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塱頭村(無人機照片)。
塱頭村坐落于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距今已有約700年歷史,是廣府傳統(tǒng)村落中典型的梳式布局代表,于2013年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4年入選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村落由塱東、塱中和塱西三社組成,以半月塘為核心,18條以“禮”命名的巷道呈“梳”式布局延展,20余座祠堂書室傍水而建,連片的明清青磚古屋構(gòu)成占地約6平方公里的廣府古建筑群,體現(xiàn)古人“擇水而居、耕讀傳家”的聚居智慧。村內(nèi)現(xiàn)存388座明清古建筑,包含5座門樓炮樓以及大量石雕、磚雕、木雕與灰塑精品。
近年來,塱頭村堅持“微更新”改造,通過政府、企業(yè)、村集體三方協(xié)作,將古民居改造為民宿或餐飲空間,新建的春陽臺藝文中心集展館、藏書樓、劇場于一體,成為村子的文化新地標(biāo)。因村民不舍得拆舊建新,塱頭村在古村旁修建新村,村民“住”在新村,“做”在古村,通過在古村的民宿、餐飲、文創(chuàng)店工作實現(xiàn)“家門口就業(yè)”。
據(jù)統(tǒng)計,2024年塱頭村游客量突破96萬人次,較上年增長超四倍,其探索“人居型遺產(chǎn)”的經(jīng)驗于2025年亮相威尼斯國際建筑雙年展,這座七百年古村正萌發(fā)出嶄新的文化生機。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拍攝的晨光中的塱頭村(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塱頭村內(nèi)一古屋頂上爬滿植物(9月13日攝)。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人們行走在塱頭村街道上。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攝影師在塱頭村積墨樓為孩子拍攝古風(fēng)寫真。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一輛汽車經(jīng)過塱頭村的以湘公祠。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3日在塱頭村拍攝的建筑上的精美裝飾。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3日在塱頭村積墨樓拍攝的灰塑裝飾。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3日在塱頭村拍攝的建筑上的精美裝飾。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孩子們騎車經(jīng)過塱頭村的升平人瑞牌坊。遠處白色建筑是春陽臺藝文中心。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塱頭村。左側(cè)為古村建筑,右側(cè)為春陽臺藝文中心(無人機全景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3日拍攝的塱頭村春陽臺藝文中心(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游客在塱頭村春陽臺藝文中心拍照。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9月13日,游客在塱頭村春陽臺藝文中心拍照。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這是9月12日在塱頭村春陽臺藝文中心拍攝的落日。
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新華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