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守望》
北大荒的青春之歌
曾獲2019年哈爾濱青年戲劇節(jié)“最佳青年戲劇獎”的中國首部青年志愿墾荒史詩舞臺劇《守望》官宣定檔,將于2025年10月14日至16日在哈爾濱青年宮重磅回歸。此次由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表演藝術專業(yè)學生參演,恰逢中國青年志愿墾荒運動70周年,以青春之力演繹先輩故事,在黑土大地唱響跨越時空的青春之歌。
當荒原上飄起了一支支青年墾荒隊的旗幟,千年的北大荒似乎從睡夢中醒來。
1955年9月10日,從北京青年志愿墾荒隊隊長楊華帶領67名北京青年打響 “開荒第一犁”,到天津、河北、山東等地 2602 名有志青年陸續(xù)奔赴荒原;從“蚊蟲三害”的日夜侵擾,到零下嚴寒中“雪花湯就凍窩頭”的生存考驗;從狼群夜襲時的篝火御敵,到三年開荒6.3萬畝、產糧3000噸的驚人成就,舞臺上的每一幕都源自真實的歷史印記。
1955年8月30日,在北京工人俱樂部禮堂,團中央、團北京市委組織各界團員、青年1500余人為志愿墾荒隊舉行隆重的歡送大會。
11月4日,天津東郊高莊子鄉(xiāng)團總支書記杜俊起帶隊的天津青年志愿墾荒隊接過墾荒隊旗,出發(fā)奔向蘿北荒原;
11月8日,首批河北省青年志愿墾荒隊出發(fā),開赴黑龍江省蘿北縣;
12月27日,街道干部、復員軍人梅樹生帶隊的哈爾濱青年墾荒隊也抵達了這片冰封雪凍的大地;
1956年4月20日,山東省908名墾荒隊員分三批來到北大荒……
自1955年起,北京、天津、山東、河北、哈爾濱等五省市有志青年共計2602名,在蘿北荒原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墾荒戰(zhàn)斗,他們都是如今的北大倉共青農場的奠基人。
我們愿做一名墾荒者
讓我們
以百倍的勇氣和毅力
向困難進軍!
不僅用言詞
而且用行動
說明我們是真正的公民!
在我們的祖國中
困難減一分
幸福就要長幾寸,
困難的背后
偉大的社會主義世界
正向我們飛奔!
1955年11月,當著名詩人郭小川滿懷激情寫下這首長詩的2個月前,一支由67名北京青年組成的志愿隊早已開始向荒原進軍。
“早起三點半,歸來星滿天。啃著冰凍饃,雪花湯就飯”。
這句墾荒順口溜,道盡了初代拓荒者的艱辛。這些城里來的姑娘、小伙從“扶犁開荒都生疏”的新手,成長為“駕車伐木皆內行”的行家里手;他們在艱苦的勞作中享受著改變大自然的樂趣。但大自然自有它的手段。開拓者們首先遇到的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蚊蟲?!耙惶烊橐?,蚊子、瞎虻和小咬?!蔽孟x周而復始的襲擾讓墾荒隊員吃了不少苦。
墾荒女隊員發(fā)明的防蚊蟲面具
而等進入10月份,天氣很快轉涼了。晚上睡覺時,誰也不敢脫鞋,脫了第二天鞋子就凍得和冰坨一樣,根本沒法穿。很多隊員手腳指甲都凍壞了,隊員周俊的鞋和腳凍在一塊,脫不下鞋就去烤火,烤化了一脫,十個腳指甲蓋全掉了。
進入11月份,土地已經上凍,這時,吃飯又開始成了問題。因為天冷,一鍋水架上干柴,一連3個小時也燒不開。蒸窩頭時,下面一屜已經熟了,上面一屜卻凍成了冰。吃飯的時候,一口雪水,一口窩頭,艱難下咽。沒有熱菜,只剩下凍蘿卜,用刀根本切不動,只能用斧子砍。
墾荒隊員打通風雪道
除了冷,還有狼。
墾荒隊到達后的第二天夜里,荒原上的狼就來“光顧”了。楊華指揮著隊員們在帳篷四周點上火堆,狼群近了就打一陣槍,直到天亮狼群才撤走。打那以后,大伙都多了個心眼,會把槍和子彈放在明處,睡覺前都仔細檢查門窗。
就是在這樣困難重重、任務繁重、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青年志愿墾荒隊愣是憑借著一腔熱血,艱苦奮斗,自力更生,讓荒原逐漸變成了糧倉。
在1955——1958年“八大農莊”時期,他們從零開始,開荒6.3萬畝,生產糧豆3000噸。
整三年,他們沒向國家要一分錢。
第一代拓荒者撒下的星星之火,不久便形成了燎原之勢。
1958年1月24日,中央軍委發(fā)出《動員十萬轉業(yè)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開始了規(guī)模巨大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軍墾移民。
從1958年3月到5月,復員轉業(yè)到北大荒的部隊官兵多達8萬人,包括7個建制預備師,4個部隊醫(yī)院,其中排以上軍官6萬多人,加上部隊非軍籍人員和家屬,一共有10萬人,號稱10萬轉業(yè)官兵,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機械化工具。
檢修農機具的墾荒隊員
以楊華他們開墾的數千畝土地為基礎,新墾耕地的面積呈幾何級數地擴展開去,綠色的麥壟向著天際不斷延伸。后來的拓荒者在“八大莊”的基礎上擴建了農場,取了一個響亮又貼切的名字:“青年農場”。
又過了10年,54萬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哈爾濱的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他們踏著前輩留下的足跡,改天換地的豪情一如當年……
北大荒上的墾荒人越來越多,但作為北大荒最早的志愿者,中國青年志愿墾荒隊的青年們,永遠是墾荒史上最亮眼的那顆星。
1958年10月30日,哈爾濱全體墾荒隊員合影
如今,當年意氣風發(fā)的姑娘小伙都已年逾古稀。他們大部分都早已經在這里扎下了根,有些已經過世了,有些還留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地守望著昔日的大荒原,今朝的大糧倉。
從左至右分別為杜俊起老人、馬淑清老人、荊煥峰老人
他們成了共青農場的一分子,大荒原的一分子。70年來,他們“忍受、學習、團結、斗爭”,“不向困難低頭,堅決向困難沖鋒”,“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換來良田數十萬畝,也開啟了中國現代史上青年志愿者到“北大荒”開發(fā)邊疆、建設邊疆的先河,在中國青年運動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筆。
這一切,北大荒不曾忘記,我們也不應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