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暮春,北京中南海西花廳的一間書房里,手捧剛付印的新《軍事科學院工作要點》的周恩來指著文內(nèi)幾段教育改革意見說:“這些文字有股抗大味道,一看就知道是際春的思路?!币痪淇此齐S意的感嘆,把人們思緒拉回了戰(zhàn)火紛飛的三十年。
張際春1900年生于湖南宜章,年紀只比劉伯承小三歲,還在衡陽省立三師讀書時就聽過毛澤東講社會改造,那堂課在他的回憶錄里只用了八個字:“破迷信,明天下?!币磺粺嵫纱它c燃。1926年,他成為地下黨員,隨后上井岡山,在朱毛會師的行列里抬擔架、寫傳單、教識字,職務雖小卻天天圍著軍心士氣打轉(zhuǎn)。政治工作這一行,他算是摸到門道。
長征途中的1935年夏,張際春奉命負責紅軍大學整編,課桌剛擺好,張國燾就要南下。困境里他堅持遵照中央指示完成教學,留下三套通俗教材——《紅軍紀律問答》《政治常識十講》《游擊口訣》,不少老紅軍后來回憶,都靠這三本小冊子熬過了岷山和草地。劉伯承私下評價:“槍可以丟一支,政治課不能停一天。”這句話,張際春聽見后只淡淡說:“部隊要活腦子?!?/p>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他調(diào)往延安抗大。那時的政治部缺紙缺墨,他跟羅瑞卿把延河灘里的鵝卵石撿來當“傳閱板”,兩人一蹲就是半夜。1939年東渡黃河,數(shù)千學員穿過榆次、昔陽等數(shù)道封鎖線,途中一度斷糧。有人抱怨,他把僅剩的半塊老玉米掰兩瓣,一瓣塞給警衛(wèi)員,一瓣嚼在自己嘴里:“別埋怨,走出太行山,日子就好過。”這句土氣的話讓隊伍沉默地繼續(xù)前進。
抗戰(zhàn)勝利后,他奉調(diào)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任政治部主任,從此與劉伯承、鄧小平并肩。1947年挺進大別山時,后方糧秣告急,他抓住豫西群眾工作,組織九縣數(shù)萬人支前,解決近四萬擔小米。劉伯承向鄧小平低聲說:“際春這回頂了半個兵團?!编囆∑交卮穑骸八傻牟皇潜鴪F,是民心。”短短兩句對話,道出二人對他的看重。
淮海戰(zhàn)役進入決勝階段,中原局機關(guān)要合并、戰(zhàn)場又需強力宣傳。張際春在前線夜以繼日,審稿、寫電臺口號、批判“和平綏靖”言論。一次電臺被炮火震斷,他拄著木棍沿陣地步行三公里找技術(shù)員,只說:“搶一個小時,能多繳一門炮?!弊罱K,二野政治鼓動緊跟炮火推進,很多士兵說:“廣播先到,勝利就到?!?/p>
1949年二野正式編成,他被公認是“第三號”,對外他卻笑稱自己是“二野管后勤的”。新中國成立后,兵權(quán)未收,他卻忽然被調(diào)至中宣部。1955年授銜名單送到毛澤東案頭,張際春按資歷列入上將序列。毛澤東拿紅鉛筆劃掉,說:“此人另有重用?!睅滋旌?,他任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文教辦主任。有人替他惋惜,他擺擺手:“過去拿刀槍,現(xiàn)在拿教科書,同樣打仗?!?/p>
在文教口,他推動普通高校軍事理論課,提議出版《中國工農(nóng)紅軍史料選輯》,還主持清理戰(zhàn)時簡易教材,把“鵝卵石傳閱板”改編為《兵民讀本》。不少年輕干部不知其前塵,經(jīng)常向他請教時政,他總自嘲:“老兵油子,能耐就在絮叨?!笔聦嵣?,教育部、文化部、總政多項方案都有他的手印。
遺憾的是,1966年后風云突變,張際春遭受誤解。面對突如其來的批判,他把一卷《孫子兵法》獨留案頭,說了一句:“兵以詐立,不以謗亡?!?968年病逝北京,終年六十八歲。十一年后,中央為其徹底平反,評價其“對我軍政治工作、對新中國文化教育事業(yè)功在當代、澤被后世”。
劉伯承在獲悉平反決定時輕聲念了一句舊軍歌:“軍中又見老校長精神?!本嚯x他們井岡山并肩那一天,已過去整整半個世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