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河北廊坊一戶人家的經(jīng)歷,看得人又心疼又后怕。孫子回家,奶奶興沖沖拿出藏了好久的月餅,結(jié)果孫子吃了直接鬧肚子。更揪心的是,奶奶慌著找藥時,姐弟倆一瞧:藥居然也過期了。這事兒看著有點滑稽,可背后藏著的,是太多中國家庭的同款難題。
奶奶的食品柜里,總藏著“舍不得吃”的寶貝。就像這盒月餅,可能是去年中秋別人送的,她覺得包裝好、樣子精,一直擺在柜子最里面,等著孫子回來“嘗鮮”。在老人眼里,月餅沒長霉、沒怪味,摸起來好好的,怎么就不能吃?可他們不知道,月餅高油高糖,過期后就算看著沒事,里面的油脂早悄悄壞了,霉菌也可能藏在看不見的地方,吃了能不鬧肚子嗎?
比過期食品更危險的,是家里的小藥箱。很多老人的藥箱里,擺著好幾年前的感冒藥、退燒藥,甚至降壓藥。他們總覺得“藥沒吃完,放著下次還能吃”,卻不知道藥一過期,不僅治不了病,還可能分解出有毒的東西。就像過期的抗生素,吃了不僅殺不了細菌,反而可能讓病情加重;過期的降壓藥,吃了血壓可能更不穩(wěn),這些都是藏在身邊的“隱形殺手”。
有句話在網(wǎng)上刷了屏:“不是東西過期,是你回來晚了?!边@話戳中了多少人。對經(jīng)歷過苦日子的老人來說,“把好東西留著”早成了習慣,可這習慣背后,是對子女的牽掛。那盒沒舍得吃的月餅,是盼著孫子回家的念想;那些沒吃完的藥,是想著“萬一孩子生病能用上”的惦記。他們囤積的不是物品,是對團圓的期待,是想把自己認為最好的,都留給最親的人。
其實,化解這份“過期的愛”并不難,關(guān)鍵是咱們得用對方法。
先試試定期陪老人“清柜”。每季度抽個周末回家,別直接說“你這東西都過期了”,就說“媽,咱們一起大掃除,把柜子理理”,一邊收拾一邊看保質(zhì)期,過期的悄悄扔掉,順便買些新鮮的放進去,老人既不會覺得被指責,還能跟著一起學怎么看日期。
再搞個“簡單管理法”。給老人的藥盒上貼個大字標簽,寫清楚“啥時候過期”“每天吃幾次”;食品柜里,把剛買的放后面,快過期的放前面,貼個“先吃我”的小貼紙,老人一看就懂,也不會弄錯。
還可以請“專業(yè)人士幫忙”。帶老人去社區(qū)醫(yī)院聽健康講座,讓醫(yī)生講講過期藥的危害,或者平時和老人聊天時,“不經(jīng)意”提起“今天醫(yī)生說,過期藥吃了會出事”,老人往往更信醫(yī)生的話,比咱們說十句都管用。
要是真不小心誤食了過期食品,別慌,先看看身體有沒有不舒服。要是光拉了一兩次,多喝點溫水就行;但如果又吐又拉還發(fā)燒,一定要趕緊去醫(yī)院,別自己隨便吃藥。過期的藥也別亂扔,搗碎了裝在密封袋里再扔,免得被壞人撿去或者污染環(huán)境。
就像事件里的姐弟,沒怪奶奶粗心,而是默默把過期的月餅和藥都清了,又買了新鮮的月餅和常用藥。這份不聲不響的守護,比指責有用多了。對老人來說,咱們回家不是當被照顧的孩子,而是做他們的“保護傘”,幫他們把日子過得更安心。
這份藏在過期食品和藥品里的愛,很笨拙,卻特別真。這個秋天,要是有空,就回趟家,幫老人理理柜子、清清藥箱,讓他們的愛,再也不用“等過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