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國的第一位“影后”,一部《紅色娘子軍》,讓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可身處事業(yè)巔峰時,她卻離開了土生土長的中國,定居美國的她,一走就是10余年。
奮斗半生,年過古稀后,她卻又扭頭開啟回國“撈金”之旅。
作為“人民藝術(shù)家”,她為何會做出如此決定?在反復橫跳的背后,是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
1938年,祝希娟出生在江西贛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中學教師。
原本她的應該在這種良好的家庭中安穩(wěn)長大,但彼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戰(zhàn)火讓父母帶著年幼的她背井離鄉(xiāng),輾轉(zhuǎn)陜西、上海多地。
每到一個地方,父母都會盡量找學校讓她讀書,可時局動蕩,學業(yè)總是斷斷續(xù)續(xù),最長的一次也只堅持了半年。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家人終于在上海安定下來,祝希娟才得以系統(tǒng)完成學業(yè)。
上初中時,導演趙丹為電影《為孩子們祝?!返綄W校選角,14歲的她因眼神里的靈氣被選中。
雖只是小角色,但是她的形象和演技達到了眾人一致的好評。
眾人的鼓舞,也讓祝希娟有了投身演藝事業(yè)的想法。
1957年,祝希娟憑借優(yōu)異的成績,順利考入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
她知道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每天清晨天不亮就去操場練臺詞,晚上在排練室鉆研表演細節(jié),連周末都泡在圖書館看經(jīng)典影片片段。
后來在一次排練話劇時,為了一個角色的情緒表達,她和男同學爭執(zhí)起來,聲音不大卻透著股不服輸?shù)膭艃骸?/p>
而這一幕恰好被導演謝晉看到。
當時謝晉是來學校為籌備《紅色娘子軍》選角,而祝希娟這火辣辣的勁兒,像極了他心目中女主角吳瓊花的形象。
于是謝晉立刻上去攀談,表示希望祝希娟畢業(yè)之后能夠出演,祝希娟看到這個機會立刻答應下來。
1960年,祝希娟大學畢業(yè),直接進了劇組中,為了演好這個苦出身的娘子軍戰(zhàn)士,她提前三個月去海南體驗生活。
跟著當?shù)乩夏镒榆妼W插秧、練隊列,聽她們講當年的戰(zhàn)斗故事,連走路的姿態(tài)、說話的語氣都反復打磨,并將學到的一切演繹在影劇中。
影片上映后,引發(fā)全國轟動,創(chuàng)下6億人次的觀影紀錄,1962年,首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祝希娟憑借吳瓊花一角拿下最佳女演員,成為新中國首位百花獎影后。
頒獎禮上,郭沫若特意為她題詩,晚宴時她還受邀與周恩來總理共舞,這份榮譽在當時足以讓任何演員羨慕。
此后幾年,她又主演了《燎原》《青山戀》等影片,從革命志士到市井百姓,每個角色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沒有重復感。
在1983年,45歲的祝希娟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
她離開了熟悉的上海,南下深圳,當時深圳剛成為經(jīng)濟特區(qū),電視臺還在籌建階段,她擔任副臺長,從零開始搭建電視制作體系。
沒有經(jīng)驗就去北京、上海取經(jīng),沒有團隊就一個個招人培養(yǎng),她策劃的電視劇《男性公民》拿下飛天獎。
之后帶領(lǐng)團隊制作了20多部作品,連續(xù)七年斬獲“飛天獎”,硬生生開創(chuàng)出深圳本土的電視劇生產(chǎn)模式。
就在所有人以為她會在深圳電視臺干到退休時,祝希娟又一次打破了大家的預期。
1996年,58歲的祝希娟跟著丈夫跨洋去了美國。
倆人湊了多年積蓄,創(chuàng)辦“美國瓊花藝術(shù)影視公司”,她特意把80%的崗位留給華人演員,想給同胞多些正經(jīng)演戲的機會。
可初期不順,自費投資的幾部短片全石沉大海,沒票房沒關(guān)注度,有人勸她“一把年紀別折騰”,她卻只是把劇本改了又改,沒提過放棄。
60歲那年,她撞上了語言關(guān)——看英文劇本像看“天書”,跟好萊塢制片人溝通全靠手比劃。
后來她籌備《北京人在紐約》,她帶著劇組跑遍紐約唐人街,想真實展現(xiàn)移民的掙扎。
沒成想這部劇一播就爆了,單集收視率突破35%,國內(nèi)觀眾看后掀起“美國夢”熱潮,不少人動了出國的心思。
但這并不是祝希娟希望看到的。
為了戳破這種濾鏡,她緊接著拍《百老匯100號》,鏡頭直接對準紐約貧民窟。
華人打工仔睡在沒窗戶的地下室,找工作時被白人老板說“中國人不行”,連在餐館吃飯都要遭白眼。
這些真實到扎心的畫面,讓美國當?shù)孛襟w炸了鍋,聯(lián)合抵制該劇,說她“抹黑紐約形象”。
她沒妥協(xié),硬是聯(lián)系華人社區(qū)的小影院,一場場免費放映,讓更多人看到“美國夢”背后的殘酷。
在美國的十幾年,她用中國式的堅持對抗好萊塢規(guī)則,可心里的牽掛,早隨著對祖國的思念,悄悄埋下了回國的種子。
2016年,78歲的祝希娟回到深圳,網(wǎng)上卻冒出“混不下去才回國撈金”的嘲諷。
面對質(zhì)疑,她沒辯解,反而用實力證明自己,在那里都是最亮眼的存在。
2017年出演拍攝《大雪冬至》,她演一位獨居老人。
零下20度的外景地,導演說用替身拍跪雪的戲,她擺手拒絕,穿著單褲在雪地里一跪就是3小時,拍完站起來時腿都僵了,嘴唇凍得發(fā)紫卻笑著說“這樣才真實”。
這部影片拿下多個獎項,觀眾說“從她眼里看到了老人的孤單”。
82歲那年,她又接了《空巢》,盛夏40度的高溫天,她裹著棉襖演冬天的戲,一天拍攝16小時,累得靠在墻角就能睡著,卻堅持不用助理幫忙。
影片讓她提名金雞獎,領(lǐng)獎時她當場宣布:“所有片酬都捐給自閉癥兒童。”
之后她牽頭創(chuàng)立“空巢老人”關(guān)愛基金,一年多時間里親自探訪100多個特殊家庭,還帶著年輕演員一起去養(yǎng)老院做義工。
正是這份對藝術(shù)的敬畏、對生活的熱忱,讓她即便年過八旬,依舊活成了觀眾心中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shù)家”。
而如今的她,已經(jīng)住進了養(yǎng)老院中,而且在那里有很多的老人陪伴,過得十分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