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shù)貢r間10月1日,著名靈長類動物學家珍·古道爾去世,享年91歲。1991年,珍·古道爾創(chuàng)立了“根與芽”,這是一個面向各年齡段年輕人的全球人道主義和環(huán)保項目。該項目最初只有達累斯薩拉姆的12名高中生。如今,“根與芽”已活躍于約75個國家。
以下是一位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十年的老員工,關(guān)于珍的懷念與講述。
珍·古道爾
凌晨五點突然醒來,只見工作群中閃過消息:“各位,就在不久前,Jane永遠的離開了我們,回到她熱愛的大自然了”,一時的震驚使我無法入睡。
作為上海根與芽的員工,今年恰好是第十年。這十年里我只見過珍兩次。第一次是在2019年11月,珍去北京做活動,當時上海根與芽沒有見過珍的就只有我了。于是去參加一次她的活動,見珍一面?,F(xiàn)場活動由北京根與芽的工作人員安排,場合是北京根與芽方面的小組展示會。各個小組費盡心思向珍展示自己的工作內(nèi)容。會議結(jié)束以后,大家一擁而上圍著珍合影,那一年我沒有和珍合影,但已經(jīng)心滿意足了。
2024年12月4日 珍來到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 圖片版權(quán)歸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所有
最后一次見她,則是在2024年12月,此時我手中正在運作著東黑冠長臂猿棲息地恢復(fù)這樣一個野外保護靈長類的項目。得知有與她共進午餐的機會,心情非常激動。同時為了跟她更好的交流,上海根與芽邀請了國內(nèi)靈長類專家,中山大學教授范朋飛。他和他的研究組涉及國內(nèi)各種長臂猿,同時他還是天行長臂猿的命名者。
午餐差不多是珍行程中的最后一天,在那之前,我們跟著珍參與了林林總總的各種活動。有根與芽小組展示,有攝影大賽的演講,也有許知遠的訪談。我覺得有兩個時刻珍是特別開心的。一個是根與芽小組的展示和去學校的訪問,她非常自在,享受與孩子們的交流,不需要評判,而是鼓勵;另一個時刻就是許知遠掏出一瓶威士忌給她喝了一點。老太太可是樂壞了。12月的北京還是很冷的,喝點酒熱乎熱乎,享受她的一刻舒適的時光太重要了。
珍與上海根與芽的同事們共進午餐 圖片版權(quán)歸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所有
令人激動的那頓午飯要來了。我和同事們早早在酒店等待她上一個采訪結(jié)束。隨著她的小車一起去到了餐廳。
午餐開始了,桌上其他人其實都很拘謹。但我和范老師很快就和珍打開了話匣子。對科學家來說,不用進行同行評審的交流總歸是非常愉悅的。
珍與長臂猿合影 圖源《珍·古道爾的傳奇一生》劇照
珍很熟悉長臂猿這個物種,她說長臂猿是一種“singing ape”。她曾經(jīng)在東南亞見過這個美妙的物種,并且認為這個美妙的物種不應(yīng)該被忽視。她向范老師提起了馬來西亞一只名叫“Solo”的雄性長臂猿的悲傷故事:它在失去配偶和孩子后獨居,強調(diào)了棲息地連通和恢復(fù)對長臂猿保護的重要意義。范老師又向她介紹了在嚴格保護的保護區(qū)中快速恢復(fù)的各種獼猴可能通過種間食物競爭限制了長臂猿種群恢復(fù)。她表示這種生態(tài)現(xiàn)象在非洲同樣存在,在非洲,各種狒狒的生態(tài)位與亞洲的獼猴非常相似,在某些地區(qū)狒狒的種群數(shù)量同樣在迅速恢復(fù)。我則跟她分享了我們在廣西進行的東黑冠長臂猿保護工作,而且范老師的兩位徒孫女都在野外工作。珍的榜樣力量,讓女孩子更有自信地生活在野外。她鼓勵范老師和我正在從事的工作意義非凡,讓我們堅持下去。她留下了自己的私人郵箱,讓我們寫信告訴她更多長臂猿的故事,還讓范老師把所有已發(fā)表的、與長臂猿相關(guān)的英文文章都發(fā)給她。
快樂的時光永遠是短暫的,午餐過后,珍又開始忙于給大家簽字、合影。我請她為東黑冠長臂猿寫一點祝愿,她是這樣寫的“for the Cao vit Gibbons,May your songs be heard for ever”。
珍為東黑冠長臂猿寫下簽名祝福 長臂猿攝影:趙超
帶著這個祝愿,我又投身進長臂猿野外保護的事業(yè)中去。正當我想著一年過去了,可以給珍分享一下長臂猿和今年工作成就時,卻突然傳來這份噩耗。
珍倒在了她奔走一生的路上,在巡回演講的過程中離去。在北京時,我就一直在想珍是不是太累了。她是否需要更多休息。但這種奔波的生活,一年300天不在家的生活是她自己的愿望。因為她的希望和表達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人努力改變另一個人,從而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記得珍和許知遠反復(fù)討論指環(huán)王。弗羅多只是一個小小的霍比特人,卻成就大事,打敗邪惡。珍也許在心里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她喜歡和每個人交談和接觸,傳遞希望。這不代表她有多偉大,她只是做了她力所能及的一切。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如此之多的改變。在這一天里,所有動植物保護界的人都在轉(zhuǎn)發(fā),表述自己與珍的回憶。她改變了如此多人,而這些人將會繼續(xù)傳遞下去。
珍的簽名與寄語 圖片版權(quán)歸上海根與芽青少年活動中心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