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薯片成長社,作者:薯片263,原文標題:《35 歲后,我終于敢說“我想要”:中年的 “低欲望”,不是通透,是怕輸》,題圖來自:AI生成
深夜12點,關(guān)掉刷到麻木的短視頻,突然問自己:我今天干了啥?
跟了5年的領(lǐng)導說 “公司要裁員,你多擔待”,我笑著點頭 “沒問題”;晚上刷到朋友Fire后旅居大理的朋友圈,手指劃走的瞬間,心里空了一下。前者是我的真實經(jīng)歷,后者是我的日常。
年初從北京搬到成都后,我開始參加一些社群活動,發(fā)現(xiàn)30+的伙伴們大多和我有過一樣的狀態(tài):大家好像都對生活少了點“勁兒”。
財務(wù)上的壓力、親密關(guān)系的摩擦、年齡帶來的力不從心,這些中年繞不開的課題,似乎讓很多人提前進入了“低消耗”的人生階段。
當被問起“你真正想要什么”,得到的往往是一句反問:“為什么一定要有‘想要’的東西?這樣活著也很好?。 ?/p>
中年選擇“收著活”,或許是經(jīng)歷摔打后的自洽,或許是對內(nèi)卷的主動祛魅。這本身無關(guān)對錯。
但你要說這些“無欲無求” 的背后,完全沒有一絲不敢直面的猶豫,我不信。
當看到別人為熱愛的事奔波時,會不會莫名失落?
當深夜刷手機到凌晨卻不知道自己在刷什么時,會不會覺得時間完全浪費掉了?
看到那些自由Fire的人旅居大理,會不會偷偷羨慕?
就像很多人羨慕我,離開職場,定居成都,開啟慢生活。
我想這種所謂的“提不起勁”,可能不是真的沒欲望,而是大家太久沒學過怎么和自己的欲望好好相處。
我們這代人好像總被教育“欲望是可恥的”:想賺錢怕被說功利,渴望被愛怕被拒絕。想撿起年輕時的愛好,購物車的裝備放了半年沒下單 —— 怕家人說 “都這年紀了還瞎折騰”,更怕自己三分鐘熱度被笑話。
我們習慣了被動:職場上跟著別人的節(jié)奏走,生活里照著世俗的模板過,領(lǐng)導怎么安排就怎么做,同齡人怎么選就怎么跟。
可一旦遇到卡點,那句藏在心里的“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還是會冒出來戳中自己。
人到中年還沒想清“自己要什么”,其實很正常。但如果用 “躺平”“認命” 把欲望藏起來,反而會讓生活變得越來越模糊。
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里寫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中年欲望回避,實為靈魂發(fā)出的求救信號?!?他說,中年之前,我們其實都在為別人活 —— 為了父母的期待做 “乖孩子”,為了職場的規(guī)則做 “好員工”,這些為了適應(yīng)環(huán)境構(gòu)建的 “臨時人格”,幫我們獲得了生存的安全感,卻也讓我們慢慢分不清:哪些是外界的期待,哪些是自己的真心。
就像很多人把“升職加薪” 當成目標,可真到了那個位置才發(fā)現(xiàn),自己想要的其實是工作價值被認可;有人跟風理財炒股,后來才明白人只能掙到認知以內(nèi)的錢。
那些沒說出口的欲望、沒實現(xiàn)的期待,并不會憑空消失,只會藏在無意識里。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更會下意識給欲望貼上“不切實際” 的標簽,把它們關(guān)起來??克⒍桃曨l、沖動消費填補空白,卻在關(guān)掉屏幕后更空虛;嘴上說 “無欲無求”,其實是怕說出欲望后被嘲笑、被否定,干脆用“佛系”當保護殼。
我自己也是在35歲那年,才從這種 “模糊狀態(tài)” 里鉆出來。這個年紀在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已算大齡,職場瓶頸顯而易見,賬戶余額和體檢報告上的異常指標,都在發(fā)出警告。
我到底在為誰活?
