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造船收取的港口費即將于本月中生效,中方此前一直隱忍不發(fā),但在十月的前一天,宣布了反制措施,而且時間還要早于美國。
10月14日,美國欲對中國建造船只征收的額外港口費即將生效,就在9月30日,中方的反制先一步生效,美國敢收錢,中方就讓美國海運業(yè)四倍償還。
美國這收費政策,自己都沒捋明白
美國要收這個港口費,從一開始就透著一股“沒準備好就喊口號”的亂勁兒。最早是今年4月,特朗普政府拿“301調(diào)查”說事兒,給中國造船業(yè)扣了個“不公平競爭”的帽子,說要額外收港口費,想靠這招幫美國自己的造船業(yè)“活起來”。
按他們公布的計劃,10月14號先進入第一階段,每凈噸位收50美元,之后每年多收30美元,到2028年得漲到140美元/凈噸;更絕的是2028年還要搞第二階段,慢慢不讓外國造的船運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最后要讓美國造、美國運營的船占15%。
可喊了大半年,這政策連美國自己人都搞不懂咋執(zhí)行。負責收錢的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到現(xiàn)在都沒說清楚具體咋操作,連“哪些船算和中國有關”都沒給準話——中國租賃公司出錢的算不算?美國公司租的中國造的船算不算?
這些關鍵問題的答案一直沒影,霍蘭德·奈特律師事務所的合伙人安德魯·麥卡利斯特都急了,說美方之前承諾要給的答疑文件,到現(xiàn)在連影子都沒見著。
更諷刺的是,美方說要“振興本國造船業(yè)”,但數(shù)據(jù)騙不了人:2024年美國船廠造的商用船還不到10艘,中國一年能造1000多艘,這差距哪兒是一筆港口費能補上的?
其實美方自己也知道這政策站不住腳,最開始想對每艘中國相關的船收上百萬甚至300萬美元,結(jié)果美國本土的航運公司和港口集體反對,沒辦法才把收費標準降下來。
可就算這樣,業(yè)內(nèi)還是一片抱怨:一艘能裝一萬個集裝箱的船,按現(xiàn)在的標準得交100多萬美元,這筆錢最后要么攤到美國老百姓頭上,讓大家買東西更貴,要么讓美國企業(yè)沒了價格優(yōu)勢,沒法跟別人競爭。難怪中國外交部早早就說透了:這招根本就是坑別人也坑自己。
中國反制早一步,四倍代價不是說著玩的
這邊美方還在為政策細則扯皮,中國已經(jīng)拿出反制的招了,而且比美國早了整整14天。
9月29號國務院公布的《國際海運條例》修改決定,看著就是改了幾條規(guī)矩,其實每一條都打在美國海運業(yè)的要害上。最核心的就是加了第三十九條反制條款,明明白白列了四項措施:收特別費用、不讓進中國港口、不給海運信息、不讓做相關業(yè)務,幾乎把美國在華海運的利益全攥在手里了。
不少人好奇,中國為啥敢說“四倍償還”?這可不是隨口吹的,是把中美海運的利益賬算得門兒清。
表面上看,掛美國國旗的船只占全球的0.6%,好像掀不起啥風浪,但美國的厲害不在船多,而在金融滲透得深。德魯里航運咨詢公司的專家就說透了,美國的私募、銀行在全球航運資產(chǎn)里占了不少份額,只要中國把“美國背景”的定義擴大到融資、租賃、持股這些方面,受影響的船一下子就多了一倍。
就說美森輪船吧,雖然它在全球運力里只占0.2%,但它的航線基本離不開中國港口,真要是被收特別費用或者限制業(yè)務,損失可就大了。
這次反制的“準頭”也很妙。新增的條款不光管直接搞歧視的,連那些“幫著、支持”歧視措施的國家和地區(qū)也能管,等于提前給想跟著美國跑的國家劃了條紅線。
