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造意義不僅在于需要什么東西時,更在于失去什么東西時。
我們生活在一個熱衷于談?wù)摗矮@得”的時代。我們?yōu)槌晒Α⒇敻?、關(guān)系與知識賦予意義,堅信“只要我得到了它,我的人生就會變得不同,就會變得完整?!边@種對“獲得”的渴望,驅(qū)動著社會前進,也構(gòu)成了我們個人奮斗的主旋律。然而,當我們沉浸于為“需要”之物編織意義之網(wǎng)時,卻常常忽略了人生另一個更深刻、也更必然的面向——失去。事實上,真正決定我們生命厚度與韌性的,并非僅僅是我們獲取了什么,更是我們?nèi)绾卧谑サ膹U墟上,重建意義的殿堂。
第一層:對“獲得”的執(zhí)念——一種根植于童年的心理圖式
我們對“獲得”的天然親近,深藏于我們的心理基因。心理動力學理論揭示,嬰兒最早的世界體驗,便建立在“獲得”之上——獲得乳汁,獲得擁抱,獲得關(guān)注。這形成了潛意識中最原始的回路:“獲得”即滿足,“獲得”即安全。 這種源自“初級思維過程”的快樂原則,如同我們的心理底色,讓我們終其一生都在潛意識中尋求那種被充盈、被庇護的完滿感。
我們的文化則成為這臺欲望機器的加速器。消費主義將意義標價,成功學為占有加冕。我們?nèi)缤实且患苡罒o盡頭的階梯,虔誠地為每一個“下一個”目標鍍上意義的光環(huán)。然而,這看似積極的人生敘事,實則潛藏著一種存在的陷阱。它將生命的核心意義,外掛于一個尚未到來的、外在于我們的客體之上。這讓我們活成了一種“將來時”的存在,真實的、可觸碰的當下,反而成了一段等待被超越的序曲。
第二層:失去的突襲——存在性震蕩與意義的黃昏
而“失去”,則是對這架階梯的粗暴拆解。當工作、健康、關(guān)系或我們所珍視的信念驟然離去時,它所剝奪的不僅是客體本身,更是我們賴以導航的人生地圖。那個由“我是誰”、“我屬于何處”構(gòu)成的穩(wěn)定結(jié)構(gòu)開始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