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吹,在中國吃驢還得這10個地方
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里,五千年前的驢骨還帶著敲痕,
古人吸盡骨髓,把肉煮透填肚子,這是吃驢肉最早的實據(jù)。
北魏《齊民要術(shù)》寫?zhàn)B驢時補了句“肉味勝羊”,這話像顆種子,讓驢肉慢慢脫了“救饑”的標(biāo)簽。
唐代驛站的老驢會流進(jìn)市井,長安東市的攤子前,粗瓷碗盛著驢雜湯,油花飄在湯面。
腳夫放下?lián)佣茁愤叄镆豢?,熱湯順著喉嚨暖到心口?/p>
到宋朝,《東京夢華錄》記著“驢肉脯”,小孩攥倆銅板,
就能從貨郎那換塊嚼著帶勁的肉干。
如今河間驢肉火燒還是老樣子,面團烤得咬著脆,里頭的驢肉剁得細(xì)碎,油香裹著肉鮮。
從五千年前的敲骨吸髓,到現(xiàn)在咬一口的滿足,
驢肉從沒進(jìn)過王侯宴席,卻憑著實在的香味,
在平民飯桌上扎了根,一扎就是幾千年。
今天,跟諸位聊聊,中國最會吃驢肉的十個地方……
大城驢肉
河北大城縣的“地上珍品”,自晚清起便香飄四野。
李蓮英曾將其獻(xiàn)予慈禧,得譽“地上珍品”,從此名震四方。
選用本地五年生黑龍港河毛驢,配二十余味祖?zhèn)髅胤剑?jīng)二十余小時慢火醬制,
肉質(zhì)鮮嫩如脂,肥而不膩,連骨髓都浸著香料的醇厚,那叫一個地道!
如今大城驢肉已成“三寶”之首,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必擺一盤,
配燒酒、夾大火燒,嚼著是煙火氣,
咽下是百年傳承的滋味,連外鄉(xiāng)人都得喊一句:“真得勁!”
趙縣咸驢肉
地道河北味!
這口“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傳說,得從清末固城村說起,
當(dāng)年劉姓屠戶走西口學(xué)得內(nèi)蒙鹵藝,回鄉(xiāng)支鍋燜驢,用百年老湯“鎖”住鮮香。
如今固城村五分之一人家圍著驢肉轉(zhuǎn)。
講究“大火攻腥、小火燜魂”,肉切得透亮,
咬著酥軟不柴,膠質(zhì)在舌尖化開,咸淡剛好不齁嗓,配口老酒那叫“得勁兒”!
這驢非普通驢,是華北小毛驢,體高不過米一,肉細(xì)如絲。
制作更絕:生肉鋪驢骨防焦,加秘料袋壓鐵篦子燜十四五個鐘頭,鹽分滲得透卻不搶味。
如今“全驢宴”火遍石家莊,驢排、驢雜、驢燜子配驢油烙餅,
2018年還評上“石字號”美食。
上黨臘驢肉
山西長治上黨特色。用的是晉南良種驢,明清時曾是宮廷貢品。
當(dāng)?shù)孛裰{“天上龍肉,地下驢肉”流傳至今,臘月制肉的傳統(tǒng)可溯至唐宋,與涼粉、酥火燒并稱“長治三寶”。
明太祖朱元璋私訪潞州時,就獨愛這口臘香,
逢年過節(jié)家家必上這道菜,堪稱“太行山的味覺密碼”。
肉質(zhì)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經(jīng)十二時辰老湯慢燉,融入二十余味草藥香料,
出鍋時色澤紅亮如琥珀,咬一口筋道彈牙,滿嘴生香。
最地道的吃法是夾在酥火燒里,配二兩潞酒,那叫一個“解饞賽過年”!
河南沁陽鬧湯驢肉
三百年非遺老味道!
選用太行山散養(yǎng)毛驢,老湯熬足八小時,湯沸如“鬧春”,故得此名。
乾隆南巡曾贊“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本地人更愛說“殺驢胡同”里飄出的香,那可是豫西北驢肉江湖的“CBD”!
肉質(zhì)鮮嫩如脂,咸香透骨,咬一口滿嘴生香。
切片蘸蒜汁,配烙饃卷大蔥,那叫一個“得勁”!
如今已是地理標(biāo)志產(chǎn)品,老饕們追著吃,
連驢骨湯都熬成乳白膠質(zhì),喝一口暖到心尖尖。
敦煌驢肉黃面
是甘肅敦煌的“非遺味兒”,屬“敦煌八大怪”之一。
順張黃面館從清朝末年傳下來,
五代人守著這口“細(xì)如龍須、長如金線”的黃面,小麥粉加蓬灰水(戈壁蓬草燒的草木灰),
揉出的面筋道透亮,久煮不坨,配著醬驢肉,
一口面一口肉,那叫“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
黃面得配“醬驢肉”,選3-5歲河西驢,老湯燜72小時,肉酥爛不塞牙,切薄片能透光,
蘸點蒜汁兒,香得跺腳!
