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nèi)容取材于網(wǎng)絡
“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每當看到老人摔倒,這句金句總在耳邊回響!
9月14日上午,湖南的尹先生載著發(fā)高燒的兒子就醫(yī),可就在去醫(yī)院的路上,一位老人倒在地上,被自行車壓著,嘴里發(fā)出痛苦的呻吟,尹先生沒多想,上前把老人扶了起來。
他以為這只是個插曲,卻沒想到是場噩夢的開始,幾個小時后,一通來自警方的電話,讓他瞬間墜入冰窟。
電話那頭,他被告知涉嫌“肇事逃逸”,那個被他扶起的老人親自指認尹先生是肇事者!
好心救人反被訛詐
老人的家屬找上來,態(tài)度強硬,邏輯更是讓人心寒,他們開出了三萬元的醫(yī)藥費賠償要求,并放出狠話:如果不給錢,就要以“無證駕駛肇事逃逸”的罪名追究他的刑事責任。
尹先生的無奈辯解,卻只換來網(wǎng)友一句冰冷的質(zhì)問:“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這一句話在如今幾乎成了社會毒瘤。
這句話像一把鎖,鎖住了善意,也鎖住了尹先生自證清白的漫漫長路,老人自己也記不清了,記憶模糊,只記得幫助過自己的好人。
最要命的是,事發(fā)地點恰好是個監(jiān)控盲區(qū),尹先生百口莫辯,為了證明自己沒撞人,尹先生開始了長達十余天的煎熬。
家屬一句對不起了事
他像個偵探,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一點一點地搜尋著可能存在的證據(jù),那段日子,他用“精神恍惚”來形容自己,一個好心人,卻被逼成了嫌疑犯。
最終,希望出現(xiàn)在一棟居民樓的樓道監(jiān)控里,那段模糊的畫面,成了他唯一的救命稻草,監(jiān)控清晰地記錄下,在尹先生的摩托車到達之前,老人就已經(jīng)摔倒在地。
畫面甚至能看清,他的摩托車停下時,與老人之間還有著將近三米的距離,證據(jù)如山,真相大白。
尹先生以為自己終于可以卸下重負,可對方家屬的反應,卻比那十多天的煎熬還要傷人,他們看完視頻,沒有愧疚,沒有悔恨,只是輕飄飄地扔下一句“對不起”,然后就再無下文了。
這句“對不起”和他所承受的精神折磨、為了尋找證據(jù)耗費的時間精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個人的善舉,換來的卻是無盡的麻煩和一句廉價的道歉。
這失衡的天平,不僅稱出了尹先生個人善意的脆弱,更拷問著整個社會的公正刻度,這句道歉,到底為何如此之輕?
我們不妨來盤算一下尹先生付出的代價,為了找證據(jù),他十幾天無法正常工作,誤工費誰來承擔?
為了到處奔走,交通費、通訊費又是一筆開銷,這些有形的經(jīng)濟損失,還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精神創(chuàng)傷。
那種被社會辜負、被善意反噬的無力感,足以在心里留下一道難以愈合的傷疤,這種傷害并非個例。
就在去年五月,南京的楊先生也經(jīng)歷了類似遭遇,他好心幫助一位滿臉是血的醉酒老人,卻被老人的兒子劈頭蓋臉一頓指責。
幸好有監(jiān)控和路人作證,楊先生才得以清白,事后還獲得了見義勇為的獎勵,可他自己卻坦言,心里還是留下了陰影。
當我們將這些沉重的“成本”,與訛人者那三萬元的索賠要求,以及最后那句輕飄飄的“對不起”放在一起對比時,一幅荒誕的畫面便清晰浮現(xiàn):訛詐,是一種低風險、高潛在收益的行為。
而行善,卻成了高風險、零回報,甚至可能是負回報的冒險,在這樣的不對等局面下,那句道歉顯得何其蒼白,何其微不足道。
央媒呼吁公安機關站出來
難道我們的社會,就只能任由一句“對不起”成為這類事件的終點嗎?當然不是。
事實上,我們的法律“武器庫”里,早已為行善者準備了層層防護,只是在現(xiàn)實中,這些武器常常淪為“陳列館”里的展品,看著威風,卻沒人能出鞘。
因為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這種事情整麻木了,以前在街上看見老人暈倒,大家都會本能的幫忙,而現(xiàn)在我們只會想著趕緊遠離,以免被訛詐。
央媒呼吁公安機關主動介入,正是想讓官方力量站出來保護好心人,這樣就算老人事后訛詐,也可以追究老人的責任。
可問題是,這些法律工具為什么常常難以被激活?
根源在于一個看似簡單,卻在現(xiàn)實中被徹底扭曲的原則:“誰主張,誰舉證”,本來,舉證責任應該在指控方,也就是老人的家屬身上,但現(xiàn)實卻滑稽地變成了“誰行善,誰自證”。
尹先生耗費十幾天去尋找監(jiān)控,恰恰印證了這個現(xiàn)實的倒掛,這成了所有被冤枉的好人面臨的第一個,也是最巨大的障礙。
正是因為自證清白的過程太難、太耗時、太折磨人,許多受害者最終選擇了“算了”,他們“怕麻煩”、“耗不起”,寧愿吃個啞巴虧,也不愿再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責。
這就給了訛詐者用一句道歉就“全身而退”的機會,當法律的邊界因為執(zhí)行不力而變得模糊,一句“對不起”就僭越了它應有的范圍,不再是真誠悔過的表達,反而成了違法行為的“遮羞布”。
別讓好人自己扛
那么,要怎樣才能讓那句“對不起”回歸其應有的分量,甚至讓它后面跟上應有的代價?
作為個人,在伸出援手時,確實也需要一些“武裝”,法律專家給出的建議非常實用:救助前,先觀察一下周圍環(huán)境,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
救助時,盡量尋找路人一同施救,讓他們成為你的見證人,同時,別忘了證據(jù)保全,觀察哪里有監(jiān)控,或者干脆用自己的手機錄像錄音,固定現(xiàn)場情況。
這既是保護自己,也是為后續(xù)可能的維權(quán)提供彈藥,但我們不能把所有擔子都壓在行善者自己身上,更重要的,是公權(quán)力的“主動出擊”。
我們不能再滿足于“和稀泥”,或者在受害者拿出鐵證后才簡單定性,相關部門應該更主動、更積極地介入調(diào)查。
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心人,更要打牙訛詐著,不管他是老人還是婦女,只要利用別人好心而訛錢的行為確認,我們就應當追究他們的責任!
我們討論這么多,不是要否定道歉的價值,一句真誠的“對不起”,在任何時候都彌足珍貴,但我們必須清楚,道歉,不能成為社會正義的終點,更不能成為違法行為的“免罰金牌”。
當法律的利劍能夠及時斬斷伸向善意的黑手,當輿論的盾牌能夠堅實地守護每一個好心人,我們大眾的信任基石才能被一點點修復。
結(jié)語
最終的目標,是讓“扶不扶”徹底告別“選擇題”的尷尬境地,不再需要人們在伸出援手前反復權(quán)衡利弊、計算風險。
它應該回歸其本源,成為一個關乎人類良知的“本能題”。我們希望看到的未來是,每一個像尹先生一樣的人,在看到他人身處危難之時,都能心安理得、毫不猶豫地伸出那雙溫暖的手。
參考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