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董鑫
日前,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接受央視《高端訪談》專訪。
此前,夏巴茲·謝里夫來華出席了上海合作組織天津峰會,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他將此次訪華為“歷史性的訪問”。
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接受采訪
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山水相連的好鄰居、信義相交的好朋友、互幫互助的好伙伴、患難與共的好兄弟。近年來,在兩國領導人戰(zhàn)略引領下,雙方推動中巴命運共同體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深刻詮釋了命運共同體精神。
中巴兩國人民在提及雙邊關系時,每每會使用“鐵桿”或“巴鐵”這樣的詞匯。
對此,夏巴茲表示,稱巴中友誼為“鐵桿友誼”、我們是“鐵哥們”,甚至說巴中友誼“比山高、比海深”,這些詞并非只是華麗的修辭,也不是客套話。它們根植于歷史,是鐫刻于兩國歷史的真實寫照。
中國始終與巴基斯坦風雨同舟,無論是和平時期還是戰(zhàn)爭年代,無論是國際外交、雙邊合作還是雙多邊關系。中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從不附加任何條件,也從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這是這段友誼最動人的部分。
巴基斯坦與中國的友誼,不僅經(jīng)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更面對了無數(shù)可能改變歷史進程的巨大變遷。這份友誼依然堅固,我們心中有明確的承諾和清晰的愿景,攜手前行,我們將一同構建命運共同體。
夏巴茲訪問中國
“如今,在習近平主席的領導下,巴中友誼正大踏步向前邁進。我們巴基斯坦對這份友誼也從未動搖,始終堅定不移。”夏巴茲表示,巴基斯坦始終堅定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始終認為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涉港、涉藏、涉疆以及南海等問題上,巴基斯坦始終堅定支持中國。這些都是兩國友誼的里程碑,這份情誼由老一輩打下了堅實基石,也必將由我們的子孫后代傳承下去。
夏巴茲說,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或改變這份堅守,只要這個世界依舊存在,這份友誼就將延續(xù)下去。
“巴中友誼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雙方都有強烈的愿望要通過共同行動不斷深化我們的友誼。行勝于言!”
相關報道:
以色列對同為美國盟友的卡塔爾發(fā)動空襲后,中東近日出現(xiàn)一則引人關注的新動態(tài):數(shù)十年來同樣長期依賴美國軍事保護的沙特阿拉伯,本周與巴基斯坦這個伊斯蘭世界唯一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正式簽署共同防御協(xié)議。協(xié)議明確規(guī)定,任何針對其中一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雙方的共同攻擊。
美國國務院尚未對此做出回應。美媒《華爾街日報》18日分析認為,這份協(xié)議可能會改變地區(qū)力量平衡。
報道稱,這是近期美國在中東的長期合作伙伴首次尋求擺脫對華盛頓國家安全方面的依賴。而且沙特還轉(zhuǎn)向了一個與俄羅斯和中國交好,同時又與美國保持聯(lián)系的地區(qū)“軍事強國”巴基斯坦。這家美媒還強調(diào),沙特本身和中國就保持密切的關系,2023年,正是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與伊朗達成和解協(xié)議,實現(xiàn)關系緩和。
對此,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副院長林民旺對觀察者網(wǎng)表示,巴沙共同防御協(xié)議是美國在中東影響力削弱的“明顯表現(xiàn)”,核心誘因在于美國對中東地區(qū)國家的安全承諾持續(xù)下降,導致沙特等國對其信任度流失,轉(zhuǎn)而主動尋求多維度的安全支持以保障自身利益。
