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陽明心學:揭示人性本質(zhì)》是一個系列,通過王陽明把陽明心學運用到實踐中的案例,一步步揭示人性本質(zhì),以幫助我們與人交往時,正確認識人性、運用人性。本專欄通俗易懂,建議從第一章看起。
王陽明在廬陵縣任知縣的時間并不長,前后不足七個月,在如此短的時間里,他為何能把廬陵縣治理得井井有條,讓老百姓對他言聽計從?
廬陵縣在其他官員的眼中,是刁民橫行的地方,可在王陽明的治理下,為何人人都變成安分守己的良民了呢?
從王陽明的方法來看,想讓人言聽計從,核心思想就4個字:知行合一。
如果不懂知行合一的具體運用方法,要做到讓他人信任你,依賴你,對你言聽計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王陽明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在廬陵的時間雖然短,但王陽明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免稅、戰(zhàn)勝瘟疫等等,都是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事情。
王陽明是如何把“知行合一”落到實處?下面,我們通過一則案例進行詳細講解:
一、讓他人獲得好處。
人性的作用,就是善、惡。想讓他人對你言聽計從,就看你如何運用善、惡。
前面我們講到,王陽明通過訴訟改革,大大減少訴訟案件發(fā)生。這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廬陵縣的老百姓,并不都是惡人,他們大多是能分清是非,內(nèi)心善良的人。
人性的作用,不是好就是壞,王陽明作為知縣,如果他與老百姓勢不兩立,不為老百姓著想,甚至魚肉鄉(xiāng)里,那么,就必定激發(fā)大家內(nèi)心的惡性,讓善消失。
如何才能讓老百姓不斷朝善的方向發(fā)展呢?王陽明作為廬陵縣的父母官,自然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老百姓。
王陽明到了廬陵縣不久,由于久旱無雨,天干物燥,有一天城內(nèi)突發(fā)大火,燒毀老百姓的房屋近千余間。
民間傳說,看到大火熊熊,老百姓哭喊連天,王陽明十分心痛,他在現(xiàn)場向上天祈禱,希望能讓大火熄滅。
果然,上天被王陽明的誠意感動,轉(zhuǎn)變風向,讓大火得以熄滅。
當然,這是傳說,我們也只是了解一下,并不能過分以此渲染王陽明的力量。
不過,大火讓王陽明不得不警醒,他決定徹查火災原因,避免火災再次危害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
這一查,還真發(fā)現(xiàn)問題了。原來,老百姓的房屋都為木質(zhì)材料,道路狹窄,房屋過于密集,一旦發(fā)生火災,就會殃及一大片。
王陽明決定改變以前的規(guī)劃,進行一個全新的布局:
一、臨街的民房退后三尺,把街道拓寬,這樣不僅可以成為防火帶,也方便疏散人群。
二、店鋪退后二尺,余出的面積做防火巷。
三、每戶出一錢銀子,用于建防火巷、防火墻。
大家見識火災帶來的災難性后,對王陽明這樣有良知的舉措自然很是支持。
做任何事情,只要是對他人有利的,就能得到他人的支持。
不過,王陽明也面臨一個挑戰(zhàn),就是有人不愿意把房屋往后退三尺。
這是一個牽涉到拆除房屋的過程,在縣衙沒有任何補助的情況下,王陽明要如何做,才能大家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呢?
請繼續(xù)往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