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伊朗總統(tǒng)佩澤希齊揚在霍爾木茲甘省的講話中首次明確表態(tài),首都德黑蘭因城市規(guī)模過度擴張、水資源枯竭及地面沉降等危機已無法承擔政治中心職能,遷都至南部沿海地區(qū)成為“必然選擇”。這一宣言標志著醞釀數(shù)十年的遷都議題正式進入國家戰(zhàn)略層面,也折射出伊朗試圖通過地理重置破解發(fā)展困局的決心。
德黑蘭這地方,900萬人,當著首都,地面一年往下陷25厘米,水庫都快見底了,空氣里那些臟東西每年能帶走幾千條人命,房子結不結實,六成說能扛,可地震帶就在腳下,剩下的建筑能不能頂住誰也不知道,國家的樞紐說不定一下就停擺,地理位置離波斯灣又遠,1200公里,運個貨的成本就上去了,伊朗的東西往外賣,競爭力自然就弱了。
一提遷都,馬克蘭那片地方就冒出來了,海岸線一千公里長,挨著恰巴哈爾港,進出印度洋很方便,不用老在霍爾木茲海峽那兒繞,外交部長阿拉格齊也提過,要把這地方建成經濟中心,讓中亞跟印度洋連上,新的政治中心離油氣區(qū)近,海運航線也方便,整個國家的布局都能重新盤活。
遷都不是說走就走,馬克蘭所在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窮,基礎設施根本不行,水資源也缺,粗略一算遷都得花1000億美元,伊朗經濟還被制裁著,這錢不好弄,安全問題也頭疼,靠海邊容易受攻擊,還有俾路支民族問題,跨境的那些勢力,想穩(wěn)定下來不容易。
地緣政治的影響也得考慮,恰巴哈爾港隔壁就是瓜達爾港,那是跟中國合作的,兩個港口就隔了170公里,到時候肯定有競爭,新首都離阿曼灣的美軍基地也近,防空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當然換個方向想,遷都能讓伊朗跟印度、東盟做更多生意,對歐洲的依賴也能減輕點。
歷史上伊朗不是沒想過遷都,1979年以后,提案提了一輪又一輪,都是因為財政和后勤壓力太大擱置了,2013年議會通過一個研究法案,后來也沒動靜,現(xiàn)在佩澤希齊揚政府不把這事當個備選方案,直接說是生存問題,挑戰(zhàn)就擺在眼前,怎么處理德黑蘭的問題,怎么讓遷都的陣痛不變成一場亂局,短期壓力和長期好處之間,那個平衡點太難找了。
這事跟印尼的努山塔拉、埃及的新行政首都挺像,都是想解決大城市病,但伊朗這個還把安全、能源、地緣政策全捆在了一起,地理位置一換,能不能帶動國家轉型,這事兒誰也不敢說死,它把傳統(tǒng)內陸首都在海洋時代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攤開給你看了。
參考資料:
《環(huán)球時報》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