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矢,中秋又至。
中國人的節(jié)日里,中秋最富詩意。
無數(shù)文人墨客以月為箋,借月抒懷,談思念之情,訴離家之愁,說人生之味。
讓我們借古人筆觸,照見自己內(nèi)心的山海。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訴說了太多難言的惆悵。
然“千里共嬋娟”之愿,恰似冬日暖陽,融化了距離的冰霜。
心若相連,何懼千里?月光可共賞,情意可通達(dá)。
圓滿從非強求于外物,而在于內(nèi)心的豐盈與接納。
要學(xué)會與遺憾共處,在殘缺中看見完整。
生命最珍貴的,是心與心的相依。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憶舍弟》
思鄉(xiāng)人眼里的月,總比他處更亮幾分。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看似是寫月,實則是寫心。
同一輪明月,為何“故鄉(xiāng)”更明?
這是因為將主觀情感投射于客觀景物,使“月”成為情感的載體。
世間萬物本無意義,是人心賦予了它溫度。
那些讓平凡變得珍貴的,從來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投注其上的情感與牽掛。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fēng)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潛叔賦》
月下舉杯問天上的嫦,白發(fā)已生,復(fù)國之夢何日圓?
直想乘風(fēng)歸去,不再理會世事,可是飛上萬里長空,俯瞰大好山河,又重新恢復(fù)斗志。
黑格爾曾說過一句話: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始終如一地忠于自己。
我們常因走得太遠(yuǎn),忘了為何出發(fā)。
但真正的堅持,是行至山窮水盡仍記得啟程時的熱望。
不是為了抵達(dá)某個終點,而是為了在跋涉中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李白《月下獨酌》
真正的孤獨從不是寂寞,而是與自己獨處時的清醒。
李白舉杯邀明月,以月為友、以影為伴,將孤獨升華為與天地對話的儀式。
這種孤獨不是逃避人群,而是穿越喧囂后,依然選擇與自己的靈魂共舞。
不是所有陪伴都需外在,內(nèi)心的豐沛足以抵御荒涼。
能與自己安然相處的人,才能更好地與他人相遇。
當(dāng)我們敢于孤獨,才真正擁有人生的掌控權(quán)。
古人寫月,寫的是“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時空交錯;
今人望月,望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永恒共鳴。
月亮,從不是單純的自然現(xiàn)象,也是情感的容器。
此刻,不妨舉起鏡頭,定格屬于你的中秋月光。
或拍一輪圓月懸于檐角,記錄此刻的靜謐與圓滿;
或拍家鄉(xiāng)中秋美食的煙火氣,讓味蕾與鄉(xiāng)愁同頻共振;
在留言區(qū)曬出你的中秋瞬間,共赴一場月與人間的雙向奔赴。
本期編輯 | 孫渴
?人民論壇新媒體出品
資料來源 | 洞讀、洞見等;圖片已獲授權(quá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