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shù)貢r間9月25日,巴黎刑事法庭的氣氛莊嚴肅穆,隨著主審法官加瓦里諾宣判的槌音落下,法國前總統(tǒng)尼古拉·薩科齊因被裁定在2007年總統(tǒng)競選中涉嫌非法接受已故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提供的競選資助,被判處五年監(jiān)禁。
這次判決不僅終結了一場持續(xù)十余年的司法馬拉松,更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歷史上刻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印記。這一判決的震撼性,不僅在于其刑期的嚴厲,更在于一項罕見的司法執(zhí)行裁決:“附帶臨時執(zhí)行令?!边@意味著,即便薩科齊立即提起上訴,也無法中止刑罰的執(zhí)行——他必須入獄。這在現(xiàn)代法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判決宣布后,70歲的薩科齊在法庭外被記者和支持者層層包圍。他面容嚴峻,語氣中充滿了慣有的斗志與憤慨:“如果他們非要我在監(jiān)獄里睡覺,我就會在監(jiān)獄里睡覺。但我會昂首挺胸。我是無辜的?!?/p>
薩科齊的“隕落”,并非一朝一夕。這位曾被稱為“超級總統(tǒng)”的政治家,如何從愛麗舍宮的權力之巔,一步步走進監(jiān)獄的高墻?
9月25日,法國巴黎,法國前總統(tǒng)薩科齊(中)在庭審后接受媒體采訪 圖/視覺中國
一場“異常嚴重”的判決
要理解此次判決的深遠影響,首先須厘清相關法律內涵。法庭最終裁定薩科齊“刑事共謀”罪名成立(法語association de malfaiteurs,直譯為“結成犯罪團伙”),判處五年監(jiān)禁并處罰金10萬歐元。然而,在檢方提出的另外三項更具爆炸性的指控上,包括被動腐敗、非法競選籌資和隱匿挪用公款,法庭卻均宣告薩科齊無罪。
這種看似矛盾的判決背后,是法國司法對政治倫理的一次深刻界定。法庭承認,經(jīng)過長達十年的調查,檢方也未能提供“鐵證”證明來自利比亞的資金最終確實流入了薩科齊2007年的競選賬戶。然而,根據(jù)法國法律,“刑事共謀”罪的成立,并不需要犯罪目標最終實現(xiàn)。法庭認為,大量間接證據(jù)已經(jīng)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jù)鏈,足以證明一個“腐敗契約”的存在。判決書指出,薩科齊在2005年至2007年擔任內政部長期間,“允許其親信……接觸利比亞當局,以期獲得或試圖獲得財政支持”。換言之,法院懲罰的并非受賄的既成事實,而是策劃和準備這一顛覆民主進程的“陰謀”本身。
主審法官娜塔莉·加瓦里諾在宣讀判決時,用嚴厲的措辭解釋了為何要下達罕見的“臨時執(zhí)行令”。她指出,薩科齊所涉行為具有異常的嚴重性,足以損害公民對公共機構的信任。這一判決邏輯的背后,是司法系統(tǒng)發(fā)出的一個明確信號:對于位高權重的公職人員而言,僅僅是動用公權力去與一個外國政權進行利益交換的“意圖”和“準備行為”,就已構成對民主制度根基的嚴重侵蝕,觸碰了政治倫理的紅線。
這一判決在法國政壇引發(fā)了巨大爭議。參議院議長熱拉爾·拉爾歇和極右翼政黨領袖瑪麗娜·勒龐等人均對“臨時執(zhí)行令”提出疑問,認為它在所有上訴途徑窮盡之前就剝奪了被告的自由,是對司法原則的潛在威脅。然而,對于很多民眾而言,這恰恰彰顯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超級總統(tǒng)”與獨裁者
薩科齊的政治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充滿矛盾與爭議的戲劇。他從擔任希拉克政府內閣的內政部長進入巴黎政壇核心圈,后又擔任財政部長。2007年,薩科齊作為希拉克的繼承人,以“斷裂”為口號當選總統(tǒng),承諾要為法國帶來變革。
與幾位前任總統(tǒng)不同,薩科齊行事風格高調、浮夸。他有過三段婚姻,第三任妻子卡拉·布呂尼是意大利裔著名歌手和國際超模,這讓總統(tǒng)夫婦幾乎無時無刻不在鎂光燈下生活,綽號“金光閃閃總統(tǒng)”。入主愛麗舍宮后,薩科齊開創(chuàng)了一種被稱為“超級總統(tǒng)制”的執(zhí)政風格:他精力無限、無處不在,親自插手從外交到內政的幾乎所有事務,將總理和內閣部長的角色邊緣化。這種雷厲風行的風格,也使所有權力和風險都集中于其一人之身。
圖為薩科齊和第三任妻子卡拉·布呂尼
正是在這種個人意志驅動的政治風格下,薩科齊與卡扎菲之間一段充滿悖論的關系得以展開。故事始于2005年,時任內政部長的薩科齊及其親信開始頻繁訪問利比亞,為所謂“腐敗契約”鋪路。檢方指控,雙方的交易是:利比亞提供競選資金,而薩科齊則幫助當時因支持恐怖主義(如策劃實施1988年洛克比空難爆炸)而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卡扎菲政權,重返國際舞臺。
