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還記得9月底那個扶老人被訛的尹先生嗎,他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結果卻被對方誣陷成兇手,哪怕最后證明了清白,對方卻連個真心道歉都沒有。
本來因為一句“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讓老人成了馬路上的定時炸彈,不敢隨便去扶,現(xiàn)如今尹先生的案例又讓大眾對扶老人一事更加懼怕,生怕自己成下一個冤大頭,然而就在這時央媒站出來發(fā)聲了,不能讓受害者自證!可這次發(fā)聲后真的會有所改變嗎?
你很善良,但善良有用嗎?
那句“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就像一句魔咒,盤旋在社會上空,它早已不是某個個案里的偶然質問,而是演變成了一道擺在每個人面前的道德考題。
一個簡單的伸手,如今卻成了一場高風險的賭博,賭注是你的時間、金錢、聲譽,甚至是你的精神健康,當行善的成本被無限拔高,而作惡卻幾乎零代價時,我們不得不問,這社會的天平是不是已經歪得太離譜了。
湖南的尹先生心里還焦急著帶發(fā)燒的兒子去看病,卻因好心扶起一位摔倒的老人,被瞬間打入“肇事逃逸者”的地獄,接下來的十幾天,他根本無暇顧及家人,整個人“精神恍惚”,像個偵探一樣,跑遍了事發(fā)地周圍,排查了超過二十個監(jiān)控,只為證明自己清白。
山東的王先生也好心扶起一位騎電動車摔倒的老人,還幫忙聯(lián)系家屬,可最后等來的不是感謝,而是對方家屬不由分說的指控和肢體沖突,即便行車記錄儀和監(jiān)控明明白白地還了他清白,對方卻一句輕飄飄的“視頻可以偽造”,就想抹去一切,這事給他留下了嚴重心理陰影。
在甘肅白銀周女士更是奮不顧身跳入溝渠,救起一位不慎滑入的輪椅老人,結果呢?老人的兒子反咬一口說她撞了人,張口就要兩萬塊,還威脅“不賠錢別想走”。
哪怕監(jiān)控清晰地記錄下一切,家屬的污蔑和不實言論依然像蒼蠅一樣嗡嗡作響,最終讓她精神壓力巨大,暴瘦了整整20斤,焦慮和失眠成了家常便飯。
所以你看,尊嚴被踐踏、時間被囚禁、精神被凌遲,最后尹先生那句“一朝被蛇咬”的感慨,透支掉的是整個社會最寶貴的信任。
訛詐是場零成本游戲
為什么這種現(xiàn)實版的“農夫與蛇”故事層出不窮?因為對于訛詐者而言,這是一場穩(wěn)賺不賠的博弈,違法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無論是尹先生、王先生還是周女士的遭遇,當鐵證如山擺在面前時,訛詐者們受到的最嚴厲“懲罰”,不過是一句敷衍至極的“對不起”,失敗了沒關系,道個歉就完事了,這種零代價的失敗,無疑是在鼓勵下一次更大膽的嘗試。
而且一旦成功,回報將是巨大的,張口就是兩萬、三萬,這筆“飛來橫財”的誘惑力,足以讓一些人拋棄良知,更有甚者還擅長濫用道德?lián)跫疲?strong>在證據面前,王先生遇到的家屬依然能理直氣壯地辯解“他是個老人”。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利用社會對弱者的天然同情,作為自己行訛詐之實的保護傘,這絕非個例,有數(shù)據顯示,近五年老人摔倒的糾紛里,有23%都屬于誣告,差不多每四起就有一例,“低成本訛詐”已經從偶然事件,變成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毒瘤。
訛詐者如此猖獗,背后是制度上的漏洞給了他們可乘之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舉證責任的倒置,這讓善良的人從一開始就站上了被告席。
正如央媒一針見血指出的“讓救助者自己證明清白,這事本來就不對”,這無異于一種有罪推定,你扶了人你就得自己想辦法證明你沒撞人,否則你就得背鍋。
尹先生的經歷就是最好的證明,當對方家屬得知事發(fā)地是“監(jiān)控盲區(qū)”后,態(tài)度瞬間更加囂張,他們利用的正是這種證據缺失時,制度默認將壓力全部施加給施救者的困境。
就算你找到了證據,也未必能解脫,王先生的行車記錄儀,在對方一句“視頻可偽造”面前顯得那么蒼白,讓善良之人百口莫辯,試問看過這樣的案例,還能有多少人敢不計一切代價的扶人?
我們的最終目標不是讓老人不敢摔倒,也不是讓好人不敢去扶,而是要建立一個讓訛人者不敢伸手的社會環(huán)境,只有當法律成為每一個行善者最堅實的后盾時,善意才能回歸其純粹的本質,不再是一場需要瞻前顧后的冒險。
只有讓訛詐者付出沉重代價,讓好心人的善意不再被傷害,才能讓扶不扶的糾結變成敢不敢的良心題,讓更多人愿意在他人落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對此有律師提出,在公安機關遇到類似案件時,應當主動介入,不要再讓好心人陷入自證漩渦。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