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來自日本京都大學的北川進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這是日本科學家今年獲得的第二個諾貝爾科學獎(10月6日,日本科學家坂口志文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根據(jù)日本媒體統(tǒng)計,目前日本京都大學出身的諾貝爾獎得主增至10人,已超過了日本東京大學的9人。
北川進 諾貝爾化學獎
坂口志文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諷刺的是,在世界著名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上,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分別只排在第32位和第50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第8位)、清華大學(第20位)和北京大學(第14位)的排名遠超日本這兩所諾貝爾獎輩出的大學,但至今都仍未實現(xiàn)科學諾貝爾獎零的突破。
這兩所日本名校再次向世界證明,亞洲頂尖大學的實力遠非QS排名所能完全衡量
QS排名的局限性
當今社會,QS世界大學排名已成為許多學生和家長選擇大學的“圣經(jīng)”。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這一排名的評價標準及其內(nèi)在缺陷。
QS排名中學術聲譽占比高達40%,雇主聲譽占10%,兩者加起來占據(jù)了整個評價體系的半壁江山。這種過度依賴主觀聲譽調(diào)查的機制,使得排名容易受到偏見和認知度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QS排名明顯偏向英語國家大學。非英語國家的科研實力常常被低估,這也是為什么亞洲大學在QS排名中往往難以進入最前列的原因之一。
與QS排名不同,上海交大的ARWU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幾乎全部采用客觀指標,如論文發(fā)表數(shù)量和諾貝爾獎得主數(shù)量等,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在ARWU排名中的表現(xiàn)一直優(yōu)于它們在QS中的排名,這很能說明問題。
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的真正實力
讓我們拋開qs排名數(shù)據(jù),看看這兩所日本大學對世界實實在在的貢獻。截至2025年,日本已有27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其中東大和京大畢業(yè)生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亞洲其它國家的大學不是誰高誰低的問題,是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
這兩所大學的學術成就不僅體現(xiàn)在諾貝爾獎上,它們還培養(yǎng)了眾多菲爾茲獎得主、沃爾夫獎得主以及全球各行各業(yè)的不少科技領軍人才。
學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精神
東大和京大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深厚學術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精神相結(jié)合的自然結(jié)果。
東京大學作為日本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自1877年成立以來就一直處于日本學術研究的前沿。其“學術至上”的理念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形成了追求卓越的學術氛圍。
京都大學則以其“自由學風” 聞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研究。這種相對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孕育了許多顛覆性的研究成果。
京大教授山中伸彌因iPS細胞研究獲得2012年諾貝爾醫(yī)學獎,正是這種自由探索精神的杰出代表。
日本這兩所大學還注重跨學科研究,東京大學2025年宣布將開設“設計”新學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京都大學則擁有多個世界一流的研究所,如iPS細胞研究所和數(shù)理解析研究所。
排名之外的真正價值
大學的真正價值不應僅僅通過排名來衡量,而應考察其對知識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貢獻。
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的投入和成就有目共睹。它們不追逐熱門研究領域,而是鼓勵教授長期深耕基礎學科,這種堅持是它們能夠產(chǎn)生大量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原因。
相比之下,一些在QS排名中靠前的亞洲大學可能更注重短期指標和論文產(chǎn)出,而忽視了對人類知識體系的根本性貢獻。
結(jié)語
要在諾獎上追上日本,我們必須徹底改革科研評價體系,建立長周期支持機制。摒棄追求論文數(shù)量的短視行為,賦予科學家“十年磨一劍”的學術自由,真正鼓勵原始創(chuàng)新。同時,從基礎教育開始,全力保護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
中國有14億人,人均智商還不輸日本,且人口是日本的11倍!這(諾獎追上日本)應該不是什么難事吧?。?/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