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gòu)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xiàn)實關(guān)聯(lián)
春秋末年,有一位奇人,他既能在朝堂之上運籌帷幄,助君王成就霸業(yè);又能在市井之間經(jīng)商致富,三聚千金而不矜。此人便是后世尊為"商圣"的范蠡。
《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范蠡三遷,成名于天下。"這位傳奇人物,少時貧賤,中年方才輔佐越王勾踐,歷經(jīng)二十載臥薪嘗膽,終滅強吳。待功成之時,他卻悄然離去,更名易姓,轉(zhuǎn)身經(jīng)商。不過數(shù)年光景,便積累萬貫家財,被尊稱為陶朱公。
更為奇絕的是,范蠡曾在臨別越國之時,于深夜密室之中,向幾位追隨多年的門徒傳授了一套心法口訣。這套口訣僅有三個字,卻蘊含著他一生翻身逆襲的全部智慧。
那些得此真?zhèn)鞯拈T徒,后來無不成為巨富名賈??蛇@三個字到底是什么?它們又為何有如此神奇的力量?
會稽山下,越王宮中。
那是公元前473年的初春,越王勾踐終于攻破姑蘇,滅了吳國。舉國歡慶之際,范蠡卻獨自站在宮墻之上,望著遠方的太湖,神色凝重。
"大夫為何不喜?"身旁的文種不解地問道。
范蠡轉(zhuǎn)過身來,看著這位與自己共謀二十年的摯友,輕聲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踐,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你也當(dāng)早作打算。"
文種擺了擺手:"大夫多慮了。大王待我等恩重如山,豈會..."
話未說完,范蠡便嘆息一聲,不再多言。他知道文種聽不進去,那便由他吧。有些道理,不經(jīng)歷生死,是悟不透的。
當(dāng)夜,范蠡便攜家眷,乘扁舟離開越國。臨行前,他給勾踐留下一封書信,信中只有八個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踐讀罷,默然不語。
范蠡一家泛舟于五湖之上,最終在齊國沿海的地方停了下來。他更名為鴟夷子皮,帶著兒子開始耕種、曬鹽、經(jīng)商。
當(dāng)時的齊國,商貿(mào)繁盛,各國商賈云集。范蠡初到此地,身無分文,但他并未慌張。每日天未亮,他便起身,觀察集市上的貨物流通,傾聽商賈們的議論,揣摩各地物價的漲跌。
有一日,他在集市上遇見了一位來自楚國的布商。那布商愁眉不展,原來是囤積了大批布匹,卻因齊國突然降溫,民眾多買厚衣,輕薄的夏布無人問津。
范蠡走上前去,仔細查看那些布匹,又問清了價格。那布商見他穿著樸素,以為是窮苦人,便不耐煩地揮手趕他走。
范蠡也不惱怒,轉(zhuǎn)身離去。回到家中,他將全部家當(dāng)湊在一起,又向幾位商人借了些錢,第二天便將那布商的所有夏布全部買下。
兒子不解:"父親,如今天寒地凍,這些薄布如何賣得出去?"
范蠡笑而不語,只是將布匹妥善收藏。三個月后,春暖花開,氣候驟然轉(zhuǎn)熱,百姓紛紛尋購夏布。范蠡將囤積的布匹拿出,價格已是當(dāng)初的三倍有余。這一買一賣,他便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
有了本錢,范蠡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不似尋常商賈那般只顧眼前小利,而是放眼天下大勢。
齊國靠海,盛產(chǎn)魚鹽;但內(nèi)陸缺糧,五谷金貴。范蠡便組織船隊,將齊國的魚鹽運往內(nèi)陸,再從內(nèi)陸運回糧食。往返之間,兩地都獲利,他自己也賺得盆滿缽滿。
不過數(shù)年光景,范蠡已成為齊國首屈一指的富商。齊王聽聞其名,召他入宮,想要授予高官厚祿。
那日,范蠡來到齊王宮中。齊王親自相迎,言辭懇切:"先生經(jīng)世濟民之才,何必屈居商賈?若肯出仕,孤當(dāng)以相國之位相待。"
范蠡深深一拜:"承蒙大王厚愛,但臣已心如止水,不愿再涉朝堂。商賈雖賤,卻得自在。"
齊王再三挽留,范蠡卻去意已決。當(dāng)夜,他便將積累的萬貫家財分給族人和貧苦百姓,只留下隨身所需,再次改名換姓,遷往陶地。
陶地處于齊、楚、魏三國交界,商道四通八達。范蠡到此,自稱陶朱公,又開始了新的經(jīng)營。
