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9月的一天下午,紐約港,一位穿著中式長袍、頭戴瓜皮帽的老人緩緩走下舷梯。
人群騷動,洋人們舉著照相機,記者揮動著筆記本,爭相捕捉這位來自東方的使者——李鴻章,這個在西方被稱為“東方俾斯麥”的中國重臣。
就在他站定的那一刻,抬頭望見一座近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一座足有二十層高的龐然巨物,仿佛要把天戳出個窟窿。
李鴻章沉默了很久,后來在紐約時報記者采訪中,他說了句極其辛酸的話:
這些樓看起來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風(fēng)吧?但大清國不能建這么高的樓房,因為臺風(fēng)會很快把它們吹倒,而且高層建筑如果沒有你們這樣好的電梯設(shè)備也很不方便。
語氣平靜,眼神卻深邃得像黃海沉沒的北洋艦隊,那是他一生中無法抹去的創(chuàng)傷。
從那個瞬間倒推,你會發(fā)現(xiàn),李鴻章不是沒見過世面,他曾在法國登上埃菲爾鐵塔,也親眼看過蒸汽機車穿越隧道的壯觀景象,可他從未像在紐約那樣,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國家與世界的距離,不是橫跨太平洋的萬里海峽,而是制度、理念、執(zhí)行力之間的鴻溝。
當(dāng)時的紐約人或許不會明白,一個東方老人面對一座高樓為何會如此動容,對他們而言,這只是城市發(fā)展的一部分,是建筑師與工程隊的勝利,而對李鴻章來說,這是一整套現(xiàn)代國家體系的具象化呈現(xiàn)。
從鋼鐵工業(yè)到信貸融資,從城市管理到法律制度,每一磚一瓦都不是孤立出現(xiàn),而是建立在堅實的制度土壤之上,不是中國工匠造不出摩天樓,而是中國的政治土壤,養(yǎng)不活它。
在那個看似風(fēng)光無限的出訪旅程中,李鴻章的心情始終如履薄冰,他既要代表大清的威儀,又要掩飾甲午戰(zhàn)敗后國內(nèi)的批評與嘲諷。
當(dāng)他登上遠(yuǎn)洋郵輪,穿梭于巴黎、倫敦、柏林時,看到的是歐洲城市仍保留著舊時的石砌街巷與教堂尖頂,新舊交替之間,尚有喘息余地。
到了美國,尤其是紐約,李鴻章第一次意識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已經(jīng)不聲不響地從歐洲轉(zhuǎn)向了新大陸。
鋼梁、電梯、城市電力、銀行體系……如洪水猛獸般撲面而來,讓他這個滿腹經(jīng)綸的老臣,連話都說不出一句,那并不是簡單的文化沖擊,而是一種無法回避的文明壓迫感。
1862年,李鴻章還在上海英美租界邊上,協(xié)助曾國藩籌建團練,那是他第一次近距離看清西方的力量:不只是艦炮,更是制度、是市場、是對效率的狂熱追求。
回去后,他嘗試用自己的方式為中國縫補一條現(xiàn)代化的出路,可他很快發(fā)現(xiàn),每往前走一步,身后就有人掀開地毯,非要看看他藏了幾根金條。
津沽鐵路動工那年,他剛剛批準(zhǔn)開挖,京城里就貼出“夷軌傷風(fēng)水”的大字報,搞得工程一拖再拖,等勉強鋪完鐵軌,日本和俄國早已將鐵路鋪進(jìn)了中國的東北腹地。
北洋水師的覆滅,表面上是戰(zhàn)術(shù)失誤,其實是體制的敗局,腐朽制度下,錢都花在了請客送禮、折子奏章,真正造船打仗的部分,所剩無幾,李鴻章不是不懂,只是他再清醒,也無法撼動朝廷的本質(zhì)。
他曾說過一句極其悲涼的話:有事之時,先求無事;行路之人,先顧腳下,這不是懦弱,是一種深陷泥沼的掙扎。
改革不是一場可以靠個人意志完成的工程,它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系統(tǒng)性變革,清廷上下,幾乎每一位官員都清楚西學(xué)的好,可真正愿意推動的人寥寥無幾。
頑固派不是無知,而是太聰明,他們知道洋學(xué)堂會亂名分,洋鐵路會動根基。
他們怕的不是洋人的炮,是契約精神的滲透,是“君權(quán)神授”的合法性被動搖,所以李鴻章再聰明,也只能一邊在國外高朋滿座、風(fēng)頭無兩,一邊在國內(nèi)被罵“賣國賊”“二先生”,他的高光時刻,全都在外地,他的孤獨時刻,全都在京城。
看到20層高樓,李鴻章在采訪中說的那番話,不是一句對摩天樓的期待,而是對國家命運的焦慮。
1919年,日本殖民當(dāng)局在臺灣興建了一座九層高樓,不僅是建筑技術(shù)的展示,更是對中國近代化遲滯的一記耳光,李鴻章沒能等到中國人自己建起高樓,卻等來了殖民者的嘲諷。
李鴻章的個人魅力,連西方人都珍重,可惜無法撬動一個早已銹死的政體。
兩年后,清帝退位,帝國崩塌,歷史并不總是由最努力的人書寫,它常常由最不肯改變的人拖慢,20層高樓的背后,是一次次制度改革的夭折,是一次次“先穩(wěn)再變”的保守主義勝利,買得起鐵甲艦,撐不起改革船。
李鴻章的悲哀在于,他太懂這個世界,也太懂這個國家,他知道什么是出路,可也清楚,沒人愿意跟他走。
今天的中國,早已擁有數(shù)百米高樓,早已能一夜之間建起新城,可回看李鴻章說的那番話,依然讓人心頭發(fā)緊,不是因為悲觀,而是因為提醒:科技永遠(yuǎn)綁在制度的戰(zhàn)車上,車輪不轉(zhuǎn),蒸汽只能在原地嗤嗤作響。
李鴻章的嘆息,不是結(jié)束,而是開始。
今天的我們,若還記得他在紐約港的那一瞥,就該明白:改革不能靠一個人硬扛,發(fā)展也不是靠幾棟大樓就能撐起,它需要的是制度的松土,是文化的透氣,是權(quán)力的自律,是民眾的覺醒。
那座摩天樓,是他晚年最深的夢魘,也是后來人最該銘記的現(xiàn)實。
參考資料:
《李鴻章回憶錄》遭質(zhì)疑 美國記者憑想象杜撰?2011年06月09日 17:15 來源:中國文化報
《紐約時報》里的晚清史:李鴻章訪美記.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官方澎湃號.2019-07-05 11:55
回顧:李鴻章120年前紐約時報的訪談,如今讀著依舊讓人陷入沉思.2018年10月16日 15:10:05.來源:鳳凰網(wǎng)知之 作者:北美留學(xué)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