不過,他認為,巴沙協(xié)議尚不足以打破中東整體力量平衡。林民旺指出,中東力量平衡的核心影響因素仍取決于全球性大國及地區(qū)核心力量的互動,而巴基斯坦并非全球性大國,尚未達到能重塑中東整體力量格局的程度。
談及巴沙合作的深層基礎,林民旺強調(diào),兩國此次協(xié)議并非“突然結盟”,而是歷史協(xié)作關系的“正式化升級”。他表示,自1971年以來,巴基斯坦外交便逐步向伊斯蘭世界傾斜,在中東地區(qū)與沙特的關系最為緊密。長期以來,雙方形成了‘沙特提供資金支持、巴基斯坦輸出安全力量’的協(xié)作模式,沙特王室的部分安全保衛(wèi)工作甚至都由巴軍負責,這種高度的安全互信與政治默契,為此次共同防御協(xié)議奠定了堅實基礎。
林民旺進一步指出,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關切也是推動協(xié)議落地的關鍵動因。一方面,以色列在打擊伊朗核設施后,曾釋放“將針對巴基斯坦”的信號,令巴方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以色列與印度近期加強協(xié)作,也進一步加劇了巴方的安全焦慮。這些外部安全壓力,都迫使巴基斯坦將與沙特的深度安全關系轉(zhuǎn)化為正式聯(lián)盟。
林民旺直言,從安全合作的邏輯來看,沙特與巴基斯坦的相互選擇,本質(zhì)上帶著些“無奈”的現(xiàn)實屬性。
“因為如果要建立一個安全結盟關系,肯定找一個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結盟是最好的。當前可供選擇的大國無非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但中俄都不可能,與美國戰(zhàn)略競爭的關系太強,”他說,“那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而且巴基斯坦跟美國的關系也很好,與巴結盟至少不會遭到美國的強烈反對?!?/p>
這些現(xiàn)實考量,同樣可能影響其他海灣國家的安全合作伙伴選擇。林民旺預計,在短期內(nèi),像巴沙這樣基于深度政治互信的“強安全結盟”案例不會增多,但隨著海灣國家尋求美國之外安全伙伴的傾向不斷增強,多元安全合作毫無疑問將成為一種趨勢。
至于協(xié)議對美國中東軍事布局的影響,林民旺認為“整體影響有限”,“很大程度上,沙特是在美國之外又找了一個‘替補’,而非完全替代美國在中東的安全角色?!?/p>
在南亞地區(qū)影響層面,林民旺重點分析了印度可能的反應。他表示,印度雖不樂見巴沙深化防務合作,但對兩國長期緊密的關系基礎早有認知,“更關鍵的是,巴沙此次協(xié)議針對的國家顯然是以色列,而非印度,這一點印度也會有所判斷?!?/p>
此外,巴基斯坦是否要給沙特提供“核保護傘”也備受關注。林民旺對此表示,根據(jù)雙方對外表態(tài)的內(nèi)容來看是有核保護的內(nèi)容在的,但是任何核保護的提供都會有限定性的條件,現(xiàn)在協(xié)議本身還不夠透明,是否真的提供要看其決心、意愿和形勢的變化,也要看沙特和巴基斯坦是否真切面臨核威脅,現(xiàn)在還不好說。
9月17日,沙特阿拉伯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前右)在首都利雅得與到訪的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舉行會談 新華社發(fā)(沙特通訊社供圖)
《華爾街日報》還認為,巴沙協(xié)議將對美國主導的“推動以色列更深度融入中東安全伙伴關系以遏制伊朗”的計劃構成打擊。在本輪巴以沖突和卡塔爾空襲時間之前,這些努力本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進展。而如今,隨著國際社會與地區(qū)各國對以色列軍事行動的批評日益增多,沙特已承認與以色列的相關談判也隨之不了了之。
與沙特領導層關系密切的沙特政治評論員阿里·希哈比(Ali Shihabi)表示,“人們擔心,以色列在該地區(qū)似乎正濫用不當影響力,而且能夠在這里為所欲為?!?/p>
在希哈比看來,沙巴防務協(xié)議無意也無法取代美國在該地區(qū)的軍事力量,畢竟沙特與美國仍在安全和情報領域保持密切協(xié)調(diào)。但這份協(xié)議確實向美國和以色列傳遞了一個明確信號:海灣地區(qū)正為在尋求其他安全保障。
《華爾街日報》報道指出,沙特、阿聯(lián)酋、卡塔爾、巴林等富裕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在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快速增長。但由于本國公民人口規(guī)模相對較小,這些國家難以迅速擴充軍力,因此均允許美國在其境內(nèi)設立軍事設施。
