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hu.com/question/658272446/answer/3529863682
01
1945年8月6日,搭載原子彈‘小男孩’編號為82號的美軍B-29重型轟炸機在凌晨2點45分起飛,早上8點15分,整個日本廣島都感受到了地動山搖的震撼。
3天后,又一枚原子彈"胖子"在日本長崎爆炸。
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戰(zhàn)爭中使用原子彈,也讓世人第一次見識了原子彈的威力。
一時間,有關原子彈的報道幾乎充斥大小報刊的主要版面。尤其是美國新聞處、美聯(lián)社、合眾社和英國路透社以及國民黨的報紙。
大肆渲染原子彈爆炸產(chǎn)生的破壞力和巨大威力,把原子彈的作用吹得神乎其神。
這種帶有“神秘性”的新式武器一亮相,世界新聞為之沸騰。
“街頭巷尾,茶余飯后,不分老少,大家都在時常談論著原子彈”。
消息傳到延安,當時的我們的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也跟風大量轉(zhuǎn)載,加上了“所有生物被燒死。該城煙火彌漫,高達四萬英尺”的標題。
還有《戰(zhàn)爭技術上的革命原子炸彈首襲敵國廣島》
《日寇迅速投降否則即將以原子炸彈摧毀日本》
《一個原子炸彈威力的估計》這樣爆炸性的標題。
其內(nèi)容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關于原子彈的巨大威力
二是關于廣島、長崎被炸后的慘狀。
據(jù)當事人回憶,當時他們對
“原子彈殺傷力量的詳細描繪,每天都有幾萬字的報道。我們的思想上也產(chǎn)生了原子彈決定一切的觀念”。
當時《解放日報》寫道:
“一顆原子炸彈之爆炸力,等于出動二千架超級空中堡壘之襲擊威力”,
原子彈在廣島市中心爆炸時,“其熱力可與星體上所發(fā)生的相比”,
“此種炸彈較二萬噸的TNT的威力尤大,較英國頂大的巨彈(格蘭斯萊姆)爆炸力大二千余倍”;
“所有之生物人畜”被燒死,“斃命者及傷者被焚后不辨原形”,
“救急醫(yī)藥設備亦被毀,醫(yī)藥當局束手無策”。
02
身處延安的人民沒有更多渠道得到消息,這樣的文章越多,就越會讓人聞而生畏、不寒而栗,給普通民眾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懼和不安。
當時教員看到這一些報道后,非常生氣。
立刻給《解放日報》的總編博古打電話,就是那個當年在蘇區(qū)推行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李德博古中的博古,教員把博古叫道棗園,訓了一個多小時,認為他們犯了“政治性的原則錯誤”。
教員認為,他們搞得這些報紙消息,制造了恐懼和夸大了原子彈的威力,要正確看待原子彈的作用,不應盲目夸大,而是要強調(diào)人民斗爭的作用,這也是他反對“唯武器論”觀點的延續(xù)。
早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教員就明確說過:
“武器是戰(zhàn)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jīng)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軍力和經(jīng)濟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此外,教員還看得很透徹:這個新聞,表面上只是一個新式武器的報道的問題,實則是《解放日報》對事件背后美國的地緣戰(zhàn)略意圖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杜魯門政府使用原子彈的動機:
一是可以減少美國軍隊的犧牲。
二來,由于美國在太平洋戰(zhàn)場采取的是逐島爭奪的策略,所以很難搶在蘇聯(lián)前面實現(xiàn)對日本的單獨占領,所以先丟個原子彈再說,順便震懾蘇聯(lián)。
二戰(zhàn)后的世界格局,美國可不想讓蘇聯(lián)分走日本這塊肥肉,想要確立在戰(zhàn)后在遠東的主導權。
毛澤東敏銳指出,原子彈是 “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工具”,其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
實事求是地說,原子彈在客觀上確實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但在教員看來,如果把日本投降的貢獻全都歸功于原子彈了,那我們中國人民,我們共產(chǎn)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包括國軍的巨大犧牲,又算什么呢?
我們這八年艱苦抗戰(zhàn),付出的努力和犧牲又算什么呢?
