的抗戰(zhàn)歷史長河中,張甲洲宛如一顆耀眼的星辰,以其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抗日傳奇故事。
張甲洲(字震亞號 平洋曾用名 張進思)1907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巴彥縣。他天資聰慧,自幼便展現(xiàn)出過人的才華和強烈的正義感。求學路上,他多次因反對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暴行而被學校開除,但這些挫折并未磨滅他的斗志,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救國救民的決心。 1928年張甲洲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0年又考入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在知識的殿堂里不斷汲取力量,為日后的革命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東北大地淪陷于日寇的鐵蹄之下。張甲洲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成為北平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之一。
1932年4月張甲洲離校返回東北,在家鄉(xiāng)巴彥縣組織了“巴彥抗日游擊隊”,任總指揮。這支隊伍是中共領導的首批抗日武裝之一,后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張甲洲任師長。他憑借卓越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智慧,廣泛團結(jié)各方愛國力量,使隊伍迅速發(fā)展壯大。游擊隊成立后,先后進行了攻打龍泉鎮(zhèn)、攻占巴彥縣城、夜襲康金井站等多次戰(zhàn)斗,繳獲了大量武器和物資,有力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其中,1932年8月的“巴彥大捷”,游擊隊全殲日軍1個中隊、偽軍1個大隊,并擊落日軍偵察機,震動了整個東北,成為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首次攻占縣城的標志性事件。
1933年初,因省委執(zhí)行“左”傾路線及部隊成分復雜,江北獨立師在第二次西征中被日偽軍伏擊打散。張甲洲和趙尚志等人也因此被省委以“右傾錯誤”為由開除黨籍,隊伍解體。但張甲洲并未被挫折打倒,他化名“張進思”,受中共滿洲省委派遣,來到富錦縣開展地下工作。
在富錦,張甲洲先后擔任富錦中學教員、教務主任、校長和偽富錦縣公署教育股股長等職。張甲洲巧妙地利用公開身份作掩護,在富錦這片土地上編織起一張抗日的秘密網(wǎng)絡。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積極為抗日游擊隊提供情報、藥品、武器和彈藥等物資,為抗戰(zhàn)的勝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深知人才對于抗戰(zhàn)的重要性,在富錦中學任教期間,他言傳身教,向?qū)W生們傳播愛國思想和革命理念,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的革命青年,為抗戰(zhàn)事業(yè)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除了為抗日隊伍提供物資和培養(yǎng)人才,張甲洲還積極策反偽軍。他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智慧,成功策反了警察大隊長李景蔭,帶出1挺機槍、60支大槍和2000發(fā)子彈,極大地增強了抗日武裝的實力。他的這些行動,如同在敵人的心臟地帶點燃了一把火,讓日寇惶惶不可終日。
然而,命運卻對這位抗日英雄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1937年8月,張甲洲奉命撤離富錦,前往抗日武裝部隊。途中,他遭到敵人的伏擊,不幸中彈犧牲,年僅30歲。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這一年,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銘刻在富錦人民乃至全中國人民的心中。
周恩來曾感慨:“甲洲同志,我代表全國人民感謝你!”張甲洲用自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詮釋了什么是愛國情懷,什么是民族大義。他是富錦的驕傲,是東北抗日武裝的先驅(qū),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在富錦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激勵著后人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康 石)
作者簡介: 李生,字:康石,1974年下鄉(xiāng)知青,1980年返城在佳木斯電視臺專題部當攝影記者。拍攝過很多紀錄片 :2004年拍攝《佳木斯一一東北小延安》2014拍攝紀錄片《鐵血三江》2014年拍攝 《決戰(zhàn)黎明》 喜愛用文字書寫自然風光、生活趣事,人生感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