這幾年試過很多方法,慢慢學會直面欲望,也終于在40歲時想清了自己要什么。
分享幾個真正幫到我的具體做法,或許能給同樣迷茫的人一點參考:
一、讀 “人生樣本”,找內(nèi)心的 “參照物”
比起純理論的心理書,自傳類小說更像“活的人生指南”,能幫我們看清 “自己想活成什么樣”。
對我影響最大的兩本書,一本是黑塞的《玻璃球游戲》,里面對“專注內(nèi)心秩序” 的描寫,讓我第一次意識到 “不被外界評價綁架” 有多重要:原來不用刻意討好別人,也能活得踏實;
另一本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鎖》,主人公菲利普放下對“完美人生” 的執(zhí)念、接納平凡的瞬間,我突然懂了:“直面欲望不是要逼自己變優(yōu)秀,是不跟自己較勁,承認想要什么、能要什么。”
二、去 “見不同”,打破思維的墻
人很容易被當下的環(huán)境困住,覺得“人生就該按部就班”。但走出去看看,會發(fā)現(xiàn) “活法從來不止一種”。
我在京都見過80多歲仍在甜品店專注做蛋糕的老奶奶,她戴著老花鏡抹奶油的樣子,讓我明白 “喜歡的事做一輩子都不夠”,我們這代人也許就是要工作一輩子的。
我在馬尼拉的貧民窟外,見過大人小孩圍著火堆跳舞,沒有華麗的場地,卻笑得格外燦爛,這讓我放下“幸福需要物質(zhì)堆砌”的執(zhí)念。
在成都猛追灣,如果早上7點逛逛活水公園,就會看到有茶客坐在活水茶樓里喝茶擺龍門陣,這些老成都慢悠悠把日子過成詩。
這些畫面像一面鏡子,照出我之前的狹隘:原來幸??梢允菍W釔郏€可以是隨遇而安。關(guān)鍵是,這得是“我選的”,而不是 “別人說的”。
慢慢剔除生活里“別人覺得該做”的事,生活從容了很多。
三、攢 “底氣錢”,給欲望留個 “安全墊”
正視欲望需要底氣,而錢往往是最實在的底氣。
35歲那年,我把 “40歲開啟人生下半場” 設(shè)為人生中場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并開始制定具體的儲蓄計劃:每月把收入的60%存起來,其中50%做低風險理財,10%作為 “欲望基金”,專門用來旅行。
5年后,當賬戶里的錢以及所帶來的被動收入足夠支撐未來10年的生活時,我才敢辭職開啟自由職業(yè),我也愿意用10年時間來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這份底氣讓我多了一份選擇的權(quán)利,可以為了不想要的工作說不,并有資本試錯。
四、拆 “臨時人格”,找回真實的自己
我們在職場、家庭里扮演的角色,比如“靠譜員工”“孝順子女”,本身不是錯,但如果把角色當成全部,就容易丟了自己。
我辭職后做過一個“角色剝離練習”,超簡單卻超有用:先在紙上列出所有社會身份,然后逐個劃掉,問自己 “去掉這個身份,我還想要什么?”
劃掉“職場人”,我發(fā)現(xiàn)比起寫工作報告,更愿意用相機記錄生活的美好瞬間;
劃掉“孝順子女”,我發(fā)現(xiàn)比起 “按父母期待生活”,更渴望“讓他們看到我的生活是幸福的”;
這個過程不是要否定角色,而是區(qū)分“角色需要”和“自我需求”:“努力工作” 是角色需要,但 “通過工作提升本事” 是自我需求;“照顧家人” 是角色需要,但 “被家人理解支持” 是自我需求。
想清楚這一點,我就不會在角色里活得越來越累。
五、建 “價值錨點”,把欲望落地成日常
正視欲望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要把它變成可執(zhí)行的行動。我借用了過去工作中常用的OKR工具,把模糊的 “想要” 變成具體的行動目標,避免 “想太多做太少”。
首先盤點出自己最看重的4個核心價值:健康、財富、成長、親密關(guān)系,然后給每個價值設(shè)定對應(yīng)的OKR并進行拆解。以我最迫切的 “健康” 為例:
O(目標):擺脫高血壓,養(yǎng)出好狀態(tài),邁向百歲人生 KR1:【運動】每周運動≥4次(健身、打球、zumba三選一),血壓低壓<90(離職后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高血壓) KR2:【飲食】清淡飲食,每日食鹽≤5g,晚12點前睡覺 KR2:【藝術(shù)】學會一門樂器,精進攝影,每周投入兩小時
和工作中的OKR不同,這些目標完全不會讓我焦慮,反而讓我興奮,因為每完成一個KR,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在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原來正視欲望,就是把 “我想要” 變成 “我在做”。
其實人到中年,最可怕的不是沒實現(xiàn)多少目標,而是到老了才發(fā)現(xiàn):“我從來沒為自己活過”。
正視欲望不是要每天熱血沸騰、功成名就,也不是否定“躺平”“佛系” 的選擇,它只是讓我們有勇氣問自己一句:“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我還能做點什么?”
有人在職場里找到了價值,有人在家庭里獲得了幸福,有人在自由職業(yè)中實現(xiàn)了自我,這些都很好。關(guān)鍵是,你得知道“這是你的選擇”,而不是 “你不得不這樣選”。
你可以慢一點,可以試錯,可以暫時沒方向,但別停下“問自己想要什么” 的腳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薯片成長社,作者:薯片263
本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7387.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