當(dāng)?shù)厝斯苓@吃法叫“吃肉帶面”,講究個“面要筋,肉要嫩,湯要醇”。
鳳翔臘驢肉
陜西寶雞鳳翔“西府四絕”之一,始于清咸豐年間。
選用關(guān)中草驢后腿,經(jīng)硝鹽腌壓20天、陰涼風(fēng)干30天,
再以松木柴火配18味香料慢燉6小時,最后浸驢油定型。
成品色如琥珀,切面半透明似瑪瑙,入口先覺煙熏焦香,
細(xì)嚼滲出五香余韻,后味回甘綿長。
慈禧西逃時嘗后贊“香而不膩,淡而不俗”,成了貢品級特產(chǎn),現(xiàn)列寶雞非遺名錄。
當(dāng)?shù)厝顺Uf:“嘹咋咧!吃臘驢肉,喝西鳳酒,才叫個美!”
廣饒肴驢肉
得從清同治十二年說起。
崔萬慶武舉人舉薦下,它成了兵部差務(wù)府專供,
連康有為路過都饞得賦詩:“當(dāng)年不知驢肉美,何事扣門卻芳香”。
廣饒人不產(chǎn)驢,偏從新疆、寧夏挑成年驢,配17味“肴藥”,
白芷、八角、豆蔻在老湯里滾出藥香,急火三小時,再文火燜五小時,
肉得壓進(jìn)湯里,油得控得恰到好處,出鍋時紫紅透亮,
硬實卻易嚼,香而不膩,夏天蠅不叮蟲不咬,全因那味“藥”。
當(dāng)?shù)赜芯渌自挘骸翱磳O子故園,品肴驢肉”,
這肉不光下酒,還補氣血、壯筋骨,老少皆宜。
春節(jié)時銷量翻十倍,成了年貨頂流,
廣饒人守著這鍋老湯,守著百年非遺的煙火氣,
吃的是肉,嚼的是文化,香得實在,香得踏實。
高唐驢肉
山東聊城高唐縣的“鬼子肉”,三百年前就上貢朝廷,乾隆爺吃了直咂摸嘴兒。
德州驢肉細(xì)嫩,宰前灌鹽水遛圈,老湯里泡足三十味草藥,
醬紫透亮,爛而不散,香得直竄鼻子眼兒!
當(dāng)?shù)厝朔Q驢為“鬼”,故得此名,清末還出口日本東南亞,
如今“無驢肉不成宴”,六月六餅卷驢肉孝敬爹娘,是魯西人心里的人間至味。
夾塊肉塞嘴里,軟乎得像化在舌尖,咸香裹著草藥香,不膩人!
醬驢肉,肉爛不散、香而不膩,遠(yuǎn)銷京滬,真恣兒!
保定驢肉
源自徐水漕河鎮(zhèn),宋代漕幫鹽幫爭斗后,驢肉夾火燒成街頭美味。
康熙曾微服嘗鮮,遣人專購,今已列省級非遺。
太行驢肉配20味調(diào)料,經(jīng)“大火攻、小火燜、油蓋頂”25道工序,
鹵制24小時,肉酥軟不柴,肥而不膩。
保定人早餐必配驢火,火燒外酥里嫩,夾熱驢肉、驢板腸,
配小米粥或驢雜湯,一口下去“滾燙人生”直抵心尖。
這味“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不僅是舌尖享受,
更是游子鄉(xiāng)愁的解藥,藏著保定人“滾燙”的市井煙火氣。
河間驢肉
河北滄州河間的非遺美食。
選用渤海驢,肉質(zhì)鮮嫩,經(jīng)醬制后香而不柴。
唐太宗李世民曾贊“好吃”,乾隆下江南時誤食剩餅夾驢肉,賜名“蛤蟆吞蜜”,至今仍傳為佳話。
當(dāng)?shù)厮渍Z“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道盡百姓對它的喜愛。
火燒外皮酥如雪、薄似紙,夾著醬驢肉、燜子或青椒,
咬一口,酥脆與鮮嫩在嘴里“打架”,肥肉不膩,瘦肉不柴,熱乎勁兒直鉆嗓子眼。
如今,河間驢肉火燒年產(chǎn)值超72億,
成為“非遺”美食,街邊老鋪子一開火,
整條街都飄著五香味,是刻進(jìn)骨子里的煙火氣。
那口香味飄了五千年,還在街角打著轉(zhuǎn)。
你蹲在路邊攤,捧起粗瓷碗,熱湯的白氣模糊了臉。
刀切過案板,肉碎進(jìn)火燒,人們埋頭咀嚼,沒人談?wù)摎v史。
但骨頭里的敲痕,早已刻進(jìn)日常的每一餐,
這就是活著,
胃里踏實了,日子便穩(wěn)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