這場交易在2007年12月達到高潮。剛剛當選總統(tǒng)的薩科齊力排眾議,邀請卡扎菲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后者在巴黎上演了一場驚世駭俗的政治秀:他在愛麗舍宮附近的花園里搭起了標志性的貝都因帳篷,龐大的豪華車隊導致巴黎交通癱瘓。此舉不僅激怒了法國民眾,更深深刺痛了那些曾受利比亞恐怖襲擊的受害者家屬。這次訪問,成為薩科齊實用主義外交最受詬病的污點,也為日后的司法追訴埋下了伏筆。
然而,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僅僅四年之后,卡扎菲這位曾經(jīng)的座上賓,卻成了薩科齊的頭號敵人。2011年,“阿拉伯之春”浪潮席卷利比亞,薩科齊搖身一變,成為西方領導人中最積極主張軍事干預的“鷹派”。在他的力推之下,法國在北約領導的空襲行動中扮演了先鋒角色,最終導致卡扎菲政權垮臺。同年10月,卡扎菲被反對派武裝擊斃。
從秘密接觸、高調款待到兵戎相見,薩科齊對利比亞的政策發(fā)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多年來,他一直堅稱,所有關于非法資金的指控,都是“卡扎菲余黨”對他推翻獨裁政權的報復和陰謀。然而,在這種欲蓋彌彰的辯解背后,是整起事件從始至終都并非基于法國的國家利益,而是被“超級總統(tǒng)”的個人政治野心所裹挾。無論是最初的利益交換,還是最終的軍事干預,都服務于其不斷變化的政治議程。這段建立在投機之上的關系,最終轟然倒塌,將薩科齊本人也拖入深淵。
一場長達十年的司法追擊
對薩科齊的司法追訴,如同一場曠日持久的“幽靈纏斗”。最早的指控出現(xiàn)在2011年3月,就在北約干預前夕,卡扎菲之子賽義夫首次公開聲稱利比亞資助了薩科齊的競選。一年后,2012年4月,就在薩科齊競選連任的關鍵時刻,法國調查新聞網(wǎng)站Mediapart公布了一份據(jù)稱是利比亞情報部門的備忘錄,其中提及一筆高達5000萬歐元的資助協(xié)議。薩科齊當即斥之為“偽造”,法庭多年后也確實認為該文件“極有可能是偽造的”。但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打開,就再也無法關上,代表右翼“人民運動聯(lián)盟”參選的薩科齊最終輸給了左翼社會黨的奧朗德,競選連任失敗。
案件的關鍵轉折點出現(xiàn)在2016年,法裔黎巴嫩商人齊亞德·塔基丁在Mediapart發(fā)布的視頻采訪中,詳細描述了他如何親手將裝有500萬歐元現(xiàn)金的手提箱,從的黎波里運送到時任內政部長薩科齊的辦公室。塔基丁的證詞,一度成為檢方最有力的武器。然而,這位關鍵證人的說辭反復無常。2020年,他突然推翻了自己的全部證詞,不久后又再次變卦,聲稱之前的翻供是受到了壓力。這一系列反轉,不僅讓他的信譽掃地,還引發(fā)了一起獨立的“干擾證人”調查,薩科齊和他的妻子卡拉·布呂尼也因此受到初步指控。最終,在這場司法大戲的終場前,塔基丁本人也迎來了戲劇性的結局:判決宣布前兩天,他因心臟病在貝魯特去世,針對他的司法程序就此終結。
由于缺乏直接“罪證”,檢方只能采取抽絲剝繭的策略,從大量間接證據(jù)中構建起一個“證據(jù)包”。其中包括:2012年在多瑙河畔被發(fā)現(xiàn)溺亡的前利比亞石油部長加尼姆的筆記本,記錄了向薩科齊支付款項的細節(jié);多位前利比亞高官的證詞;薩科齊的親信,如前內政部長克洛德·蓋昂和布里斯·奧爾特弗等人前往利比亞的行程記錄和可疑的資金往來。在本次判決中,蓋昂和奧爾特弗也因“刑事共謀”等罪名被判有罪,需入獄服刑2到6年不等。這一結果,進一步將嫌疑鎖定在了薩科齊最核心的權力圈子內。
利比亞資金案,只是薩科齊卸任后所面臨的眾多法律困境中最嚴重的一樁。自從2012年競選連任失敗以來,他的退休生涯幾乎就是在法庭和媒體的聚光燈下度過的。這些案件共同描繪出一個蔑視規(guī)則、濫用影響力的政治形象,薩科齊一步步從在任期間的“超級總統(tǒng)”,逐漸變?yōu)槿巳撕按虻摹昂诮鹂偨y(tǒng)”。
薩科齊政治形象的崩塌更是深刻影響了法國政局,薩科齊下臺后,曾是法國中右翼力量旗手的“人民運動聯(lián)盟”和更名后的法國共和黨再未能贏得法國大選,反而在2017年和2022年被馬克龍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黨”兩次擊敗。在極右翼“人民聯(lián)盟”崛起的背景下,2022年大選第一輪投票中,共和黨候選人佩克雷斯得票率僅4.78%,被擠到了第五名。
