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總統(tǒng)澤連斯基先是發(fā)起指控:俄軍對烏克蘭發(fā)動了空襲,使用了50多枚導彈,其中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還搭配著近500架攻擊型無人機,轟炸了烏克蘭好幾個地區(qū)。
烏克蘭基輔州的一處軍事設施在俄軍導彈襲擊后,留下直徑超過 30 米的彈坑,周邊建筑的玻璃碎片散落數(shù)百米,救援人員在廢墟中搜尋幸存者的畫面,通過衛(wèi)星新聞傳遍全球。
這場持續(xù)數(shù)周的俄軍高強度打擊,讓烏克蘭的軍事補給線與能源基礎設施遭受重創(chuàng),而在這樣的戰(zhàn)局壓力下,烏克蘭總統(tǒng)澤連斯基的公開表態(tài)逐漸失去往日的克制,從呼吁國際援助轉向直接點名指責中美英德日韓六國,被外界解讀為 “破罐子破摔” 的情緒爆發(fā),也讓本就復雜的國際援烏格局更添變數(shù)。
俄軍此次 “打痛” 烏克蘭的武器,以高精度導彈與自殺式無人機為核心。俄羅斯空天軍每天出動超過 20 架圖 - 95MS 戰(zhàn)略轟炸機,從里海與黑海方向發(fā)射 KH-101 巡航導彈,這些導彈經過升級后,可攜帶分導式多彈頭,能精準打擊烏克蘭西部利沃夫州的軍火庫、中部第聶伯河沿岸的鐵路樞紐等關鍵目標。
更令烏軍難以應對的是 “天竺葵 - 3” 自殺式無人機,其制造成本僅約 2 萬美元,卻能攜帶 50 公斤高爆炸藥,續(xù)航里程達 1000 公里,已摧毀烏克蘭境內 12 座大型變電站與 8 個軍用機場油庫,導致基輔、哈爾科夫等主要城市出現(xiàn)間歇性停電,地鐵停運,居民不得不排隊領取應急物資。
烏克蘭軍方發(fā)言人在記者會上承認,俄軍武器的 “打擊精度與密度均創(chuàng)沖突以來新高”,現(xiàn)有防空系統(tǒng)僅能攔截約 40% 的來襲目標,剩余 60% 的打擊造成的損失 “遠超預期”。
戰(zhàn)局的惡化直接反映在烏克蘭的民生與軍事數(shù)據(jù)上。烏克蘭能源部發(fā)布的報告顯示,全國電力供應能力較 10 月下降 35%,其中基輔州、敖德薩州的電力缺口超過 50%,部分農村地區(qū)已完全斷電。
軍事方面,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參謀部透露,烏軍在頓涅茨克、扎波羅熱等方向的陣地戰(zhàn)中,日均傷亡人數(shù)較此前增加 2 倍,武器裝備損耗率上升 40%,特別是西方援助的 M1A2 主戰(zhàn)坦克與 “海馬斯” 火箭炮,因零部件短缺,維修周期從原本的 7 天延長至 21 天,不少受損裝備只能閑置在戰(zhàn)場邊緣。
這些數(shù)據(jù)背后,是烏克蘭民眾生活的困境與前線士兵的疲憊,也讓澤連斯基政府面臨的內外壓力陡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澤連斯基的公開言論開始出現(xiàn)明顯轉變。在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的緊急會議上,他發(fā)表電視講話時,首次不再強調 “抵抗俄軍的決心”,而是將矛頭指向多個國家。
談及中國時,他指責 “中國未對俄羅斯實施武器禁運,默許俄方通過第三國獲取關鍵零部件,這種中立是對烏克蘭的間接傷害”。
提到美國,他直言 “拜登政府承諾的 600 億美元軍事援助遲遲未到賬,卻優(yōu)先向以色列提供武器,這是雙重標準”。
對英國、德國,他批評 “兩國近期減少了坦克與防空導彈的援助數(shù)量,理由是‘國內庫存不足’,這是對盟友的背叛”。
針對日本與韓國,他則表示 “日韓雖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但拒絕輸送任何軍事裝備,甚至禁止本國企業(yè)向烏克蘭出售無人機零部件,這種保守態(tài)度令人失望”。
這番點名指責的言論,很快引發(fā)各國回應。中國外交部在 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國始終秉持中立立場,從未向沖突雙方出售武器,所謂 “默許零部件流通” 是毫無根據(jù)的抹黑,同時呼吁 “所有國家應推動?;鹫勁校菙U大分歧”。
