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村田樂乃社祭,尤其是春社祭祀活動之內(nèi)容,而瓜田樂乃村田樂之典型者。
2、藝術(shù)圖像中的瓜田樂
1、南宋《百子圖》中瓜田樂
本百子圖中,大體表現(xiàn)了多種嬰戲狀態(tài),右下角一組大致就是模擬了社祭活動,華蓋下的胡子老者裝扮,乃是地方有地位的主祭者,左側(cè)一個持冬瓜者乃是在做村田樂表演。
畫面右上方,則有兩個人持大冬瓜,其中一個在逗弄一個孩子裝扮的仙鶴。
2、金代山西新絳彩色磚雕 瓜田樂
社火表演 “瓜田樂”
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高25.2厘米 寬21.3厘米 厚4.6厘米
1981年山西省新絳縣南范莊出土
一人肩扛大瓜,扭動腰肢,起舞作樂,表現(xiàn)農(nóng)民喜慶豐收的場面。為金代社火中的“村田樂”場景?!肮咸飿贰笔巧缁鸨硌葜械囊环N形式,以肩扛大瓜、載歌載舞者為主,場面喜慶,表現(xiàn)農(nóng)民豐收后的喜悅心情,反映出古代農(nóng)村生產(chǎn)和生活的景象。
山西省運(yùn)城市新絳縣南范莊出土 山西博物院 影子之美自由之旅資料
3、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 彩繪瓜田樂磚雕
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主辦的“宋人生活與二十四孝——磚雕展”中的喬婦人磚雕展品
4、山西博物院藏侯馬金墓出土社火磚雕 瓜田樂
5、宋金墓葬磚雕 瓜田樂
本資料忘記來源,應(yīng)是考古出土資料。四格畫面為編輯所組合,應(yīng)是四個單幅磚雕,但具有同一社火大主題的內(nèi)在連貫性。左下角即為持大冬瓜的瓜田樂主題。
6、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壁畫 瓜田樂
1999年1月,屯留縣李高鄉(xiāng)北部的宋村發(fā)現(xiàn)一座磚室墓。該墓已多次被盜,墓內(nèi)尚存壁畫,并有紀(jì)年題記,為金太京大會十三年(1135年)。
其中壁畫中存在社火內(nèi)容,下兩圖中各有持冬瓜的瓜田樂一名。
山西屯留宋村金天會十三年墓雜劇表演壁畫右半部分
山西屯留宋村金天會十三年(1135)墓雜劇表演壁畫左半部分(采自《文物》2003年第3期)
7、滎陽社常村金代墓 瓜田樂雕磚
由于墓葬文物遭遇散落,專家事后收集,所以已經(jīng)無法還原墓葬原先的雕磚序列與完整性。是否還有其余組員,已不得而知。
上圖即為瓜田樂社火主題磚雕
8、南宋朱玉《燈戲圖》瓜田樂
上圖中人物頭型夸張類似冬瓜,有人認(rèn)為是裝瓠,意思是頭類似葫瓜。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所述南宋臨安“舞隊(duì)”事象,該書記述了“舞隊(duì)”七十余種,其中也赫然有著喬親事、喬宅眷:
大小全棚傀儡、查查鬼、李大口、賀豐年、長瓠臉、兔吉、吃遂、大憨、粗旦、麻婆子、快活三郎、黃金杏、瞎判官、快活三娘、沈承務(wù)、一臉膜、貓兒相公、洞公嘴、細(xì)旦、河?xùn)|子、黑遂、王鐵兒、交椅、夾棒、屏風(fēng)、男女竹馬、男女杵歌、大小斫刀鮑老、交袞鮑老、子弟清音、女童清音、諸國獻(xiàn)寶、穿心國入貢、孫武子教女兵、六國朝、四國朝、遏云社、緋綠社、胡女、鳳阮嵇琴、撲蝴蝶、回陽丹、火藥、瓦盆鼓、焦槌架兒、喬三教、喬迎酒、喬親事、喬樂神、喬捉蛇、喬學(xué)堂、喬宅眷、喬像生、喬師娘、獨(dú)自喬、地仙、旱劃船、教象、裝態(tài)、村田樂、鼓板、踏蹺、撲旗、抱鑼、裝鬼、獅豹、蠻牌、十齋郎、耍和尚、劉袞、散錢行、貨郎、打嬌惜等等。
