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廣州街頭,一名外國旅客舉著手機翻譯軟件,比劃著向出租車司機問路。司機笑著搖頭,掏出一張寫著英文短語的卡片:“Airport? Hotel? Yes, I can.” 這一幕沒有法規(guī)強制,卻比證書更真實。
近日,廣州市交通運輸局公布《出租汽車服務規(guī)范》征求意見采納情況,其中一條建議引發(fā)熱議:有市民提議駕駛員必須懂粵語、持英語四級證、考取導游資格證。官方明確回應不予采納——無法律依據(jù),且不符合行政許可規(guī)范。這一“拒絕”,反而贏得輿論贊許:它劃清了公共服務底線與能力上限的邊界。
強制考證行不通,但城市對語言服務的需求真實存在。廣交會每年吸引數(shù)十萬境外客商,北京首都機場、上海虹橋樞紐常年客流如織,語言不通的窘境并不少見。深圳已率先破題:2025年8月起,全市“小黃帽”出租車將配備AI翻譯設備MossTalk,實現(xiàn)中英實時對話。技術補位,正悄然替代行政命令。
問題不在要不要服務升級,而在如何升級。北京、上海等地雖未推行強制培訓,但多地實踐已指明方向:濟南、連云港等地通過“星級司機亮頂燈”制度,將乘客好評、掃碼率等數(shù)據(jù)納入評級,高星司機接單更多、收入更高。蘇州則設立“熱忱之星”稱號,獎勵掌握外語或手語的駕駛員。激勵而非強制,才能讓語言能力從負擔變?yōu)閮?yōu)勢。
廣州不必人人持證,但可打造一條“軟實力躍升”的新路徑:政府搭臺,企業(yè)提供翻譯工具支持;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基礎會話培訓;平臺將多語種服務能力納入服務評分體系,給予接單權重傾斜。當會說“Welcome to Guangzhou”的司機能接到更多訂單、獲得更高收入,進步便有了內(nèi)生動力。
城市溫度,藏在細節(jié)里。真正的國際化服務,不是把司機變成導游,而是讓他們成為有溫度的引路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