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記者 劉金 文/圖)10月2日,“秦脈永續(xù)·尋渠千年——對話鄭國渠”文化交流活動在有著“天下第一渠”美譽的鄭國渠首遺址區(qū)拉開帷幕。來自歷史、文化、農業(yè)、考古等領域的五位頂尖專家學者齊聚涇水之畔,以深度對話與互動問答的形式,從歷史、水利、農業(yè)、考古等維度,解鎖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千年智慧,讓秦文化和古代水利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鮮活生命力。
此次活動多平臺高清直播,讓全國觀眾沉浸式“云游”遺址,與主持人陳愛美老師一起聆聽專家論道,為文化研究者與愛好者提供了珍貴的學習資料,進一步擴大了活動的文化傳播覆蓋面。
多維度深度對話,揭開古渠千年奧秘
活動中,專家圍繞鄭國渠的核心價值展開層層遞進的對話,從文化內涵到歷史細節(jié),從遺產保護到當代啟示,全方位解讀這份千年遺產的獨特魅力:
肖云儒教授從鄭國渠的治水實踐、中華文化精神出發(fā)闡述了鄭國渠的修建對民生社稷、國家發(fā)展的深遠意義。
王雙懷教授從闡述韓國“疲秦之計”何以造就“強秦之功”,并指出鄭國渠僅高干渠、主干渠工程量就達300多里,其工程量不亞于當年秦國修建萬里長城。
樊志民教授指出,鄭國渠修建過程中采用“橫絕”技術和“淤田壓堿”技術,造就“沃野千里”的農耕奇跡,形成一整套水利灌溉行水程序,留存大量水利資源文獻。
趙叢蒼教授指出考古活動對鄭國渠申請為世界灌溉水利工程遺產的重要作用,其建造過程是對中國“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入詮釋。
趙汗青老師從自身鄭國渠首遺址考古經歷出發(fā),講述在考古中選用激光雷達掃描及六十年代美國衛(wèi)星照片進行對比研究,取得在渠道、建筑、工程技術及修渠人居住地等方面的新發(fā)現。
互動問答延續(xù)智慧,千年水脈永續(xù)流淌
對話尾聲,活動進入“互動跨界對話”環(huán)節(jié)。現場媒體與學生圍繞“文旅融合下鄭國渠文化IP打造”“水工鄭國生平調研”“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差異”“考古手段挖掘現代價值”“未來考古計劃”等問題提問,五位專家逐一細致解答,進一步拉近了千年水利文化遺產與大眾的距離。
活動現場,縣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楊利榮表示,各位老師對鄭國渠歷史故事與歷史密碼的解讀,令我們受益匪淺,其從歷史、現實及未來視角帶來的啟發(fā),讓我們對鄭國渠有了全新認知,這為下一步遺址活化利用、打造世界引領性文化標志指明了方向——文物保護是首要前提,唯有如此,才能讓遺址活化利用更好呈現,綻放新時代光芒。
今天的文化交流雖已結束,但對鄭國渠首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千年渠水奔流不息,一步秦史脈脈相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