沙特是海灣阿拉伯國家中軍事規(guī)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除了與美國保持密切關系外,沙特還與中國保持著密切關系。2023年,正是在中國的斡旋下,沙特與伊朗達成和解協(xié)議,實現(xiàn)關系緩和。
自2019年以來,由于美國未對沙特重要石油設施遭受襲擊做出武力回應,利雅得對華盛頓安全保證的信任一直在下降。
這種“對美信任滑坡”并非個例:2022年,阿聯(lián)酋認為時任拜登政府沒有對也門胡塞武裝對其首都的彈道導彈襲擊做出充分回應,同樣對美國的安全保障產(chǎn)生質(zhì)疑。
最近以色列對卡塔爾的襲擊,更引發(fā)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集體不滿與抗議。
美媒指出,此次襲擊在海灣國家引發(fā)了相當廣泛的危機情緒。這些國家一方面將自身安全寄托于美國軍事保護,另一方面又通過軍購及其他經(jīng)濟合作,向美國經(jīng)濟投入數(shù)十億美元??扇缃?,美國卻無力阻止其盟友以色列在光天化日之下對另一個盟友發(fā)動導彈襲擊。
“海灣國家過去始終認為,即便周邊失敗國家的混亂局面已持續(xù)數(shù)年乃至數(shù)十年,自己也能置身事外,”科威特大學助理教授、海灣國家事務分析師巴德爾·阿爾?賽義夫(Bader Al-Saif)表示,“但現(xiàn)在,短短幾個月內(nèi),我們已經(jīng)兩次被卷入其中。”
襲擊事件發(fā)生數(shù)日后,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便率領代表團訪問卡塔爾。而在2017年,正是薩勒曼主導了對卡塔爾長達三年半的經(jīng)濟封鎖。
9月17日,沙特阿拉伯王儲兼首相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右)在首都利雅得與到訪的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謝里夫舉行會談 新華社發(fā)(沙特通訊社供圖)
在9月15日召開的阿拉伯-伊斯蘭緊急峰會上,曾隨沙特抵制卡塔爾的埃及和阿聯(lián)酋,其領導人也罕見出席。此次共同參會的舉動,進一步凸顯出海灣國家當下凝聚的團結氛圍。
“如今的卡塔爾已不同往日,”前卡塔爾國防工業(yè)官員、多哈風險咨詢公司Catalyst Consulting的負責人拉希德·阿爾·穆哈納迪(Rashid Al Mohanadi)坦言,“從(以色列)炸彈落下的那一刻,人們就開始重新審視與西方的關系了?!?/p>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中東問題專家孫德剛此前告訴觀察者網(wǎng),以色列與美國推行的“以實力求安全”政策,甚至帶有進攻性現(xiàn)實主義色彩,反而讓不少阿拉伯國家認清:當下更直接的威脅未必來自伊朗,而可能來自以色列,“于是我們看到,阿拉伯—伊斯蘭世界至少在政治與外交層面,已形成某種‘反以色列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
薩勒曼和夏巴茲合影
至于沙巴合作對我國武器出口和安全影響力輸出的影響,孫德剛認為,總體機遇大于挑戰(zhàn)。
他表示,當前中國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議、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正為中東國家提供重要的“思想型公共產(chǎn)品”;同時,美國在海灣的軍售壟斷被打破,越來越多海合會與阿拉伯國家會選擇武器采購多元化,不再單一依賴美國,而是選擇更多供應商,這對中國當然是利好。
“但需注意,減少對美依賴并不等于轉(zhuǎn)向‘只買中國武器’?!睂O德剛補充道,中東武器采購選擇多元,除美國、中國外,還有土耳其、歐洲乃至印度等選項,未來更可能形成“武器供應多元化乃至多極化”格局:美國份額會被稀釋,但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對中國而言,這是新興市場,整體機遇更大。
孫德剛還提到,明年計劃在中國舉辦的第二屆中阿峰會,意味著阿拉伯國家“向東看”不再局限于經(jīng)濟層面,新形勢下,政治乃至安全領域的合作也將走向多元化。
“我認為中國大體上并無在中東新增軍事基地的主觀意愿,但會積極呼應阿拉伯國家的現(xiàn)實訴求:在能源、經(jīng)貿(mào)、科技合作基礎上,將安全合作打造成新的增長點與合作領域?!?/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