美國白宮發(fā)言人回應稱,對烏援助延遲是因 “國會內部對援助方案存在爭議”,并非有意偏袒以色列,同時強調 “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總額已超過 750 億美元,仍是最大援助國”。
國防部發(fā)表聲明,解釋 “減少坦克援助是因需優(yōu)先保障本國軍隊裝備更新,已協(xié)調其他歐洲國家填補缺口”;德國總理朔爾茨則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德國對烏援助 “仍在按計劃推進”,但需 “平衡國內安全需求與盟友責任”。
日本外相林芳正與韓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分別表態(tài),稱兩國 “因憲法與法律限制,無法提供軍事裝備”,但會繼續(xù)通過人道主義援助支持烏克蘭。
澤連斯基的 “破罐子破摔”,還體現(xiàn)在對國際機制的態(tài)度上。他在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甚至批評聯(lián)合國 “未能有效阻止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安理會改革迫在眉睫”,同時表示 “若西方援助無法及時到位,烏克蘭可能考慮退出部分國際組織”。
這種激進言論,與他此前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支持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也讓部分歐洲國家對其產生不滿。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內部會議上坦言,澤連斯基的指責 “不利于維護援烏聯(lián)盟的團結”,呼吁其 “保持理性溝通”。
從實際效果來看,澤連斯基的指責并未帶來更多援助,反而讓部分國家對援烏態(tài)度更加謹慎。歐盟成員國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援烏會議上,未能就新的 500 億歐元援助方案達成共識,波蘭、匈牙利等國明確表示 “需重新評估援烏的成本與收益”。
美國國會則推遲了對 600 億美元對烏援助法案的投票,共和黨議員質疑 “烏克蘭政府的資金使用透明度”,要求先進行審計。
同時,俄羅斯方面則借機宣傳,稱澤連斯基的指責 “暴露了西方援烏聯(lián)盟的裂痕”,俄外交部發(fā)言人扎哈羅娃在記者會上表示,“各國應認清現(xiàn)實,停止向烏克蘭輸送武器,推動雙方回到談判桌前”。
烏克蘭國內對澤連斯基的不滿情緒也開始顯現(xiàn)。基輔、利沃夫等城市出現(xiàn)小規(guī)??棺h活動,民眾舉著 “我們需要電與溫暖,不是指責” 的標語,要求政府優(yōu)先解決民生問題。
部分議員也在議會中批評澤連斯基 “將精力放在指責他國上,忽視了國內的危機應對”。面對內外壓力,澤連斯基政府宣布 “將成立專項小組,協(xié)調國際援助與國內民生保障”,但從實際行動來看,仍未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前線戰(zhàn)局與國內民生困境依舊沒有明顯改善。
結語
這場因 “被俄武器打痛” 引發(fā)的指責風波,本質上是烏克蘭在戰(zhàn)局不利情況下的情緒宣泄,也是澤連斯基政府試圖通過施壓獲取更多援助的無奈之舉。
但從國際反應來看,這種 “破罐子破摔” 的方式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加劇了援烏聯(lián)盟的分歧,讓烏克蘭在國際舞臺上的處境更加孤立。
未來,若烏克蘭無法改變戰(zhàn)局頹勢,或找不到更有效的國際溝通方式,其面臨的內外危機可能進一步升級,而這場沖突的走向,也將因此增添更多不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