這里所說的長瓠臉,非常生動地詮釋了《燈戲圖》中的這個長臉角色,而長瓠臉之前有一個詞匯叫做“賀豐年”,這肯定不可能是一個角色名,所以,大致來說,查查鬼李大口、賀豐年長瓠臉,其實(shí)就是兩個連貫的角色名稱,而長瓠臉的前綴之所以叫賀豐年,其長瓠與慶豐年社火的瓜田樂的關(guān)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9、滎經(jīng)縣宋墓出土瓜田樂 陶俑
這其實(shí)是一個持麥穗的男子,在同墓中還出土了一個典型的社火拉頭巾的喬婦人形象角色。見下圖:
此男俑的持麥穗,與喬婦人的慶豐年的社火角色相并列,可見應(yīng)該就是社火的瓜田樂中的慶豐收的角色。這生動體現(xiàn)了明教坊編演明教坊編演本《感天地群仙朝圣》雜劇中“谷生雙穗麥二岐”,以及陸游《賽神曲》中“使我嘉谷收連車”的祈愿所指。
這類持麥穗的造型在遼代銅人造型中也有體現(xiàn):
私人收藏
這類持禾姿勢,一直到了清代還有沿襲,下圖為“石灣是個美陶灣”特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展出時的和合童子展品狀態(tài),童子一手持盒,一手持禾,寓意和合。
從這個角度,我們回頭看“萬姓快活”社火花錢穿上的那個持瓜行走人物,雖然造型神韻與持瓜角色契合,但所持之物,似乎總有扁窄的感覺,所以,也存在嘉禾麥穗的可能。
10、宋金社火 瓜田樂雕磚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shù)博物館藏
11、宋金社火 瓜田樂造像私人收藏
網(wǎng)絡(luò)資料
12、元代 焦作西馮村出土 瓜田樂雕磚
河南博物院1974年收藏了一批元俑雕磚,這批雕磚出土于焦作西馮封村元代墓葬,雕磚俑共26件,除了個別仆侍俑外,絕大部分是雜劇俑,主要有說唱俑、吹口哨俑、吹笛俑、打節(jié)板俑和擊鼓俑等。
此焦作西郊王封鄉(xiāng)西馮封村發(fā)掘的蒙元時期墓葬。該墓前室有十九個人物磚雕俑,除去其中的侍 立和侍仆俑外,有十二個雜劇、散樂磚俑。同時,后室普柏枋上壁拱眼鑲嵌有八個社火人物磚俑。相關(guān)資料介紹說:
“磚俑分別有執(zhí)鼓、拍板及排簫者,這些樂器多為雜劇或社火表演伴奏所用。另有肩扛長瓜、手執(zhí)長柄傘及肩扛旗、牌( 糧斗) 者,這些形象多次出現(xiàn) 于宋元社火舞隊(duì)文物中,“大概是以農(nóng)作物模具來祈?;驊c賀豐年,為舞隊(duì)‘村田樂’‘賀豐年’內(nèi)容中的常見造型”。這類舞隊(duì)形式多有兒童扮演,說明西馮封社火磚雕正是由兒童表演的《村田樂》或《賀豐年》節(jié)目的體現(xiàn)”。
”此外還有身著僧衣、項(xiàng)掛佛珠、扮演和尚一人。應(yīng)是宋元社火演出節(jié)目《耍和尚》或《舞鮑老》?!段?林舊事》卷二“舞隊(duì)”條見《耍和尚》《大小斫刀鮑 老》《交袞鮑老》的名目。這類節(jié)目大抵是一種扮演 僧人的滑稽表演“。
負(fù)瓜舞俑
此俑高31厘米,橢圓形的臉龐,濃眉大眼,鼻梁高挺,眼睛向右后斜視,肩負(fù)長瓜,戴雙總髻假大頭,上身赤露,以彩帶纏繞,打結(jié)于胸前。下著短裙,腰系布帶,足穿布襪,軟靴,揮臂奔跑起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