最早將薩科齊定罪的是一樁“竊聽案”,指控薩科齊在2014年試圖通過承諾為高級法官吉爾貝·阿齊貝爾在摩納哥安排一個優(yōu)厚職位,來換取另一樁案件的內幕信息。最終,他因腐敗和影響力交易罪名成立,被判處三年監(jiān)禁,其中一年為實刑。2024年,薩科齊以佩戴電子腳鐐居家監(jiān)禁的方式服刑了三個月,同年12月,法國最高法院駁回其最終上訴,使該判決成為終審判決。
緊隨其后的是“比格馬利翁案”,核心是薩科齊在2012年競選連任失敗的過程中,通過一家名為“比格馬利翁”的公關公司開具虛假發(fā)票,以掩蓋其競選開支嚴重超標近一倍的事實。此案中,薩科齊再次被判有罪,因非法競選籌資被判處一年監(jiān)禁,其中六個月為緩刑。目前,該案已上訴至法國最高法院,預計將在2025年底前作出最終裁決。
無論是試圖收買法官,還是做假賬掩蓋競選超支,這些案件都反映出一種對規(guī)則的系統(tǒng)性漠視。每當東窗事發(fā),薩科齊的辯護策略也是一致的:將自己描繪成司法系統(tǒng)和政治對手聯(lián)合“迫害”的受害者。這種模式化的行為,最終讓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包括被剝奪了法國最高榮譽——榮譽軍團勛章。這是對其政治生涯的終極否定。
圖為法國前總統(tǒng)尼古拉·薩科齊
歐洲政治的“黑金”魅影
薩科齊的一系列案件并非孤例,折射出歐洲政治中一個長期存在的頑疾,即非法政治獻金?;仡櫄v史,類似丑聞在不同國家以不同形式上演,并深刻地改變了各國的政治版圖。
在德國,前總理科爾在20世紀90年代末深陷“基民盟獻金丑聞”。這位被譽為“統(tǒng)一總理”的政治家,承認曾通過秘密“小金庫”接收了數(shù)百萬馬克的未申報現(xiàn)金捐款。這些資金被用來繞開政黨財務法規(guī),由科爾本人直接分配給親信和地方黨部,以此鞏固其在黨內“教父”般的地位。當丑聞曝光后,科爾以“榮譽承諾”為由,拒絕透露捐款人姓名,這一頑固姿態(tài)徹底摧毀了他的政治遺產(chǎn),并最終為他的門徒默克爾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在意大利,20世紀90年代初的“凈手運動”則揭開了一個更為龐大和系統(tǒng)性的腐敗網(wǎng)絡,即所謂“回扣之城案”。調查發(fā)現(xiàn),企業(yè)向各主要政黨大佬支付回扣以換取公共工程合同,已經(jīng)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潛規(guī)則。這場司法風暴的后果是毀滅性的:議會半數(shù)議員被起訴,包括基督教民主黨和社會黨在內的傳統(tǒng)執(zhí)政黨派土崩瓦解,直接導致了意大利第一共和國的終結,并催生了其后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等民粹主義人物的登場。
將這三起丑聞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各自揭示了不同政治體制的病灶??茽柊傅暮诵氖菄鴥炔煌该鞯狞h內資金和權力運作;“凈手運動”則暴露了國家與商業(yè)精英之間系統(tǒng)性的共謀;而薩科齊案則引入了一個全新也更危險的維度——跨國腐敗。他所尋求的并非來自本國企業(yè)的獻金,而是來自一個備受爭議的外國政權領導人。
薩科齊案還首次將國內選舉政治與法國對某個特定外國的政策直接捆綁,已經(jīng)超越了傳統(tǒng)的腐敗范疇,觸及了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核心。隨著全球政治格局日益多元化和交易化,發(fā)達民主國家的政治人物向富裕的威權國家尋求資金的誘惑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嚴峻威脅。
薩科齊如今的結局,是個人政治悲劇的注腳,也是法國乃至歐洲政治的一面鏡子。他的總統(tǒng)任期乃至整個政治生涯,如今都將被這一系列丑聞所投下的陰影永久籠罩。
同時,薩科齊的“隕落”,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的癥候。它暴露了現(xiàn)代西方選舉制度對資金的巨大渴求,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制度漏洞和道德風險。在一個公眾對精英階層的信任早已岌岌可危的時代,這起案件無疑加深了民眾的幻滅感。薩科齊不僅給法國,也幾乎是給整個歐洲留下一道深刻而持久的傷痕。
(作者系政治評論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
發(fā)于2025.10.6總第1207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薩科齊入獄:“超級總統(tǒng)”的“隕落”
作者:曲蕃夫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