這分明相當于變相降低了中國人民抗戰(zhàn)對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貢獻。
此外,《解放日報》作為黨的報紙,顯然未能透過現(xiàn)象抓住本質(zhì)。
沒有自己的見解,一聽到爆炸性新聞就跟著別人跑,不會用馬克思基本原理去分析。
特別是這種涉及政治軍事的重大新聞,犯了錯誤,分明是被嚇破了膽,沒有自主權。
03
1945年8月,教員在一篇演講中進一步指出:
“美國和蔣介石的宣傳機關,想拿兩顆原子彈把紅軍的政治影響掃掉。
但是掃不掉,沒有那樣容易。
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zhàn)爭?
不能。
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是空的。
假如原子彈能夠解決戰(zhàn)爭,為什么投了兩顆原子彈日本還不投降,我們有些同志也相信原子彈了不起,這是很錯誤的?!?/p>
他繼續(xù)批評道:
“這些同志看問題,還不如一個英國貴族。英國有個勛爵,叫蒙巴頓。他說,認為原子彈能解決戰(zhàn)爭是最大的錯誤。我們這些同志比蒙巴頓還落后?!?/p>
當時蒙巴頓發(fā)表談話說,歡迎蘇聯(lián)參加對日作戰(zhàn),并明確表示:”夸大原子彈在停止遠東戰(zhàn)爭中的作用,是一個錯誤的認識?!?/p>
在教員看來:美國帝國主義是要幫助蔣介石打內(nèi)戰(zhàn),是要把中國變成美國的附庸的。
現(xiàn)在過度宣傳老蔣他背后的爸爸——老美的原子彈有多牛,你們這些管新聞的編輯不是太糊涂了嗎?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
我們要明白的是,帝國主義慣用“嚇人”的把式,黨報要善于揭破帝國主義“唬人”的真面目。
隨后《解放日報》刊文,給讀者呈現(xiàn)一顆真實的原子彈,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傳聞中的原子彈。
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原子彈的制造原理,說原子彈不像傳聞中那么神奇,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受制于制造原料的稀缺,無法大量生產(chǎn)制造。
大規(guī)模無差別投入戰(zhàn)爭的可能性比較小,隨意使用,會招致全世界人民的廣泛反對等等。
由此可見,教員不但看到了原子彈的巨大威力,更看到了原子彈巨大威力對人民群眾,社會人士的精神的震懾。
這反映出,他從一開始就預見到核武器所具有的,物質(zhì)破壞和對人們精神威懾的雙重作用。
事實上,核爆的心理威懾遠大于實際的物質(zhì)破壞。
廣島長崎的核爆造成約20萬人傷亡,但并未直接摧毀日本戰(zhàn)爭機器。
日本最初是封鎖核爆消息,直到蘇聯(lián)參戰(zhàn)才被迫投降的。
事實上,蘇聯(lián)對日宣戰(zhàn),150萬蘇軍攻入中國東北,殲滅日本關東軍主力。
這一行動直接打破了日本 “本土決戰(zhàn)” 的幻想,加速了其投降進程。
事實上,中國人民的14年抗戰(zhàn)拖住了日本陸軍主力。
日本在中國戰(zhàn)場傷亡198萬人,遠超其他戰(zhàn)場的 89 萬人。
正如教員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的那樣:
“日本的國力經(jīng)不起長期戰(zhàn)爭”,中國的持久戰(zhàn)使日本經(jīng)濟崩潰、民心渙散?!?/p>
關于這一條我們反過來理解就好了,如果是現(xiàn)在的中國,別說被丟了2顆原子彈,就算被丟了20顆,而且全部被丟在大城市,那么中國人民不但不會投降,而是更加斗爭昂揚。
剩下那么多的中小城市會立刻眾志成城,一定會更加團結起來,誓死奮戰(zhàn)到底的,并且打贏對方這種惡勢力的。
所以,本質(zhì)上還是如教員所說:
“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zhàn)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是空的。”
04
1947年2月,教員在會見美國記者斯特朗時,談到原子彈,說了一番精辟的意見,他說:
“原子彈的誕生,也就結束了它的生命。
全世界那些笨人在奢談原子戰(zhàn)爭,但是原子彈在戰(zhàn)爭中已不能再度使用。
它在廣島上空的大爆炸已炸毀了它自己。它的收效也就是它的死亡。
因為全世界的人民都反對它。
自然,原子能將繼續(xù)予以發(fā)展,它的巨大的能力將為人們所利用?!?/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