而且把國際航運交易平臺管起來,更是掐住了信息的命門——美國海運公司想在中國市場做業(yè)務,離不開貨運數(shù)據(jù)、航線信息,要是拿不到這些,根本沒法跟其他國家的公司競爭。中國船東協(xié)會當天就說堅決支持,說白了就是:咱們有底氣接招,也能護好自己的企業(yè)。
其實這種“先出手”早有鋪墊。美方4月剛說要調(diào)查的時候,中國就多次警告后果,但一直沒亮具體措施,就是在等最好的時機。
等到美方政策生效前兩周動手,既讓國際社會看清楚是美國先搞單邊主義,又能打美方一個措手不及——畢竟美國企業(yè)還沒來得及調(diào)整航線,中國的反制已經(jīng)落地了。
拼到最后,還是看誰在航運圈更有分量
這場港口費的較量,說到底比的還是誰在全球航運體系里更有話語權。美方想靠收費把中國造船的訂單搶過來,可現(xiàn)實打了個響亮的耳光:美國戰(zhàn)略與國際研究中心8月的報告顯示,今年前8個月中國船廠拿了全球53%的新船訂單,跟去年美方調(diào)查前沒啥區(qū)別。
丹麥的馬士基、法國的達飛這些航運巨頭,不僅沒把中國造的船調(diào)離美國航線,還明確說不加收額外費用,因為他們心里清楚,想找比中國船廠更劃算、更高效的替代者,根本找不到。
中國的底氣還藏在全產(chǎn)業(yè)鏈的優(yōu)勢里。造一艘大船要鋼材、設備、配套服務等上百個環(huán)節(jié),中國不光能造,還能做到成本低、工期短、質(zhì)量靠譜。美方想讓航運公司轉(zhuǎn)去找其他國家的船廠,可日本、韓國的造船成本比中國高30%以上,而且產(chǎn)能根本跟不上。
更別說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進出口貿(mào)易國,2023年美國對華出口就給美國創(chuàng)造了93.1萬個工作崗位,這些崗位里好多都跟海運有關系——要是中美海運不暢,美國農(nóng)民的大豆、能源企業(yè)的液化天然氣,都得找地方堆著賣不出去。
再看美方的政策,從一開始就矛盾重重。一方面想卡中國造船業(yè)的脖子,另一方面又離不開中國的海運市場和便宜商品。
美國海關的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美國在華海運相關企業(yè)的銷售額差不多有5000億美元,這些企業(yè)既想賺中國的錢,又得承受本國政策帶來的成本上漲。就像特斯拉,它上海工廠造的汽車要靠船運到美國,要是中國對美國的運輸船收特別費用,最后還是特斯拉自己掏腰包。
國際社會的態(tài)度也很有意思。新加坡、韓國這些航運樞紐最近都在嚴查轉(zhuǎn)口貿(mào)易,怕的就是被卷進中美這場博弈里。但沒人真愿意跟著美國疏遠中國,因為中國港口的吞吐量占全球近30%,全球一半以上的集裝箱都得從中國港口過。
就算美國硬要收費,最多也就是航運公司調(diào)整航線,把中國造的船派去歐洲、東南亞航線,反而讓美國港口沒了貨源,最后受損的還是美國的港口工人和物流企業(yè)。
說到底,這場博弈再一次說明:在全球化的航運體系里,沒人能單方面定規(guī)矩。美國想靠歧視性政策卡別人脖子,反而暴露了自己造船業(yè)的短板;中國的反制不是硬剛,而是用規(guī)則護自己的利益,用實力說話。
10月14號很快就到了,美方要是真敢按收費的按鈕,等著它的絕不會是“振興造船業(yè)”的美夢,而是海運業(yè)實實在在的“四倍代價”——畢竟在靠近中國的航運游戲里,中國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角色了。
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wǎng)——特朗普政府港口費政策將生效,“美國航運業(yè)界仍一頭霧水,中方已先發(fā)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