這一次,他不僅做買賣,還教導(dǎo)當(dāng)?shù)匕傩辗N植、養(yǎng)殖。他觀察到陶地土壤肥沃,適合養(yǎng)殖牲畜,便帶頭養(yǎng)羊、養(yǎng)牛,教百姓們?nèi)绾雾槕?yīng)時節(ji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在他的帶動下,陶地的養(yǎng)殖業(yè)蓬勃發(fā)展。范蠡也再次積累了巨額財富。但他從不獨占利益,常常將錢財分給貧苦之人,資助那些想要經(jīng)商卻缺少本錢的年輕人。
有一年,范蠡的小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關(guān)入死牢。范蠡叫來長子,給他一大筆黃金,囑咐道:"你帶著這些錢,去楚國找一位隱士,名叫莊生。將錢交給他,請他設(shè)法營救你弟弟。切記,錢財給了便給了,不可過問,也不可追回。"
長子領(lǐng)命而去。到了楚國,找到莊生,將黃金奉上。莊生收下后說:"你速速離去,不要再管此事。即便你弟弟被赦免,也不要問緣由。"
長子心中不舍那些黃金,總覺得應(yīng)該親自打點關(guān)系,才能確保萬無一失。他便暗中留下,想要看看莊生如何行事。
過了幾日,長子聽聞楚王將大赦天下,心想弟弟必能得救,那些黃金豈不是白給了?他便再次去見莊生,說道:"先生,我聽說楚王要大赦了,我弟弟自然能被釋放。那些黃金,可否還給我?我好帶回家去。"
莊生聽罷,臉色一沉,將黃金悉數(shù)退還:"你拿著錢走吧。"
長子歡歡喜喜地帶著錢離開。不料,楚王聽信讒言,認為大赦天下是因為陶朱公的兒子行賄,為了避嫌,反而將范蠡的小兒子先行處死了。
長子帶著弟弟的尸首回到陶地,范蠡只是嘆息:"我早就知道會如此。你長于富貴之中,不知錢財來之不易,自然放不開手。而你弟弟自小經(jīng)歷貧苦,懂得錢財只是身外之物,若是他去辦此事,必不會如此。"
這件事之后,范蠡更加感慨。他看著身邊這些年輕的追隨者,想起自己這一生的起起落落,從布衣到重臣,從重臣到商賈,每一次轉(zhuǎn)折都有著深刻的道理。
又過了幾年,范蠡年歲漸高,身邊聚集了不少想要學(xué)習(xí)經(jīng)商之道的年輕人。這些人有的是商賈子弟,有的是貧寒士子,都想從范蠡這里學(xué)到致富的秘訣。
范蠡看著這些年輕的面孔,知道自己該將畢生所悟傳授給后人了。
某個月圓之夜,范蠡在府中設(shè)宴,召集了幾位追隨多年的核心弟子。酒過三巡,他屏退左右,對這幾位弟子說:"你們跟隨我多年,也看到了我如何從一無所有到富甲天下,又如何數(shù)次聚散財富。今夜,我要將一生最重要的心得傳授給你們。"
弟子們連忙正襟危坐,洗耳恭聽。
范蠡緩緩開口:"我這一生,少時貧苦,中年入仕,功成身退,轉(zhuǎn)而經(jīng)商,數(shù)次聚散千金。外人看來,以為我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通鬼神之術(shù)。其實,我所依憑的,不過是三個字而已。"
"哪三個字?"一位弟子急切地問道。
范蠡微微一笑:"這三個字,便是我一生翻身逆襲的根本。當(dāng)年若不懂這三字,我早已命喪越國;后來若不踐行這三字,也不可能三聚三散而愈富。你們看我離開越國,看似失去了高位權(quán)勢,實則保全了性命。你們看我散盡家財,看似愚蠢,實則正因如此,財富才能源源不斷。"
"老師,"另一位弟子問道,"這三個字,可是經(jīng)商的秘訣?"
"不僅是經(jīng)商,更是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根本。"范蠡正色道,"這三個字,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天地大道。我用了一生才參透其中真諦。"
眾弟子屏息凝神,等待范蠡揭曉謎底。
范蠡卻端起酒杯,遙望窗外明月,良久不語。堂中靜得只聽見燭火跳動的聲音。
一位弟子忍不住問道:"老師,那三個字究竟是什么?"
范蠡放下酒杯,目光掃過在座諸人,神色鄭重:"這三個字,我當(dāng)年悟出時,正值人生最低谷。那時在吳國為奴,日日受辱,夜夜思索如何才能翻身。后來我用這三字輔佐越王,終成霸業(yè);再用這三字經(jīng)商,屢獲成功。可以說,這三字貫穿了我的一生。"
"日后你們?nèi)裟軐⑦@三字融入骨髓,刻進靈魂,無論遇到什么困境,都能找到出路。中年翻身,也絕非難事。"
說罷,范蠡緩緩伸出三根手指,燭光在他指尖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